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4/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第33期   作者:刘建宏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培养
 
        刘建宏   
        西安市八一民族中学   陕西省西安市  710100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培养。对于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来说,要尽可能地从学科的价值和育人的价值方面去帮助学生们构建化学核心素养,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高中化学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探索教学方法。本文就如何在化学课堂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分析,目的是发展学生素质,提升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化学; 核心素养; 培养;
        1.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全面展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所要达到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也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学科活动是形成学科素养的主要途径。高中化学学科的五个维度的核心素养是在结合化学学科特征、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所采取的方法和策略必须以此为基础才会有效。
        2.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此能力是指学生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必修一讲授“氯水成分”的实验探究,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制取并展示一瓶氯水,让学生宏观发现:①氯气可以溶于水;②氯气溶于水后溶液呈黄绿色;从而说明氯水中氯气分子。通过设计氯水与淀粉碘化钾溶液的反应,观察到溶液变为蓝色,再次从微观角度验证氯水中有氯气的存在。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通过改变外界条件调控的。能够从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推演到学习相关的化学概念等等,从而掌握相关的化学基本规律。
   比如:在学习“化学反应”知识模块时,化学反应试题“对联氨作为火箭燃料的原理解析”,此试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热化学反应与平衡常数”的理解与应用。从热化学角度入手,详细考察“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的知识点,体现了变化思想和平衡思想。
        2.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证据推理”对应的学科素养还就是根据有关依据事实或者材料退出新的结论和判断。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并获得新知。比如:在讲授钠与水反应时“浮、熔、游、响、红”等实验现象和已有知识进行有关推理,对钠的密度、熔点等物理性质,钠与水反应时的速率,产物以及能量变化形成相应的判断,获得钠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乙醇时,根据乙醇的分子式以及C、H成键特点,推理得出乙醇的结构式可能为CH3OCH3或者CH3CH2OH,然后通过对比乙醇与钠、水与钠反应的现象,对上述推理进行验证,从而得到乙醇结构中有羟基的特点。在讲授乙醇结构时,可以借助乙醇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的实物展示,让学生动手更加深刻的了解乙醇分子的结构。
        化学学习离不开模型,能否熟练的建立或者运用模型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模型认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判断、假设、推理等方法,从已有的模型到建立新的模型。
        2.4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快速、独立、正确思考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陈出新、合作互助能力、团队精神。
        化学实验教学是根据化学实验的目的、要求,运用有关化学的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对实验的仪器、药品、步骤等进行的设想,通过实验教学,既可以是学生掌握知识,又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学习中的一些疑问,以此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比如:给学生一个试管和两根导管,橡胶塞等仪器,让学生进行组合,设计出功能不同的装置,学生开始并不以为然,但是动手操作后,他们便发现能够“创造”出很多不同的装置,有制备气体的装置、气体的干燥装置等。再如:氨气溶于水形成喷泉的实验中,如果现象不明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不成功的原因有哪些:①可能是烧瓶中氨气没有充满;②可能是烧瓶内壁不干燥;③可能是装置气密性不好;④可能是加入的水太少等。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2.5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与基础知识结合创建教学情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科学领域的成就、科学家的事迹等有意识地融入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化学学科素养的应用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与社会责任”。例如,在创设“铝单质的性质”的教学情境中,展示了铝制餐具、铝制易拉罐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的 应用,引出铝的物质性质、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实际。具体教学中可以对教材中物质的性质、用途进行拓展。如,氨气具有易液 化的特点,所以可以利用液氨来制作制冷剂;硅是半导体,因此,可以将其用于太阳能电池中;氢氧化铝与盐酸会发生反应,所以将其用在胃酸过多的治疗中等等。利用这些知识来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对物质性质的理解,可以对学生进行有关“社会责任”的教育。
        3.结语
        随着新课标的落地实施,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教师也应该及时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不仅要上好每一节课,更应该紧靠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发展理念,提高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注意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大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从而落实新课标下知识和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成梅.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探究[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2017(06) .
[2]房宏.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6).
[3]陈凌云.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