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霞
河北省廊坊市第十八小学
摘要: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可以沿袭“名师引领、导师牵手、同伴互助、自我成长”四位一体的模式,借助于名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从多个维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是基于大众心理学和勒温的动力场域理论而进行的培养名师的一种机制。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 专业成长 路径 四位一体
名师,顾名思义是有名望的教师。他首先是人师,然后才是经师。名师,是一个热爱教育的人,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一个有着独到教学技能的人,是一个心中有学生的人,是一个能助力身边的人成长的人。
名师工作室凝聚了一群有教育情怀的教育人,一起走向教育的更远方。工作室由一名学科名师担任主持人,由10名左右学科骨干教师作为主要成员,若干名教师都可以参与其中。工作室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仅来自于自身谋求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来源于同伴之间互相学习所形成的合力,更要得力于名师的专业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是在特定的场域中产生的,根据勒温场域动力理论,它是教师个体与所在环境而形成的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合力。名师工作室为教师的展业成长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
一、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成长的理论指导
根据勒温的动力场域理论,教师专业化发展动力体系(用“M”表示)是教师主体动力(用P表示)、团队场域动力(用E表示)、社会场域动力(用“F”表示)的函数,长方体的无数个点代表着不同时段教师、不同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的大小。M=f
二、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成长的路径
名师工作室遵循教师专业化理论、现代课程理论、学习理论构建 “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模式,即名师引领、导师牵手、同伴互助、自我成长的模式,聚焦于教师成长这一主线,融教学、实践、研究于一体,使其功能最大化,达成“培养素养全面、专长发展的教师”的培养目标。
三、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成长的实施措施
(一)名师引领 激发成长
名师引领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1.名师讲堂
名师讲堂学习采用线上讲堂与线下讲堂学习相结合的形式。
①线上。例如视频课例,充分利用名师的公众号等资源观摩名师的视频课例。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平台,“阅读巴学园”(已有60多节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的优秀课例视频)。又如语文名家窦桂梅、王崧舟、崔峦等,数学吴正宪、刘德武、郑毓信等专家,以及其他各学科的精彩课例,同时引入全教育研究的一些专家,如干国祥、常丽华、钱锋等人的课例。大量的视频课例突破时空的限制,让教师获得感官上、心灵上的冲击,感受作为一名名师的课堂内涵。
②线下。名师讲堂的学习机会很多,廊坊地处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区,京津冀地区名师讲座活动层出不迭,不仅国家级培训活动众多,而且可以参加的省、市、区级活动也很多。直面名师的讲堂,朝着既有目标不断前进。
2.名师工作室
①线上关注名师工作室公众号,如闫学绘本阅读,郭学萍工作室,王文丽工作室,贲友林、华应龙等数学名家工作室,还有田湘军、戈向红等英语名师工作室,听其言,观其行,思其法。
②线下参与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廊坊市小学语文张艳霞工作室,河北省小学数学崔艳波工作室,河北省小学语文名师柴东升工作室等,以及一些区县级名师工作室。
每学期聘请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或主研人员到校分享交流工作中的经验、困惑,解答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也可以让教师作为助手参与名师的部分工作,让教师近距离经常接触名师,感受名师的工作热情、态度、方法,感受作为一名名师的全部内涵。
3.研习指导
名师的研习指导依旧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名师引领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研发,针对一节课或一个课题亲身参与其中,切实进行教育的设计和研讨,实践落实教育的发生。这是教师迅速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4.课例研发
教材只是个范本,目前国内的各学科都存在“一纲多本”的现象,即一个课程标准下的多版本自编教材,就文读文,就题解题,只是“教材的搬运工”。名师的优秀课例结合各地多版本教材,因地制宜创造性地结合学情进行课堂教学,这是教师生成课堂教学智慧的重要途径。
促进师教师参与名师的课例研发,为其以后研发工作打下基础。因此,教师接触并尝试进行课例研发,用课程超越课堂,体现一种宏阔的教育,这也是名师的一大特点。
5.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纵向是一条主线,贯穿在教师成长的始终,横向是各维度必不可少的要素,渗透在名师、导师、同伴、个体成长的各维空间。尤其是目前,教师在课题研究方面很是贫瘠,这对其完成教学工作,成为名师无疑是一大障碍,是目前急需补上的功课。
①跟随名师研究课题。
②自主研究小课题。把日常教学中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
(二)导师牵手 促进成长
导师指学科负责人,带领本年级本学科教师组成日常教学工作坊。教师工作坊不同于常规的课堂教学,也不同于名师讲堂那样精彩、深邃,而是以学科为单位,采取定期系列主题的形式,教师就某个知识点、某一课、某个单元教学的设计同课异构,分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碰撞思维,梳理观点,表达创意。通过个人备课、集体讨论、教学实践、评点反思等,让参与者对课本、对教学内容、对教学方式都有全新的认识。工作坊每一位参加者不仅要观摩别人上课,更要自己备课、讲课让别人观摩,形成“学习共同体”,集“教、训、研”一体化。
①分学科设置教师工作坊。有利于教师的专长得以发展。
②制定教师工作坊工作计划。有利于教师有计划地参与工作坊的研究。
(三)同伴互助 帮助成长
在教师成为一名名师的过程中,不可忽略同伴的群体动力作用。
①导生制。学科内的同伴互学;跨学科的同伴互学;跨领域的同伴互学。
②成立各种成长小组,例如诗文创作与朗诵、儿童英语情景剧、课件设计与制作、舞蹈、书法、手工、美术、音乐等,每个小组由一名导师(学科负责人)和教师负责,配合课程教学,拓展教师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既可以参加本专业的也可以跨专业。
③采用读书会的形式,形成阅读文学圈。依旧是线上读书与线下读书相结合。
④课堂研讨,同伴之间的共同研学可以激发教师的理性思考,同伴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展示形式,可以让教师在求同存异中辨析优劣,在百花齐放中从不同视角去探索教育的真谛。
⑤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有益的社团活动,既有学校的社团,还有社会的社团,以及自己喜欢的各种社团。在活动中增长智慧,历炼自己。
(四)自我成长 走向卓越
教师内在自我成长是成为名师的主体动力。在名师、导师、同伴等外在条件的激发、促进、帮助下,教师要通过课堂展示、才艺展示、参赛提升、课例研讨、课题研究等途径积极主动谋求发展,不断进步,超越自己,超越他人,每天都在做更好的自己,不断向卓越迈进。
A.课堂展示:常态课,总结课,整合课,活动课......
B.才艺展示: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唱念做打,手工制作......
C.参赛提升:教学比赛,活动竞赛......
D.课例研讨:研讨他人课例,探讨自己课例......
E.课题研究:参与课题研究,自主研究小课题......
四、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成长的蓝图
“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培养学科名师为目标,以成长为主线,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为平台,以实践操作为落实,以评价为监督,多元融合,多方配合,共同打造学科名师,共同推进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①田振华:《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思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年第4期。
②张中华:《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专业成长》【J】地理教学,2015(11):52-54.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 “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动力机制研究》(170200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