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劳动教育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4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1期   作者:陈瑞霞
[导读]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化改革,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陈瑞霞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南曹小学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 450000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化改革,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事关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劳动教育进行了研究。
        关键字:立德树人;小学语文;劳动教育;开展
        一、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活在当今时代的小学生,大部分作为家中的独生子女,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长大,自己动手劳动的机会少之又少。再加上现在家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忽略了其他一切,学生的劳动意识会逐渐被削弱,从而不愿意去劳动,进而导致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为此,劳动教育显得就尤为重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对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要求: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指导学生:(1)完成个人物品整理、清洗,进行简单的家庭清扫和垃圾分类等,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2)参与适当的班级集体劳动,主动维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等,培养集体荣誉感;(3)进行简单手工制作,照顾身边的动植物,关爱生命,热爱自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使学生传承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也是迎合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1]
        二、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
        1、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现在的小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或者家庭条件比较好,家长给孩子提供的生活条件比较优渥。大部分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都受到溺爱,家长给孩子灌输的劳动观念普遍有所偏差,大部分家长给孩子灌输的都是学习成绩为重,劳动实践不重要也不必投入过多的精力。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内容及时对学生的劳动观念进行引导,比如课文中出现了劳动相关的正面场景,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对劳动观念展开扩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2]例如在《精卫填海》教学时,精卫填海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劳动观念,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提出问题“精卫为什么能够填海成功”“如果你是精卫,能够坚持到底么”,由此引发学生关于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思考,引导学生修正自己劳动观念。
        2、组织适当的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在树立劳动观念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动手能力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后给学生布置劳动作业,培养他们的劳动动手能力。这种作业可以是种植课文中提到的植物、去课文描绘的场景实践或者手工制作课文相关的制品。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劳动成果要尊重,不能在布置作业后就置之不理,一定要有检查反馈的环节,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3]例如在《爬山虎的脚》教学时,这篇课文位于四年级上册,教学这篇课文时一般是春夏交替的季节,适合植物的种植。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种植爬山虎。爬山虎的种植过程包括移苗、挖土、栽种、浇灌等环节,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作用。种植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写劳动体会,让学生们的劳动得到反思和记录。
        3、家园共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
        在当今教育理念下,教育越来越注重家园共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劳动教育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注重学校劳动教育与家庭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学校及家长相互了解学生的劳动表现情况,要及时进行沟通。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家访或者家长会来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劳动表现,也向家长讲述学生在学校的劳动情况,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家长要积极主动的参加学校的一些劳动教育活动,并让家长做好学生的劳动表现记录,并通过手机微信等通讯方式反馈给教师。例如,在《慈母情深》教学后,让学生体会到父母每天工作的辛苦,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争做父母的小帮手”活动,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说扫地、洗衣、洗碗等,并让家长做好记录反馈给学校,并引导学生长期坚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总之,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教学阶段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因此,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劳动教育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参考文献:
        [1]陆姝文.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课堂的构建[J].吉林教育.2020(28):80-81.
        [2]李少霞.小学语文中劳动教育的渗透意义及策略[J].天津教育.2021(02):152-154.
        [3]王小锋.浅谈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J].考试周刊.2020(92):47-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