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清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 310014
【内容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建立在学生情感活动的基础之上的。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获得春风化雨般的滋润。语言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联结师生情感的纽带。教学中,教师要用“愉悦、温馨、哀婉、悲愤、豪迈”的语言拨动学生的情弦,以真情点燃真情,以真情传递真情,以真情感悟真情,从而引导学生入情明理,得以情的激发,美的熏陶,智的启迪!
【关键词】语言情场 愉悦 温馨 哀婉 悲愤 豪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是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是道德发展的精神花园,是美化心灵的成长驿站,没有情感的品德教学就像鲜花失去雨露,小鸟折断翅膀,毫无生命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如其分的语言,能使学生进入情境,参与其中的活动,并在参与中获得体验与感悟。
一、用愉悦之情,引学生入学习佳境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从“知之者”到“好之者”达到“乐知者”的境界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情感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翅膀”,人在心情愉悦时智力水平可发挥到最佳状态。道德与法治课怎样才能使学生好而知之,乐而知之呢?这就要求教师用活泼生动的语言积极创设情境,创造愉快融洽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致。
【案例】《花儿草儿真美丽》(一下)
为了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心境中完成对问题的思考、解答,教师设计了一个虚拟的人物“春风姐姐”,整堂课以“春风姐姐”为线索贯穿。课堂伊始,教师微笑着引导到:“今天,春风姐姐来到我们身边,要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她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我们快把她从画里找出来吧!”在学生找好后,教师引导说:“春风姐姐夸你们是细心观察生活的孩子,决定带咱们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丽的春天。”欣赏完优美的动画,教师深情小结:“多么令人陶醉呀!春风姐姐给我们带来了如诗如画的春天,你们喜欢春风姐姐吗?”课末,教师又一次激励学生:“春风姐姐太喜欢我们了,她想和我们玩几个游戏,大家欢迎吗?”之后,学生在游戏中结束学习。
【思考】纵观这一教学流程,教师通过创设符合一年级学生认知与年龄特点的 “春风姐姐”贯穿始终。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较好的提高了学生课堂教学“投入感”。同时,在具体环节的引导中,教师那充满愉悦的、优美的引导语言让学生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情绪高涨,使学生不断进入学习的佳境。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真正成为活动的细胞,课堂的主人。
二、用温馨之情,沁学生之稚弱心脾
“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当学生的心灵被我们拨动的时候,也正是我们的教育水到渠成的时候。因此,教师的语言应该像春风化雨一样,温暖孩子们的心,要让学生沉静地融入生活,让他们的心细腻起来、敏感起来、柔软起来。
【案例】《父母多爱我》三(上)
师:(播放母亲分娩过程的录像)
师:(真情诉说)听到你响亮的啼哭声,妈妈巨大的疼痛,满脸的汗水都已经忘记,看着这一幕,此时你最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生:妈妈,您辛苦了!
生:真没想到为了我的到来,我的成长,妈妈付出了这样多的努力!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10岁了,一年365天,一共有多少日子,心里算一算。
师:在这个三千多个日子里,是谁把我们从一个“小猴子”养育成现在阳光而又健康的你?
生:是爸爸,是妈妈。
师:是啊,在这三千多个日夜里是父母给了我们无限的关爱!生活中你有那些铭记在心的父母关爱你的往事,请默默的回忆一番。
生:……
师:面对家人点点滴滴感人的爱,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他们呢?
生:我要努力学习,用成绩报答我辛劳的妈妈!
生:我以后要尽量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让妈妈也感受到我对他的爱!
生:……
【思考】情之深,则意之切,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的这一代,学生要懂得感恩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本课的教学主题本身就是一个温馨的话题,教学中教师不断用充满温馨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父母给予的无限关爱。整个过程,教师的娓娓诉说,似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似柔柔的春风轻抚心灵,似涓涓的细流滋润心田。此时的课堂,温情荡涤着每一个角落,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教学可谓事半功倍。
三、用哀婉之情,拨学生之心灵情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通过教学语言的描述、渲染描摹,引起学生悲伤、哀愁等情绪,也能加深学生的心理体验。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学习的最初阶段,学生若是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紧张并引起焦虑,往往有助于激发积极探索的热情。具有感染力的教师,不仅善于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必要的冲突与挫折,而且还要以自己的自信心、情绪去启发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增强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摆脱由挫折造成的消极情绪。
【案例】《安全记心上》三(上)
为了让学生感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教师播放了一组最近发生在本地的三起因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交通事故图片,并配以哀伤的讲述。
师:(哀伤的)短短的一周时间,三起事故共造成了9人死亡,9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画上了休止符,给自己、家人和社会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也许其中就有在座同学的亲人或是熟悉的人。同学们,看着这一幕,你想说什么?
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了您和家人的幸福,请每个人都遵守交通规则!
生:(满眼泪水)在临丁路上发生的那起事故死亡的就是我隔壁的张叔叔,上个星期二我过生日时还送我一个铅笔盒呢……
师:(哀伤的)尽管老师不是第一次看这组画面,但每一次看,我的内心都会被深深的震憾。同学们,鲜活的生命,刹那间在车轮下丧生,当面对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父母的一次又一次的晕厥,你觉得他们给生者留下的是什么?
生:……
【思考】几张现实鲜活的图片,几句哀伤的引导语,学生震惊了,流泪了。震惊与泪水背后包含的是孩子们对交通安全的一份重视与对交通事故的一份感伤,这才是发自内心的真体验,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可见,课堂中教师极具感染力的教学语言,真诚的劝慰,亲切的召唤,热情的期待,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感受、辨别善恶、识别美丑、分清是非。
四、用悲愤之情,发学生之强度深省
悲鸣的深情朗诵,带给学生的是深深的听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把自己和教学主题特定的情境联系起来,移情入境,设身处地,以角色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深入思考问题,领悟主题内涵,并转化为自我的品质。
【案例】《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五(下)
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圆明园的美丽和数不尽的奇珍异宝,再播放圆明园遗址图片和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接着在如泣如诉的音乐声中悲愤地朗诵。
师: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空握着拳,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生:(此时,情不自禁地拧紧了眉头,有的甚至眼含热泪,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
在让学生感受当时中国与世界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时,幻灯片上慢慢展现出《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瑷珲条约》……霎时间,整张页面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不平等条约。
师:(悲愤的,压低声音)请你数一数,一共有多少?
生:一、二、三……
师:(大声的、悲愤的)别数了!数得完吗?你看,这就是当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这就是当时我们伟大的祖国,请想一想,那时我们的亲人是生活在怎样的水深火热中的!
生:……(陷入深深的思考)
【思考】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一段朗诵,把课堂气氛由平缓推向高潮,使学生感同身受;一声声悲愤的责问,问出的是学生深度的思考。此时,他们为圆明园而惋惜,为圆明园而哭泣,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在该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以情激情,让学生深省帝国主义列强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为下一环节激励学生勿忘国耻、奋发图强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作用。可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教学走向了创造、生成,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活力,产生了超越预设的“溢出效应”,真正彰显出了德育课程的魅力。
五、用豪迈之情,催学生之意志奋进
豪放的语言风格能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情感的面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奔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成为信念,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一堂课拥有了“激情”,能让学生获得刻骨铭心的力量。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教学时多用生动形象感人的材料和方式,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提高学生明理效果。因此,品德课重在情理交融,寓理于情,以收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功效。
【案例】《四通八达的交通》三(下)
为了让学生感受青藏铁路修建的不容易,引发民族自豪感,在观看了图片后,配上一曲韩红的《天路》,教师用激情洋溢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潜势:“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有一位美国旅行家保罗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到:有昆仑山脉在,铁路永远到不了拉萨。可是经过五年艰苦奋战,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甚至有人为它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终于全线贯通,它像一条举世瞩目的钢铁巨龙,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真了不起!”
【思考】教师的这一介绍,描绘出一幅豪迈感人、恢宏奇伟的历史巨卷,犹如连绵不断、响遏行云的战歌,传达出一种强劲的节奏,造就出一种豪壮气势,诱发着学生的感情共鸣,启人心扉,长人精神,催人奋进,课堂顿时有了勃勃生气。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当中的“情”是一剂有神奇魔力的“催化剂”。总有一个视角可以拨动学生的“情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情感因素,用颇具感染力的语言,根据教学主题的情感基调极力营造课堂情场,以教师之情显现文中所载之情,激发学生心灵之情,使三者水乳相融,从而引导学生入情明理,领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让学生得以情的激发、美的熏陶、智的启迪!
【参考文献】
1.张茂聪 《品德与社会教学导论》 [M].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年
2.李秀伟 《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3.鲁洁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最有魅力的课程 2006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