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4/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王幼华
[导读] 作为阅读方式,批注可促进学生与文本、与教材、与编者之间直接对话
        王幼华
        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初级中学   311265

        【摘要】作为阅读方式,批注可促进学生与文本、与教材、与编者之间直接对话。作为教学手段,批注可以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在课堂上搭建起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上是极有成效的。
        【关键词】阅读,批注,策略

        当前的信息社会,学生拥有前所未有的广阔资源,但也造成了这样“嗨爽”文化下空前的阅读危机,学生很难静下心来阅读文章。
        如何让学生日渐僵化的“阅读”“动”起来,这是初中语文老师常教常思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初中学生应掌握的阅读方法: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
        但大多数学生读书只是粗略阅读。理清思路,理解内容依赖教师的讲解;体味推敲流失于浮躁的心态;无心得,少看法,轻疑问。初中阶段,学习压力加大,学生课外时间大都被作业占据,难有阅读的时间,这就直接导致学生阅读板块的丧失,形不成阅读计划,养不成阅读习惯。
        所以,初中语文老师在阅读上要攻克的是:在少占用学生课外时间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并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这道难题上,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尝试批注,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作为阅读方式,批注可促进学生与文本、与教材、与编者之间直接对话。作为教学手段,批注可以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在课堂上搭建起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上是极有成效的。
        在时间上,作为学生入门的批注式阅读可以坚守课内的阵地,贯穿于课堂教学和作业巩固。在方法上,相较于传统阅读主观性太强,重感性,少理性,深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浅者夏虫不可语冰,“批注”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学习。无论是圈划的符号——“~~~”、“○○○○”,还是点评的位置——眉批、旁批、尾批,都已经形成专业的术语,方便“入门者”有路可循,却不碍师者做额外的拓展,“高手”做个性的解读。
        一、形式多样易操作
        1.抒情式的批注,可于动情处写感想,共鸣处促联想
        阅读文章,学生或多或少总有自己的感想,但大多数情况下思维的火花稍纵即逝。“旁批”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如果能和作者产生共鸣,就真正理解了文本。如有学生在读到《论语》十二章时,批注如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圣人立世,也不是一定摒弃富贵,君子也可爱财,取之有道最重要。”这些批注,不仅能帮助他们理解文本,领会主题,而且还有利于他们吐露心声,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极具价值。
        2.质疑式的批注,可以促使学生走进文本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贵在质疑。如有学生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作出了如下批注:“不敢出一言以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那如何提出自己的想法?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又如何了解我的水平?”他对作者的内容产生了怀疑,他的这个批注,在当堂的语文课上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坚持让学生在疑问处作批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积累,学生提出的问题会越来越有价值和深度。
        3.迁移式的批注,可以帮助学生规整知识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由文本迁移到文外。迁移式的批注有注于学生知识的迁移拓展、信息的归类整合。例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有学生马上联想到同册课文学到的《天净沙·秋思》和《秋词》,以“自古逢秋悲寂寥”理解作者为什么在秋天引发怀念,以“断肠人”形容史铁生失去母亲后茕茕孑立的“寂寥”。这样迁移式的批注,不仅让学生把相关的人物积累在一起,而且能让学生把知识进行梳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感知能力,还让他们能够由文本迁移到主题,把知识学活。
        4.评价式的批注,可以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引导学生批注人物的形象,以学生的阅读体验对人物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可以发挥并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中,针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这一问题,学生在批注中展开了一场无声的交锋。正方从文章的细节入手,力证元方品性正直、有礼有节;反方以文明礼貌、长幼有序为由,批评元方得理不饶人。当然,随着课堂文本细节的挖掘,正方不战而胜。
        二、层次分明可提升
        1.“自由批注”尝试入门
        “批注式阅读”的突出特点是“意(批注)随文(文本)生”。阅读者在读文过程中兴之所至,随感而发,信手拈来。
        自由批注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阅读文本的过程。这个阶段是学生批注的初级阶段,只要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在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在有感触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想,就完成了“自由批注”的过程。
        相对于文字批注,基本上的学生都更擅长使用各种符号批注。在初级阶段,学生的很多感受批注,都显得肤浅,但即便是可有可无,实效性不强的文字批注,也能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浅层次的词义不清和句子理解等问题。
        而对于学生批注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教师仍然有法可循。
        (1)可全班交流,提炼有效批注
        【实录片段】:《傅雷家书两则》预习批注集体交流
        师:经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有了批注的意识和习惯,去预习的时候都会拿起笔写一写。可是当我们写下自己的感想时,你有没有发现,有些批注可有可无,如“写得太好了”,“好有哲理”。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哪些批注是值得大家记录的。这是大家在预习《傅雷家书两则》完成的批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
        生1:我觉得1、4、15条写得比较好,因为他们不仅把感受写出来了,而且还能体会到运用了比喻的写法。
        生2:我发现好多同学和我一样,就直接写了“这句话很有哲理”、“这句话对我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却没有写哲理都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对你造成了什么启迪作用。
        ……
        从学生的批注中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明白,并且自己提炼出哪些批注有效,哪些批注无效,这样比教师给出一个标准让学生写效果更明显。
        (2)可问题引导,培养目标意识
        学生之所以批注得杂乱无章,在于自由批注的目标性不突出。给学生确定方向,让学生带着问题批注,在原本随意的基础上多一点目标意识,自由批注就更有实效性。
        ①从“导语”中定方向
        人教版教材在每一篇课文的前面都有“导语”,每一个单元前也有“单元导读”这些文字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关注“导语”,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批注的方向。
        如《杨修之死》
曹操,在正史的记载中,他颇受赞誉;在戏台上,他固定化为奸臣;而在《三国演义》中,他的面貌要复杂得多,常常让人捉摸不透。杨修,这个素负才名的文士,当他自以为能读解曹操的心思时,等待他的会是什么呢?读完课文,你产生了怎样的思考?
        “导语”中提示:等待他的会是什么呢?提示学生可以批注小说的内容,批注小说的结果。读完课文,你产生了怎样的思考?提示学生批注文中让人深思的句子并整理小说的主题。
        根据“导语”的提示,课内即兴自由批注。最快的学生5分钟完成,最慢的15分钟。
    
        ②从“习题”中挖点子
        “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是编者根据课标,联系课文特点,教学目的和训练重点统筹安排、精心设计的。它给教师指引教学方向,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方向。在批注式阅读中,可挖掘练习中的精华,帮助学生理解阅读。
        2.“话题批注”登堂入室
        “话题批注”是由教师给学生的批注确定话题。确定话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不同类型,抓出一两个能引领全文的中心话题,这些话题可在文章的题眼处、重点语段处、学生的质疑处、课文的空白处等引出,然后指导学生以话题为中心,深入对文本的探究,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1)直接以课题为话题
        对文章题目的提问,常常是打开分析文章的“窗户”。课文的题目就如文章的“眼睛”,启发学生通过“眼睛”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使阅读带有导向性。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标题,学生有批注“点明文章写作的对象”,有批注“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批注“故事就发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此基础上,教师只需简单设计“‘从……到……’是否可以直接用‘和’”代替这一话题,就可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顺序,巩固标题的作用,甚至延伸到少年鲁迅的成长心路。
        (2)以文中的词、句、段为话题
        文章的段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结,它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它反映着文章的主要内容,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抓住段落进行话题批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以《咏雪》为例,文章简洁,段落凝练,可设计话题“点评谢家的家庭氛围”,即可最大程度地让学生结合整个段落参与批注并表述话题,有话可讲,有话能讲。
        句子是文章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对文中的典型句子做批注理解,那么对于其他句子的理解就不成问题。如“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这个话题即可围绕“公大笑乐”这一句展开,学生有批注“笑在兄女回答之后,他认可谢道韫”,也有学生批注 “他在乐两个孩子都回答得很精彩”。于是话题可以延伸到——“编者的看法呢”,学生自然会关注紧跟着“公大笑乐”的“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那么“你的看法呢?”,学生的思路又会回归到最初的“两比之争”,细化到一字一词的赏析。
        词语是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文章的重要词语都隐含着作者的思维,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当学生从美感、形状、意境等角度对“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进行比较的时候,往往也是学生争论最激烈、难分高下的时候,这个时候,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做出更高质量的批注呢?不妨提示学生关注一下那个少有人关注的“差”字,差,大体的意思,马上就有学生批注“谢朗底气不足”,更有学生灵活的迁移到另一个词上——“未若,不如,谢道韫从容自信”——攻克两个比喻高下的比较。抓住这样的词语进行批注,能促使学生从文章细节处阅读、赏析,对文本理解得更透彻、更到位,并产生表述的欲望,这样的批注,本身就已经挖掘出阅读的深度,是对文本主题最好的解读。
        3.“交流批注”火花碰撞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若能努力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便能激发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做到敢说、能说、会说。
        课前批注,便是每个学生敢说、能说、会说的底气,学生可各自发表批注阅读的收获和感悟。互相交流后,再梳理自己的批注,便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阅读思维的碰撞,有不够完整的地方,可在自己批注的基础上去补充。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会听得更加专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对自己的批注进行修正。
        如《杨修之死》,在课堂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用红笔划掉曾经写着的“聪明才智”“善于摸透曹操心思”等旧批注,并在旁写下“恃才放旷”“不能真正猜透曹操心思”“不知道如何和曹操相处”“为人处事不慎,终遭杀身之祸”等新批注。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适当的补充和点评即可,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但教师的点拨语和评价语应该富有启发性和鼓舞性。因此,教师课前必须要对文本进行深入地解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结合学生情况和批注特点,做多方面多角度的预设,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很好的起到调控作用,运用教学智慧去解决突发问题。
        马斯洛理论把人类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的需求。
        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交流的场所,让他们积极展示自己的阅读批注成果,让学生在阅读之上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一次阅读都能挖掘出文本内属于自己的解读并得到认可;达到自我超越的需求——在自己每一次阅读中都开拓出更高层次的理解,让他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想,倾听别人的见解,获取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爱上批注,享受阅读。阅读就不再是学生的压力所在,而是他们自我实现的舞台。
        批注式阅读,我们可以让阅读“动”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2、孟子,《尽心下》《孟子》,中华书局出版社,2015年版。
3、孙立权,《批注式阅读:“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东疆学刊》,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年01期。
4、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