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旺
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官厅中心学校 6543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学校教育体系当中的进一步推行,各级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转向了注重学生的德育培养,如何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融入到中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之中成为了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科教师也更加注重从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的层面来进行科学的改革和创新,从而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前提之下带动对学生德行的培养。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构建中小学德育教育模式的研究策略。
关键词: 德育;中小学;一体化
前言: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在中小学构建德育教育模式,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进行培养,从而进一步带动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优化。
一、将德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
建构主义理论是教育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出发,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虽然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比较差,但是引导学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发挥其主动性和能动性更能够使学生对道德素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师应当在进行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系统的学校教育能够更加科学的带动学生良好行为方式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品质教育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有了更多的时代内涵,这些时代内涵应与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共同的特点,在中小学的课程活动中突出对德育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化作用,使学生在课程和学校教育生活当中增强自己的能力以及品德。另外,将德育的培养融入到中小学教学课程之中,使其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目标,可以使教学更加有序,并且进一步明确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的方向,从而突出学校教育的优势,使学校教育更好地为培养高素质现代人才服务。最后,德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能够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通过具体的教学主题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为了顺应学校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方向,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更应当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时代的变化要求我国公民具有更高素质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这也使得中小学德育课程展开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更大的必要性,其价值也在学校教育当中得到了进一步凸显。
二、整合中小学学科主题,实现道德素质培养全覆盖
如何借助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品德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要求之一,教师应当在进行德育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时通过整合学科主题的方式实现道德素质培养的全覆盖,将学生道德素质培养融入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在教学设计之中突出多样化的素养培养,从而进一步发挥学校教育的价值。
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学科,主题来实现道德品质教育的全覆盖,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纳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校园生活之中。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懵懂期和青春期,这个阶段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引导具有重要的意义,会影响学生的终生,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对中小学阶段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学校要明确自身的教学责任。如在讲解《自主选择课余生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找出有哪些健康积极的课余生活方式,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之中将这些丰富多彩健康的课余生活以文字或者图片的方式呈现出来。由于中小学阶段学生对于事物好坏的鉴别能力比起成年人来说较弱,因为其社会经历太少。基于此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途径和实践途径增强学生的鉴别能力,帮助班级内的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观念。在这个应试教育深入影响的教学背景下,学校大多数都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学生道德行为方面缺乏重视,俗话说“育人先育德”,一个人倘若没有良好的品德,即使其成为了一界的泰斗,那对社会来说也会是一个安全隐患。因此学校教育需要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进行全覆盖,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行为进行引导。
三、回归教学本身拓展课程教学模式,深化学生道德行为培养
课程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教师的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水平,从而也就影响着学生德育培养的质量。在道德素质培养的背景之下,教师应当通过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活动,从而深化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
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来进行课程的设计能够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体验感和收获感,譬如在讲解《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以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了解中华的传统美德时树立文化自信。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学生去敬老院服务老人,到福利院给小朋友一起玩耍等等,让学生能够明白服务他人是一种传统美德。而如何将这一美德贯穿到学生的行为实践之中需要教师借助多样化的教学途径,以此给予学生丰富的体验,带动学生将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外。在展开养老院服务活动时,学生与老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能够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形成积极的影响,老人可以将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也可以为老人进行活动表演,这样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更能够凸显教育的真实性,使学生从生活出发收获不一样的知识。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展开,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活动的设计和活动的实践方面及时给予学生建议,并且帮助学生解决在活动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困难。这样就能够通过一个完整的服务活动拓展德育课程教学的途径,在给予学生丰富学习体验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了解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三、结语
中小学道德素质课程对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素养来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而德育是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学校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为学科教学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性作用。因此,教师应当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引入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改善道德行为培养的课程设计以及进行课程创新时突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视,以系统化的学校教育带动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行为的养成,发挥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阎美凤.(2011).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教育模式.价值工程,269.doi:CNKI:SUN:JZGC.0.2011-02-177.
[2]黄惠琴."农村中小学校构建“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学教学参考?.(2014):115.Print.
[3]张丽华;.(2018).高中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意义及路径.才智,112.doi:CNKI:SUN:CAIZ.0.2018-07-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