城市多维度空间设计与行为心理学的关联性

发表时间:2021/4/14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2月   作者:甄姣姣
[导读] 城市空间是活动人群与社会、自然环境互动的多维度空间,从不同层面给公众营造一个多元且独特的积极空间。针对不同维度的空间设计,要根据地域文化与历史文脉,通过观察公众的活动体验,心理反应,把握空间尺度,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并融合自然环境来塑造特色的多维度空间。本文主要以多学科角度出发,运用系统的思维与方法为城市空间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策略。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甄姣姣    200030

摘要:城市空间是活动人群与社会、自然环境互动的多维度空间,从不同层面给公众营造一个多元且独特的积极空间。针对不同维度的空间设计,要根据地域文化与历史文脉,通过观察公众的活动体验,心理反应,把握空间尺度,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并融合自然环境来塑造特色的多维度空间。本文主要以多学科角度出发,运用系统的思维与方法为城市空间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策略。
关键词:多维度空间  心理影响   空间尺度  生态环境修复 
        1.行为建筑学、环境心理学、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
        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特色空间,对城市环境质量和心理感受密切相关。城市的空间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各种需求,它即是对城市环境三维空间的有序设计,也是各种相关的社会要素的合理组合,需要结合建筑学、心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来呈现一种安全、舒适、兼有趣味性的特色空间。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来研究城市空间,有助于从整体上控制各个层次的构成要素、空间结构和相互关系。在现实环境不断进化的城市中,起主导作用的内部空间可以通过外延并串联室外环境,通过集群化的围合或者独立,形成不同维度的空间,进而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以适应随时开放动态的社会发展。
        2.单一空间与多维空间对人的行为与心理的影响
        《环境行为学概论》将人的环境总结为宏观、中观、微观空间三种尺度[1];《环境心理学》认为城市环境体验差异体现于城市、街道、建筑的不同层次[2];《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认为环境知觉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体现在不同层次的公共空间,并认为社区是最重要的环境体验场所[3]。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同的季节,白昼对城市的空间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从气候和时间的变化,也使人的心理需求产生变化。因此,在空间变幻和时间循环的交替体验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城市的空间环境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通过对行为过程的目的、感受、认知、以及空间体验的分析认为环境只有在适度的行为配合下才能产生影响,而影响行为的方式也会随外部空间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改变。它们之间会产生一定的互动性,人的行为会激活各种空间变化的要素,并且通过体验后的心理感受创造新的空间形式,以适应新的心理需求。
活动人群作为空间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保证城市协调发展,循序渐进创造循环再利用的发展空间至关重要。对于需求多样化、活动趣味性、功能复合性的融合性空间的设计,以人的心理感受变化为基础,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呈现多元变换的方式,在正向积极的空间引导下体验真实的场所感受。
        3.环境适应性城市空间的塑造方法
        (1)共享绿色空间:在城市空间中布局不同类型和等级的绿色空间,使人们能更多亲近自然,改善心理问题,并与各种公共空间景观结合,加强归属感,增强对自然的体验感。
绿地系统在缓解压力、改善情绪、恢复注意力与认知功能[4] 及调节心理疾病[5]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引导空间通达性、功能复合性与空间承载性等方面对绿地空间设计进行指引,对城市整体环境质量的可持续性有重要的影响。
        人工创造与自然营造的绿色空间相互融合,形成多元化的综合性的空间格局。
        (2)空间的开放与私密性共存
        边界的限定使空间呈现场所感和领域感。空间有分有合,环境提供的条件通常会影响人的行为,是一种功能使用的暗示。
        人的差异性和空间的多样性形成了城市空间的多元复合性。针对不同的活动主体,其空间形态、功能、类型也不同,城市的公共活动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和体验,选择性的感受适宜的空间尺度。
        开放性与公共性是创造积极空间最本质的特征,让活动人群都能够参与并使用,也间接体现出了城市与建筑、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对空间最直观的感受。空间吸引力的大小是空间活跃度的体现方式,生活的多样性也是营造丰富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
        独立性是一种私密性相对较强的空间,是避免干扰的私密性活动空间,具有自我防卫性。边界围合的空间,创造了一种领域感较强的空间,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适合个人独处和亲密关系的交往。一般通过庭院、花园、屋顶平台以空间围合的方式创造安全感与私密感共存的渗透空间。
        这两种空间都对使用者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空间可以增加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提升城市的活力,而消极空间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引发一些负面情绪,从而导致社会的不安定。如何使城市的空间设计策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使城市建设形成一个完整连续的过程,各个空间之间形成有机联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种类丰富,层次多样的城市空间,以提升城市整体环境为目标,研究总结不同空间的特点,结合不同使用人群的精神需求,设计尺度和比例均适宜的多维度空间。


无论是在形态、功能、时间、空间等维度逐渐形成一种体现活动场所感的空间。
        (3)不同尺度空间的对比与融合
        宏观层面:从城市整体空间到周边区域空间布局,从空间本身以及其他相关联的空间构成共生体系,建立空间结构网络。
        中观层面:城市中的主导空间与特色景观、自然环境互融共生,与整体布局和功能结合深化空间形态,延续城市肌理。
        微观层面:对各类空间定性定量化,营造亲人尺度的空间,并与其他界面衔接,通过过渡空间的延续,有效联通空间的生态廊道。
        尺度各异的开敞空间在不同维度呈现不同的感受度,不论是从二维的空间延伸还是立体空间的界面延续对于人的使用同样重要,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结合微小的遗漏与断层空间是碎片空间结合提的最佳展现。塑造一个空间尺度和生活内容相适宜的参与性活动空间,可以使不同类型的空间有机联系,各显特色。
        因地制宜,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基础上,从不同维度的空间表达城市空间界面的连续,虚实结合,填补空间的间隙,达到整个连续的界面协调统一,结合周边的影响因素,巧妙的解决空间功能达到多元复合,同时创造层层延伸,相互关联的网络空间。
        (4)修复再生空间的重点保护与有限利用
        城市的无序扩张一度忽视场地的自身特点,因此引发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与绿地结构破碎。未来的城市的更新必然带来空间的改造,如何将自然融入城市的改造,完整的保护并修复场地的自然环境,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现代数字化技术对错综复杂的场地现状进行精准分析,理性研判,并对周边使用人群行为特点比较分析,充分考虑其心理需求,在有限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有效避开影响环境的不利因素,这样才能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维持生态平衡。
        其中被遗漏的破碎空间通过整合手法,植入创造性更新、文化性塑造、历史性延续的修复策略提升空间的利用效率。
        (5)自然生物与人类环境的共生
        空间设计除了考虑城市物质环境之外,还需要增强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来满足使用者对物质和精神双面需求。
        城市的未来发展受到物质、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采取不同的手段来适应自然环境,是城市人工环境的必然趋势,解决人类与自然不相适应的矛盾,将城市与自然作为一个统一体进行整体设计,由独立向群体,由单一向多元,由二维向多维,呈现系统化发展,创造空间有序,交通高效,展现各具特色的城市多维空间。
        人的行为活动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是形成多维空间的关键,活动的自由度越大,参与度越高,与自然接触的就越广泛,积极引导发挥互动作用的空间并保持空间的序列与动态,注重功能多样的融合,通过部分与整体的结合,联结成全新的复合性系统。
        4.心理学在多维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性
        将心理学引入环境中,可以通过了解人对环境适应度以及对不同空间产生的真实感受来改善空间的属性。通过因地制宜的策略创造人性化的空间环境,使人们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来提升空间的生机与活力。因此,空间的设计与使用者之间存在双向的联结关系,当空间环境与社会活动产生积极互动的时候,整个环境的塑造才能体现出设计的意义。
        5.结论
        本文通过多学科结合,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人群,在功能需求多样化到空间多元化的融合中以求达到人与自然共生。通过心理学的理论融合设计理念,使设计空间策略在实践中能创造更多的积极空间,以此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1999:25-94
[2]胡正凡,林玉莲 . 环境心理学(第三版)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北京, 2012:321-335
[3] 徐磊青,杨公侠 . 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 [M]. 同济大学出版社 : 上海, 2002: 3-13
[4]Hartig T, Evans G W, Jamner L D, et al. Tracking Restoration in Natural and Urban Field Setting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3(2): 109-123.
[5]Kuo F E, Sullivan W C. Aggression and Violence  in the Inner City Effects of Environment  via Mental Fatigue[J]. Environment &  Behavior, 2001(4): 543-5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