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雪 王芬
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0445;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0445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在依托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的基础上,根据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结合学业的设置和就业的需求,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机统一,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双赢。本文通过分析校企合作现状,探究存在问题,为双方在大湾区背景下的进一步合作提供有针对性地建议。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和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地,湾区企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也给湾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职业教育是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先进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相关数据显示,珠三角内高职院校数量占全省比例的81%,每年大湾区内职业教育毕业生达数十万人[1]。粤港澳三地的职业教育各有所长,香港在专业认证方面比较成熟,澳门在旅游教育培训方面独树一帜,广东在规模、结构上则更胜一筹。加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积极拓展三地之间的校企合作,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应用型人才保障,为大湾区建设不断注入活力。
一、目前大湾区内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经过若干年的探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形成了多种校企合作的形式。从目前合作的形式看可分为工学交替式、订单培养式、项目驱动式、顶岗实习式、“2+1”结合式、产学研结合式等。
1、工学交替式
工学交替式是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理论学习交替进行,实现学用结合的教育形式。“工”是指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作为企业员工,进行顶岗工作,企业付给学生相应的劳动报酬;“学”则包涵了学校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通过工学交替的模式,学生可以将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工作结合起来,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应用能力。该形式最大的特点是,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学生具有双重的学习环境和双重的身份,同时,企业部分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完善。
2、订单培养式
订单培养式是学校和企业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享校企双方的资源,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形式。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针对岗位的要求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符合标准;企业按照协议约定,落实学生就业。这种形式很好地实现了校企双赢。对企业来说,按企业要求对人才进行量身定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较强,就业后可以直接开展工作,缩短或者消除岗位适应期,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对学校而言,该形式使学校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更加符合企业要求,教学计划也更为科学合理。同时,真正实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3、项目驱动式
项目驱动式是以项目为合作基础,校企双方通过合作的项目来调整相关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项目内容由双方协商来定,通过项目的完成不断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体系。这种形式的主要特点是:校企双方根据项目需要,互派人员到对方任教和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及项目所需的物质条件,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为学生就业提供方便,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机制;以项目为中心开展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以项目为载体和纽带,把企业和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校企共赢,风险降低。但是,寻找适合校企双方合作的项目有一定难度,因而这种形式的适用范围受到限制。
4、顶岗实习式
顶岗实习式与传统意义上的实习最大的区别是,学生在实习期间有正式的工作岗位,要像正式员工一样承担一线的岗位积责。同时,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学校教师的指导,而且还要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企业委派的具有实践技能和经验的企业导师指导。与此同时,企业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反馈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学校则根据企业实际和要求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这种形式有助于学生的快速成长和增强实际独立工作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起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岗位,促进学生就业。但是这种形式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教师参与顶岗实习的时间与机会少,校企双方沟通不够,企业不够配合等。
5、“2+1”结合式
“2+1”结合式是我国高职院校在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形式。“2”是指三年教学中两年在学校学习,“1”是指一年在企业实践。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环节,学生在企业实践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并在校企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其突出的特点是,校企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能力。
6、 产学研结合式
产学研结合是指,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企业以培训和实践为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合作形式。这种形式的主要特点是,这是一种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完成的应用型学习,学生除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接触了实际的生产技术和工作体验,培养出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通过产学研合作,学校与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双方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有效地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教师有机会开展实用技术开发,能够提高科研和应用研究能力;学生参与到技术开发和应用合作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的产学研合作的质量较低,企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得不到满足。
二、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分析
采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国际上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我国职业教育以职业院校为主体,培养初入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有着强烈的需求。同时,对于正在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建立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的中国经济而言,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同样强烈。虽然近几年校企双方合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不容否认,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1、缺乏国家性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
目前,国家和地方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等刚性约束的建设上,仍然十分薄弱。职业教育领域有关法律主要是《职业教育法》,虽然国务院相关部门制定了部门规章、地方制定了地方性法规,但从实施来看,显然力度和约束度明显不够[2]。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等方面存在不足。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又在运行时出现了机制、体制和模式等种种问题,迫切需要与政府沟通、协调,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当然,除了法律法规等刚性约束不足外,还有从国家层面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职业资格证书,与人才培养的关联性不够;校企合作的规范和标准成熟度欠佳等其他问题。
? 2、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本应该成为联合培养学生和培养未来员工的主体,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处于市场机制发展阶段的初期,企业主动参与的条件尚不成熟;又由于某些企业缺乏长远规划,社会责任意识不够,致使参与职业教育的内部驱动力不够;此外,现有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习实训等环节中,企业大多处于被动状态,缺少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和意愿。其结果往往是学校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目前的校企合作关系设计多以学校为中心,企业因为无法看到自己在合作中的获益,导致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另外,从校方来说,有些高校经费比较充裕,可以投资兴建实训大楼、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免费为企业提供场地,而有些高校,经费本身就不充裕,这方面的投入必定受限,校企合作的资源难以保证。
3、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体系缺位
校企合作实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其合作质量的检验和评估。目前,在校企合作各环节中,虽然学校制定了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以毕业实习为例,实习时间比较长,而且实习地点分散,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如何评价实习效果,如何规定高校和企业指导教师的职责等,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监督体系的缺失和不完善,导致目前大多数的校企合作处于散乱无序的状态,更谈不上质量的保障。
4、学校教育体制缺乏创新
一些高职院校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愿意改革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相适应的传统教育体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顾忌太多,不敢大胆突破,仅局限于企业接收学生实习、订单班培养等方面,校企合作模式多流于形式,热衷于挂牌、签订框架协议等,缺乏全面、深层次的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度低,导致了学生实践经验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思维能力弱,没有养成爱岗敬业、研发创新等“工匠精神”,企业会担心自己为别人做了嫁衣,辛苦培养出来的人才最后为他人所用。
三、大湾区校企合作的改革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校企合作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提高政府有关部门筹划及管理高职教育的能力,根据高职院校特点和大湾区的经济发展优势对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实行因地制宜的调整。此外,可以建立多元化合作式的平台,增加不同行业机构参与的数量,吸引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职教领域,促进中小企业施展其行业的领头作用。同时,提供多方合作的相关法律规则,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及高职院校在关系定位、责任权利等方面的界定。以立法形式确认企业与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得到的优惠条件,对企业参与高职教学给予全力支持。
(二)深化产教融合,发挥企业主导
产教融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方式,深化产教融合成为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
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应以服务区域发展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努力建构以企业为主导、学校为主体、行业为指导、政府为保障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全力打造协同育人机制,强化与区域、行业、企业等组织的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用人标准,实现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增强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升级的契合度。组建校企共建共享的产业学院,培养大湾区产业、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深化校企融合,促进共同进步。
(三)提高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
校企合作中,企业在技能人才保障、技术咨询等社会服务方面的能力不足,需要高职院校回归到高职教育的本质上来,在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上,紧贴大湾区产业发展,满足企业内部需求,增强专业结构调整能力,整合并淘汰与大湾区产业链不对接的专业,缓解大湾区经济发展和技能人才需求的矛盾[2];在教学安排上,适度推进中长期顶岗实习,施行交替式企业在岗培训与院校脱产学习,增加高职教育在工作现场的时间比重,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实践技能的提升;在技术研发上,搭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以平台为载体推进研发项目,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提供技术咨询,增强企业科技服务能力,将研发成果及实践经验融入课程教学中,促进教学内容更新升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手段上,利用“互联网+”等新型教育技术,在企业开设公开讲座,开放教育资源,增强与区域企业合作的紧密度。
(四)校企合作共建创新人才育人平台
企业转型升级急需大批技术研发与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创业能力,这是高职院校区别于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也是高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潜力所在。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打造集生产经营、教育教学、技术研发、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育人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培养集知识与技术为一体的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人才,更好地为大湾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然会给区域甚至全世界经济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积极影响。大湾区建设过程中,需要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与大湾区相关的高等职业院校和各类企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把握住这一重大战略发展机遇,特别是注意到未来国际发展的可能性。一方面要做好基础性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在校企合作中积极参与,大力创新,从而实现自我高效发展,助力大湾区经济提升。
参考文献:
[1]吴红缨.全国人大代表何宁卡:六大方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N].21世纪经济报道,2017-03-06.
[2]龙明洁.“粤港澳大湾区”写进政府工作报告[N].广州日报,2017-03-06.
[3]赵杨.大数据告诉你:世界第四大湾区在珠三角[N].南方日报,2017-03-04.
作者简介:武雪,1985.11,女,河北省宁晋县,汉,从事工商企业管理研究,讲师、中级经济师,硕士研究生
王芬,1985.9,女,四川南充,汉族,从事项目管理研究,讲师,本科
课题编号:2020JY28,课题名称:粤港澳大湾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