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4/14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5月   作者:杨选冬
[导读]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科学知识,大自然中的山川河流以及花草植物等都是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天然素材。学生天生好奇心强,对大自然和动植物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多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能够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科学,进而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基于此,对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杨选冬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第五小学  657000
【摘要】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科学知识,大自然中的山川河流以及花草植物等都是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天然素材。学生天生好奇心强,对大自然和动植物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多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能够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科学,进而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基于此,对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1)05-179-01

        引言
        所谓生活化教学策略,就是指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将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知识以及问题有效地引入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加强学生对科学学习重要性的认知。因此,要想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就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模式,让学生能通过知识看到生活,并通过生活来掌握知识。
        一、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的意义
        无数的科学研究发现证实:科学是一门源自现实生活,并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学科。科学的本质是探索事物存在发展规律的学问,所以科学的发展总是在理论提出与实践验证的反复中向前。科学的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的科学素养,包括扎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善于实践的动手能力。小学生处于刚接触科学知识的初期,对待未知世界充满了兴趣,这个阶段是培养他们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而生搬硬套,强行灌输科学知识,不仅会让小学生对科学理论一知半解,而且会严重降低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看待科学问题的眼光变得固化。其实,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科学成果的身影,教师如果能结合实际开展教学,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入手,观察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潜意识,这对于学生今后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终身发展的意义。
        二、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采用情境还原法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课堂中用教科书和黑板试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按照预习、串讲、复习、考试的流程进行教学,这就导致学生对数学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觉得枯燥乏味,在心里对课程进行一个自主的划分,把感兴趣的学科归为一类,把小学科学当作枯燥和无趣的一类课程。这样一来,如果教师也无法创新教学方法,将会影响学生以后高年级的学习。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适当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日常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游戏化和生活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细节小知识点,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可以增加学生的记忆点,帮助牢固记忆。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课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牢记课堂知识,教师可以带一盆兰花到课堂上,给学生先讲述一下兰花的特性,然后按15天、30天为观察周期,把学生分成2个小组,每天记录观察兰花的生长变化,把这些变化用相机记录下来。组织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变化分组讨论,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分享和交流,加深对兰花生长变化的印象,最后分享出来在课堂上给其他同学和教师讲解,以此加深对植物变化习性的印象,把理论知识和游戏的趣味性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关注,在有趣的氛围中学到课本上的知识。
        (二)教学资源生活化
        要实现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就要以小学生的生活为主,划定范围,因材施教,在生活与科学知识间建立交流的桥梁,将课本中的科学问题生活化处理,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研究兴趣。以生活为本,首先是要将课本生活化。全国每个地方学生的生活习惯、地理人文均不相同,小学科学课本应该因人而异,切实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做出调整,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不会产生陌生感和疏离感,这就拉近了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距离。其次是生活化的选用教学材料,在小学科学的课堂中,为了解释理论,或者对相应的科学知识做出演示,为学生呈现一个直观的科学现象,常需要使用辅助教学的材料。教师在选择这些材料时要注重材料的来源必须是小学生日常所用到的物品,或者从贴近学生的环境中去选择、从学生认知经验的范围内选择生活化的材料能够搭建课本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迅速进入现实情境,有助于小学生科学意识从理论向现实生活的转移。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
        科学教学的目的除了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以及科学现象,还要让学生能灵活地将自身所学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加强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身所学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能明确认识到科学知识的运用范围以及运用价值。例如,在教学《土壤里有什么》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准备不同的植物种子,然后将不同的植物种子分配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让学生运用自身的科学知识去种植教师给予的植物种子,以此为学生制订一个可以发挥自身科学能力的学习任务。此外,教师还应注重鼓励学生善于进行日常记录,引导学生记录每一天的种子变化,以及自己的种植方法和种植过程,并将这些记录到的信息带到教室中每天与同学分享成果。
        结束语
        小学科学教育是学生接触科学的初始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科学思维、科学实践能力的关键时期。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要真正做到教学资源的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生活化以及科学运用的生活化,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将生活与科学紧密联系起来,培育优秀的科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梁惠芬.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9 (10):78-79.
[2]王明景.“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0):184.
[3]徐静.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新智慧,2019(27):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