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转型路径探讨

发表时间:2021/4/14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2月   作者:陈柯良
[导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渐的进入到深水区,我国的城镇化率开始逐年的递增,国内城镇化建设的速度正在不断的加快进程。本篇论文土地问题背景下,通过对相关的理论以及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文献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结合现下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形式,对目前国内土地财政的现状进行分析,对现行的土地财政模式进行研究,并且结合在实际过程当中执行这一模式所带来的问题与隐患,结合土地财政促进土地性质的转变,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风险等相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陈柯良     030006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渐的进入到深水区,我国的城镇化率开始逐年的递增,国内城镇化建设的速度正在不断的加快进程。本篇论文土地问题背景下,通过对相关的理论以及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文献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结合现下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形式,对目前国内土地财政的现状进行分析,对现行的土地财政模式进行研究,并且结合在实际过程当中执行这一模式所带来的问题与隐患,结合土地财政促进土地性质的转变,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风险等相关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实践经验,为促进地方土地财政进一步的优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土地财政;土地制度;转型路径
        1.导论
        我国的经济自从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经历高速度的增长之后,已经开始转入中高速的增长,全面的调整经济产业的结构,全面深化改革的经济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之下,经济结构需要不断的进行升级,经济结构全面进行优化,从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增长经济,转向以服务业发展为主,通过创新驱动拉动经济的增长。对涉及到土地转型相关的问题,必须要探讨我国目前阶段财税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以及健全和完善在经济新常态之下,土地财政体制转型进行研究,并且对我国进一步的完善财税体制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健全在经济新常态之下,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环境当中,土地财政体制进一步的为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发挥重要作用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
        2.土地财政相关数据分析
        2.1土地财政收入走势分析
        根据中国数据统计信息官网关于土地财政的数据可知,从1998-2017年,中国地方财政收入里的土地出让金总额在19年里呈加速增长的态势。从1998年开始,全国各省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到2017年超过了6.36万亿元。从2007年开始,到2009-2010年间,全国地方财政中的土地出让金就超过2万亿元。2010年开始,不到3年时间,全国的年土地出让金收入又在2万亿元的基础上翻番,即在2013年土地出让金总额超过4万亿元。至2014年,该收入规模已达42940.3亿元,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7%,最高的2010年曾达到72%。土地财政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
        2.2土地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分析
        自从1999年至2012年这一段时间内,我国财政收入当中直接来自于土地的税收收入,从1999年的378.4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0128亿元,在这一段时间,土地税收收入增长幅度基本维持在年增长率28.8%,增长的速度达到25.7倍,其中来自于土地的直接税收收入在地方财政总收入当中所占的比重,也从1999年的6.8%增长到2012年的16.6%,在这一段时间内,税收收入占当地政府财政收入比例已经实现了10个百分点增长。
        从2000年到2017年这17年的时间,地方财政收入当中土地财政收入总体的规模呈现迅猛增长的趋势,在2000年我国地方财政收入当中,土地财政收入总共达到595.59亿元,但是到2017年12月31日,地方财政当中土地财政的收入高达5.20万亿元,这一组数据充分的表明,在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当中,土地财政收入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收入。
        通过以上数据与现状的分析,可以明显得发现目前国内土地财政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当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并且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土地财政收入的增加,甚至已经超过地方财政收入其他的来源,这对于地方财政收入结构而言并不是合理的,因此地方财政收入中土地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既有其正面的作用,也有负面的作用。
        3.现行土地财政负面效应
        3.1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定
        当前我国所推行的土地财政模式,有悖于风险中性原则,尤其体现在土地批租制度当中,其中土地批租制度当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现象,就是提前收取,当期使用,但是却将风险转移给后一届的政府,这必然会出现土地财政收入与土地财政风险不对等的现象。



        3.2诱发地方政府的金融风险
        地方政府通过政府的信誉作为依赖,将土地储备机构所储备的土地进行抵押获得贷款,或者在政府投资融资的平台获得开放性的金融贷款,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一方式被称之为土地融资。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与促进而言,土地融资具有较强的作用。
        3.3加剧实体经济的结构失衡
        对于土地资源而言,城市城镇化过程也是促进土地实现资本转化的过程,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促进土地价值的不断增值。与此同时,土地价值的增值必然会促进房地产企业迅猛的发展,房地产企业的开发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收益率差距在逐渐的拉大,市场经济当中逐利资本大量的涌入的房地产领域当中,这对于房地产领域而言,一方面增加了房地产企业规模的扩大,促进房地产领域不断的壮大与发展。
        3.4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我国的土地资源人均分配所获得的数量有限,导致在人口集中的地区与城市,人地矛盾关系非常的突出,在这一现状之下,代际公平原则显得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推行的土地批租制度,对土地的收益一次收取当期使用,这严重的违背了代际公平原则,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地方政府由经营企业开始转向了经营土地,对于城市的扩张存在盲目性,盲目的对城市进行建设与规模的扩张,造成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在逐年的增加。
        4.土地财政转型路径探讨
        4.1改革农地征用补偿制度,堵住土地财政制度漏洞
        控制和影响土地财政的最重要体制原因是当前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和土地征用制度。第一,我们必须在法律制度中明确规定农民所拥有的根本利益,以确保农村地区享有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公共财产所有权。第二,法律和规章可以明确规定“土地公共”的含义和范围,可以从其他国家的教训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在征用土地的征用广告之前对“公共利益”或程序作出否定的列表,以便于了解情况。让公众觉醒,限制当地政府征用土地的权力。
        4.2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国有土地使用权交给社会、企业和组织实施,应当根据土地的性质具体确定,必须根据中央一级、省级和市级三级合理区分。根据某一城市具体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来调整和分配。中央土地和省级政府享有的土地,必须是为了完善国家和全省范围内土地规划,保障土地合理规划的进行。对于政府所取得的土地收益,必须用在管辖范围内的税收、土地利用、公共利益等方面。根据各项管理措施的不同,租金的多少也应该具体区分。土地的收益本质上属于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的利益实现,反映了一定地区内的经济与社会关系。
        4.3规范土地出让金和土地收费征收、管理和使用
        造成土地财政制产生并保持不变最重要的原因是现行法律制度下的土地产权归属制与土地垄断制度。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土地制度发展方式。为了改变这种不健康的土地财政制度,必须从源头处完善。首先,严格按照国家法律,保证农民土地的财产权,保障农民在土地上拥有完全正当完整的权力。
        4.4试点推行土地年租制,弱化土地出让收益的一次性特征
        在当前环境下,土地出让金的收取一般都有严格的要求,收取时会由政府将一定时期、年限内的出让金全部收取,这种一次性的方式就使得当地政府出让金收取过多,这届政府收取的资金不会用在下届政府身上,或者转移到下届政府头上,使得下届政府依旧会收取一定资金,这样购房资金所需资金增加,购房门槛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书荣;陈宇.土地财政的实质是土地红利——对土地财政的再认识[J].南方国土资源,2015,No.152,19-22.
[2]张欣.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形成动因综述[J].山西农经,2018,No.233,29-30.
[3]黄小虎.当前土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J].中国税务,2009,(2).
[4]吴迪;廖英伶.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地域差异研究及转型分析[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8,v.20;No.106,24-28.
[5]徐洁.王鹏.基于土地财政转型的上海保障性住房融资问题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30-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