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4/14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5月   作者:陈义波
[导读] 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教具与学具的使用,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各类学具操作活动,有利于他们对数学概念形成过程的体会与感知,对数学算理的理解与促进,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强化,对学习主体意识的培养与发展,对合作学习意识的锻铸与凝练,对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与积淀.立足于深入运用学具资源教学的角度,试做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陈义波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教具与学具的使用,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各类学具操作活动,有利于他们对数学概念形成过程的体会与感知,对数学算理的理解与促进,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强化,对学习主体意识的培养与发展,对合作学习意识的锻铸与凝练,对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与积淀.立足于深入运用学具资源教学的角度,试做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关键词】学具;数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1)05-173-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得到丰富的发展机遇,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给小学生带来全新的数学体验。学具作为辅助数学教学的重要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开发小学生的智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小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中。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的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性的教学体验,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探究,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因此,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积极发挥学具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以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教学为例,探讨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希望对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有所帮助。
        一、把学具运用于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形式,而数学概念则是数学知识的基石,是从事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前提和必要条件。令人感同身受的是,缺乏科学掌握数学概念的良好基础,对于师生教学来说,那绝对是行之不远的。尤其小学生群体,他们普遍以形象性思维为主,而抽象性思维则明显不足。正因为如此,如果教师善于通过一些学具操作实践活动,引导从事物表象中概括出应有的本质性特征,则对他们形成并理解数学概念大有裨益和促进作用。
        例如,关于“平均数”这一数学概念,教学中先组织小学生把6个梨的图片分成两份。通过摆弄最终显示结果如下:(1)一人得了1个,另一人得了5个;(2)一人得了2个,另一人得了4个;(3)一人得了3个,另一人同样得了3个。在此基础上再引导观察:第(3)种分法与前面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呢?显而易见,第(3)种分法两人得到梨的个数是“同样多”。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平均数”这个数学概念。通过“分、摆、看、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小学生在不经意间触摸了原本抽象的“平均数”数学概念,并且从中悟出了它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这该是一种多么有情趣的学习活动啊!
        二、恰当运用学具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恰当地运用数学学具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和感受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教学中,做准备题时,让学生在第一行摆出8个○纸片,然后让学生根据“第一行比第二行多摆3个”这一条件思考,第二行应摆多少个?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第一行摆8个○,第一行比第二行多摆3个,从第一行里去掉3个,剩下的就是和第二行同样多的○,也就是第二行摆的○的个数,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教学“十几减几”中也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理解算理。这样在学生利用学具摆摆想想,想想摆摆,逐渐形成数学模型。



        又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一课中,让学生拿出圆锥学具,摸一摸,看一看,通过摸、看说出圆锥的侧面、底面和顶点,认识圆锥的高的时候,让学生拿出自制的圆锥形萝卜,并用刀从它的顶点向底面直径垂直剖开,用红色线表示出高。这样,让学生感知它们的特点,认识到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顶点是一个尖,底面是一个圆,高是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并且只有一条,恰当运用这样的学具,可使数学问题变得形象具体化。
        三、把学具运用于自学能力培养过程中
        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新课程理念在鲜明确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新型教学关系的同时,极力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素养的有效培养,为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这是一种战略性指向和战术性指导,应当成为我们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的根本指南和施教原则。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把学具资源充分地运用起来,不仅有利于构建和谐互动的教学关系,而且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他们的自我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关于“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之间的关系”是一类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对于这种问题,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小学生带着学习任务,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单元,开展实际操作和有效思维活动[3]。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本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让小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动手操作边记录整理,从个体思考和合作探究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从而获取“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一最终结论。如此而为,小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自主完成了学习任务,自我发现了数学知识,他们能不为此深感骄傲吗?
        四、把学具与多媒体进行有机结合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课件,减少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教学方式,节省教学时间;还可以录制微视频,将音频和图文等融入其中,通过微课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要与时俱进,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用具,减少学生的疲劳感。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平面图形,学生已经在之前的课中了解了三角形的特性和三角形的分类等知识,本节课的教学是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等活动,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且渗透转化思想,为今后学习图形知识打下基础。为此,给学生准备许多纸质的三角形图案,让学生用量角器去测量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测量,学生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然后教师提问:除了用量角器量三角形的内角和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吗?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用剪拼的方法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到一起,这时发现能够拼成一个平角,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當然,还可以用幻灯演示法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只要数学教师大胆创新,一定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实施阶段,学具得到了实施和推广,并进行了开发创新,它的应用,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合作的探索空间,体验和感受到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创造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及整体素质。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挥,为此,数学教学质量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李文璇.浅谈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改进对策.新一代(下半月),2018(000),003.
[2]孙伟,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具和学具的使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新课程•中旬,2019, (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