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幸琛
海南大学
【摘 要】教育心理学以人类为研究主体,因而本文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教育心理学在学前教育管理中的运用这一主题进行探讨。首先指出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意义,其次剖析学前儿童的学习心理,最后根据上述学习心理进行教育管理的相关策略探讨。本课题在促进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提升学前儿童的学习心理关注度,帮助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上具有参考意义。
【关 键 词】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教育管理
一、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这门学科可以应用于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上的各项困难和挑战。研究表明,教育心理学最早期的文献资料主要有《初等心理学与教育》和《向教师谈心理学》。[ 资料来源:刘利民.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组成要素和教育意义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39):140-141.]同时,中国古代殷周时期也早在《周易·蒙》的文献中记载了孩童对接受教育的渴望。因而,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自古以来就是学者们关注的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侧重在学生学习时的心理,因此研究教育心理学,可以掌握多样化的学习心理以及全面的教学方法,帮助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阶段进行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关注到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这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学学科的发展。
此外,研究教育心理学,也可以帮助教育者提升自我认知能力。通过研究学生行为以及心理特征,使教育者拥有更全面的认知水平,减少认知盲区的数量,在教育者深入了解学生的过程中,还可以减少认知低下造成的无效沟通和负面影响。
在几次的实践经历中,笔者与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深入接触过,深刻地体会到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比如在儿童教育中,教育心理学指导笔者要尊重儿童,消除儿童的害怕心理,与儿童保持平等交流,例如蹲下倾听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每个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的心理规律的方面都有共性和个性,而只有掌握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老师们才能更合理地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学前儿童的学习心理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资料来源:刘利民.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组成要素和教育意义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39):140-141.]儿童在出生后,其智力水平开始升高,在10岁的成长阶段中,其智力水平的提升速度开始放缓,因而,学前阶段是个体智力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该时期内的学习启蒙也就尤为重要。然而,研究表明学前儿童的学习心理并不是很理想,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对书本知识学习兴趣不够,倾向轻松愉悦的学习
学前儿童的智力尚未被完全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力不足,对单一的书本知识兴趣不足,且儿童多有好动的特点,而书本学习要求学生静下心来阅读、学习,因而这对于学前儿童而言也是一种形式上的“束缚”。
(二)注意力不集中,易被信息化技术吸引
学前儿童容易被电视节目、娱乐游戏、玩具等信息化技术载体所吸引,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常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易转移的特征。但值得参考的是,当儿童观看动画片时,却可以坚持数个小时,因而,改变单一的教育模式,思考如何进行知识与技术的结合是学前教育管理的一大突破口。
(三)自制力不足,不喜听说教
学前儿童的另一特征是自制力的欠缺,他们需要人进行管理和教育,监督他们的学习过程。然而,刻意地监督以及监督强度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滋生儿童的叛逆心理。如何合理地管理儿童的自我约束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并辅以恰当的说理是教育管理要思考的难点。
三、针对学习心理提出的教育管理措施
(一)关注心理健康,以激励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除了课程学习,老师们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定期观察与测评,比如在做心理测试题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进行合理地因材施教。在课堂中,老师们也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适当的鼓励与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可以提升儿童的学习自制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被适当的激励后,会进行主动的学习与思考,提升学习的兴趣,而后也会自主学习,对自我进行管理。
(二)将书本知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线上教学模式也日益多样化。疫情发生后,线上教学更成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而学前教育也应当适应时代主流,推出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产品,与此同时,也可以思考在动画片中融入知识的教育模式,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吸取知识,提升学习效率。信息技术的学习模式符合学前儿童倾向于轻松愉悦的学习心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其学习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三)改变传统的上课模式,增添趣味化内容
1.增加情景模式教学和游戏教学
传统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常有教学方式僵化,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而情景化教学模式和游戏教学可以消除这些负面影响。[ 资料来源:刘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模式探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0(10):10-11.]情境教学以直观的方式再现教材内容中的相关背景,该教学方式能将教材中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具象化,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加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景教学和游戏教学中,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深度互动,在互动中提升对晦涩知识的理解,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在做游戏中也可以提升团队合作意识,构建更完善的价值观体系。
2.增加表情、肢体语言的生动性
传统教学过程一大缺陷是缺乏实践教学和情景化教学,第二大缺陷就是教师表情、肢体语言的不恰当。而对于学前儿童而言,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可以吸引其上课兴趣,增加课堂融洽度。同时,如果增设肢体语言的互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和潜能,发挥学生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合适的表情和动作,并鼓励学生进行互动,非常有利于教学实践的展开,也有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
四、结语
本文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和意义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析,在剖析学前儿童的学习心理中寻找合适的教育管理方法,旨在提升学前儿童教育管理质量。通过相关研究,提出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培养正确学习观、将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加趣味化教学的三点策略,并强调了情景化教学与表情肢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希冀为教育心理学和学前儿童的教育管理的研究提供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景秋.在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引入情境互动的意义[J].知识文库,2021(01):95-96.
[2]庞俊.教育心理学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40):84.
[3]刘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模式探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0(10):10-11.
[4]郑颖.浅谈小学教育中融入教育心理学的优势[J].智力,2020(28):175-176.
[5]刘利民.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组成要素和教育意义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39):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