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昆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1442
摘 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分析产业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内涵、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学院建设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提出了产业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产业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作者简介:覃昆(1974-),女,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组织人事处处长,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及师资管理。
一、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承担着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同时战略显要、刻不容缓。《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从顶层设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师队伍、教学改革等方面对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提出一系列新目标、新论断、新要求,并通过制定《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贯彻实施,高职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标志着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有效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纵观我国的职业教育,历经了三个重要阶段:一是职业院校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育模式;二是职业院校为主、企业为辅的“校企合作,双元主体”育人模式;三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必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推行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提升到高质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举措的重要高度,之后的2017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为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办学质量指明了方向。2018年广东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要求及时出台支持产业学院建设的政策措施,同年广州市出台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方案明确组建若干产业学院的工作任务[1]。至2020年底,广东省已经建成的切合国情,各具特色的产业学院200余所,覆盖20多个领域[2]。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和定位转型对高职教育和高职教师在专注专业知识技能传授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同时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3]。建设一支德能兼备,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质量、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高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现代产业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新态势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从单纯的规模性扩张过渡到内涵性提升的新阶段。产业学院已然成为最“具有中国特色高职办学模式的实现形式”[4],是具有全方位、立体化、深层次推进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与之相适应的产业学院师资队伍也赋予了新内涵、新特点和新要求。
(一)现代产业学院“双师型 ”教师队伍的内涵
1.产业学院是“产”和“教”的深度合作,在“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上,遵循现阶段国内外的认定经验。
一是国际“双师型”教师界定经验。在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均包含学历、企业工作经验等硬性标准,这不仅可以保证“双师型”教师培育人才过程中的实践性,也可以保障职业教育与企业实践间联系的紧密性。以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为例,这些国家 “双师型”教师界定标准较为典型,通过比对可以得出这些国家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的共性,具有一定参考借鉴价值,具体如表1所示。
标准 国别 美国 日本 德国 澳大利亚
学历资格 硕士学位 硕士学位 博士学位 硕士学位(业内专家放宽)
企业工作经历 三年及以上 六年及以上 五年及以上 三年及以上
工作要求 授课加
企业工作 企业直接从事授课内容工作 每周3.5天带领学生接受企业实践 定期参加学术会议加企业工作
表1: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双师型”教师界定标准
二是国内“双师型”教师界定经验。国内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固定标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双证书”标准,即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双素质”标准,即同时符合教师基本素质和技师基本素质;“双职称”标准,即同时具备教师系列职称和工程师系列职称;“双层次”标准,即第一层次“教师+技师”,第二层次“人师+事师”,具体如表2所示。[5]
标准 “双证书”标准 “双素质”标准 “双职称”标准 “双层次”标准
条件 教师资格证+职业技能证 教师基本素质+技师基本素质 教师系列职称+工程师系列职称 第一层次“教师+技师”
第二层次“人师+事师”
特点 硬性指标 综合素质 双系列职称考核 硬性指标和综合素质
表2:国内“双师型”教师的界定标准
2.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成和承担的主要任务,通常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和层次,一是“名师、名家、名匠”,主要负责教师团队管理、主持专业课题和技术项目、统筹资源开发和利用等;二是专业带头人或专业负责人,负责团队沟通协调、专业建设及课程开发等;三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负责把握产业和行业发展趋势,做好教学与生产的有效融通;四是企业技术骨干,主要承担新技术的应用与实践,并将实践转化为理论运用到教学中;五是青年教师,主要从事课程教学、教育教学研究、指导实习实践等。
3.产业学院作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校企利益共同体联合建设产业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资源互补、利益共享。一方面,“双师型”教师融入企业承担项目研究和技术开发,与企业技术人员组成技术研发团队,对企业需要破解的技术难题和发展瓶颈重点攻关,企业则为研发团队提供资金支持和设备保障。高校专业教师通过企业挂职锻炼、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等,服务于产教融合。另一方面,企业提供名师、名家、名匠融入双师教师团队,组建兼职教师人才库,共同开展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参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让校内实训基地仿真模拟,让校外真实生产现场教学,更好地培养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实际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
(二)现代产业学院“双师型 ”教师队伍的特点
产业学院是以提升高校服务特定产业能力为目标,融合高校、政府、行业、企业资源,建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兼有学生创业就业、技术创新、科技服务、继续教育等多功能的、多主体深度融合的新型实体性办学机构。[2]它的诞生是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相互融合的结果,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和其独特的治理体系,使得产业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具有以下特点。
1.产业学院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产物,通常被定位为“合作高校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基地、“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学生实习实训与创新创业基地,合作企业的人才培养(训)和产品研发中心、营销与推广中心、集团化发展的基础,同时还是校企双方的品牌辐射重镇、社会形象代表”。[6]这就要求产业学院的师资队伍更加具有产业技能性、专业实践性,使得产业学院在原有专任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大量聘请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主要包括行业企业的在职员工,产业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师资来源多元化。
2.由于师资来源多元化的影响,再者产业学院的运行主要围绕校企合作项目和任务开展,会因为完成阶段性的项目和任务根据“人岗相适”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组合教师团队,尤其是兼职教师的不稳定,使得产业学院师资存在明显的流动性。
(三)现代产业学院“双师型 ”教师队伍的要求
1.教学与顶岗角色转换。
产业学院的“双师型”教师,既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又应具有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经历或职业资格;不仅要具备“双证书”标准,更要胜任双重角色,即课堂理论教学的角色和行业企业顶岗的角色;“双师型”教师既要能驾驭课堂和讲台履行好教师职责,又要能以“企业人”的责任感承担好顶岗实践的角色,真正为顶岗企业创造价值;还要成为学校与企业联系的纽带,运用出众的社交能力更好地担当学校、学生和企业间信息交流的重任。
2.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产业学院的“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操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还要及时更新掌握所属行业在生产、经营、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最新发展趋势;既要有课堂教学的系统理论基础,又要有实践教学的岗位操作能力;不仅把行业实践的生动案例带进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运用教师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相互转化和融合的能力,把新技术新方法搬上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3.创新与创业共同提高。产业学院的“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的创新思维和教学创新能力,还要具备开设创业实践课程的专业实操技能以及创业精神;通过参与企业引入的真实项目,在专业技能应用、技术创新中更新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参与校企合作创业项目,通过创业全过程体验获得专业技术技能创新、项目开发和运营能力、创业知识及实践应用能力全面提高。
三、现代产业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从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提出的9个基本条件以及七大建设任务的视角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建设的现代产业学院是由单一维度侧重到全流程合作的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由学校为主转为学校、企业为主的多元主体。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平台,完善保障机制,以实现产业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工匠精神的养成,推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一)发挥政、校、行、企优势,打造产业学院“双师型”教师培育平台
依托产业学院,整合政府、行业、学校、企业优势资源,把产业学院本身作为产业业务和教师能力共同发展的平台。全面落实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和轮训制度,在政府和教育主管理部门统筹指导下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实施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专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计划,加强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培养适应“双岗”需要的教师,使教师能驾驭学校、企业“两个讲台”。
(二)拓宽人才引进思路,健全准入机制,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
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不再是单纯地重视学历、职称等硬件,而是要综合考虑应聘者的企业工作经历、实践经验的积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明确规划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准入条件和考核标准,建立科学高效灵活的师资队伍引进管理机制。一方面科学设定产业学院教师的任职条件和资格,面向区域经济产业人才需求,按“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原则有针对性引进师资;一方面,打破传统人事管理的制度壁垒,建立柔性人才引进制度,从企业和社会各界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工匠之师,才能更好地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技艺精良的产业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确保师资队伍水平能够契合新时代高职教育的需要。
(三)以教师发展中心为平台构建成长体系,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
教师发展中心的主要功能包含了“规划教师发展、教师成长研究、教师培养培训、建设资源平台、推进研讨交流、为教师个性化发展提供咨询服务”等六方面内容,同时开展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形式多样的教师发展促进活动。[7]高职院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可利用产业学院平台构建教师成长体系,形成资源共享系统(包括专家、校友、工匠、专兼任教师等人力资源,课件、教案、素材、会议材料等教学资源,知识、信息、教科研项目等社会资源)、职教能力提升系统(包括职教能力测评、教学能力提升、学历职称晋升、社会服务指导等专栏)、绩效评价系统(包括人事、教务、科研管理数据共享,绩效考核和评价分析),指导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全过程关注教师发展。同时,把“双师型”作为专任教师绩效工资、职称评审、岗位晋升的重要依据和必备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建立完善“双师型”教师认证制度,加快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素养的管理和提升。[8]
(四)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础,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树立终身发展理念,构建校产研学相结合的培养机制,以定期的岗位培训、顶岗锻炼等方法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引进企业项目和专业导师帮助教师持续更新专业新技能、学习企业新技术、掌握行业新动态,一般5年内专业教师企业顶岗轮训应达100%。在此基础上,校企联合制定专业带头人遴选办法,协同培养院校、企业“双专业带头人”。定期选拔专业骨干教师,大力引进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通过组织骨干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参加专业培训、企业研修和国际交流,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针对性地选取培育内容,采用不同方式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分层分类培养培训,具体如表3所示。[5]
“双师型”教师类别 主要培育内容 主要培训方式
名师、名家、名匠 团队管理、专业课题和技术项目主持、资源开发和利用 集中面授、案例研讨
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 团队沟通、专业建设、课程设计、资源开发 集中面授、网络研讨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产业和行业发展趋势,基本教学法、沟通技能 问题探讨、案例分析、课题研究
企业技术骨干 新技术的应用与实践,实践教学方法与应用、新技术 案例研讨、集中面授
青年教师 课程设计、专业技能、实习实践技能、岗位工作技能 跟岗培训、顶岗实践
表3:“双师型”教师分类培养体系
(五)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考评和激励机制
评价是激励的基础,构建“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要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特点,综合评判“双师型”教师的必备素质和教学工作完成的质量,既要重视教育教学成果,也要看重实践技能提升和科研服务能力,构建 “双师型”教师多维评价体系。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标准,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破除“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唯身份、唯奖项”痼疾。结合实际,将体现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的双师素质标准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将师德师风、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和教育教学实绩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将专业标准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规范教师培养培训、资格准入、人才引进、职称评聘、考核评价、薪酬分配等环节,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考评和激励机制,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六)创新性开展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工作,夯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源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兼职教师数量不多、稳定性不足、难以精准对标的问题,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校企双向互聘”机制,高校与行业企业应以利益共同体的姿态共同致力于产业学院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组建职业院校兼职教师资源信息库,建立完善兼职教师聘任、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养,开展企业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专项培训,发挥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同时积极推动政府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予以扶持和奖补的相关政策落实,为企业兼职教师参与职业教育,协同推行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1+X证书等“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动力。
参考文献:
[1]蒋新革.新时代高职产教融合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20(01):123-127.
[2]蒋新革.产教融合视域下产业学院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24):30-34.
[3]翟建、俞迪佳、向敏、陆丹玉、朱缨.江苏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现状与建设途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9):33-34.
[4]邵庆祥.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理论及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04):44-47.
[5]李丹.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前沿,2018(05):39-45.
[6]张连绪,韩娟.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9(13-2):01-04.
[7]《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省属高等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陕教师 [2013]29 号).
[8]赵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9(1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