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影响 与消解

发表时间:2021/4/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9期   作者:李海妮
[导读]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思潮,如果听之任之,将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削弱部分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北碚  400715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思潮,如果听之任之,将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削弱部分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对此,相关部门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遏制。本文从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影响现状出发,通过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最后针对性地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网络环境三个方面力图对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影响;消解
        所谓的历史虚无主义并非是一种学术思潮或学术观点,而是一种错误的政治思潮,是我们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路上的最大“拦路虎”。[1]国家认同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服从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自主意识。[2]然而,在自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尽管受到了诸多批判,但依然会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需要保持警惕、严加防范。
        一、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的影响现状
        (一)历史虚无主义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偏差
        1.马克思主义信仰发生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3]对共产党党人是这样,对大学生亦是如此。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披着“合理化”的外衣,试图以其荒诞的本质引导网络舆论,企图瓦解人民群众,尤其是作为未来时代发展的主力军的大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原来构建的的价值体系,使一些大学生在看待历史问题时,容易思想混乱,政治信仰发生动摇。
        2.党的执政地位受到质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三者的高度统一。这也是在提醒大学生:爱党是爱国主义的一部分。历史虚无主义把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经受的挫折、犯过的错误无限地放大,图谋否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性成就,进而使部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执政地位表示质疑和不信任。比如全盘否认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片面夸大其在文化大革命中所犯的指导性错误,企图动摇毛泽东同志在大学生心目中的伟大形象,从而解构国家观。
        (二)历史虚无主义让部分大学生的历史观陷入混乱
        1.历史认知模糊不清。历史虚无主义常常披着还原历史的“外衣”,重塑历史,抹黑党的领袖和英雄人物,不法分子甚至根据自身需要肆意裁剪历史,模糊人们对历史的原有认知。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自媒体的发展也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重要途径。对于网络上关于历史的言论,一部分学生可以辩证看待,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这部分学生对其往往随波逐流或置之不理。对错误思潮的知之甚少或者全然不知无疑给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认知模糊就无法自信地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大学生的历史认知模糊不清对国家或民主也是有害无益。
        2.党史国史理解片面。党史、国史是我们认识党情,了解我国情最直接、最好的教科书。然而,有的人将历史视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对其进行随意戏说;也有人心怀鬼胎打着“考证历史”、“反思历史”的旗号,进行所谓的“还原历史”、“揭秘历史”。他们刻意片面强调党史上出现的“左”倾、“右”倾错误,片面强调中国在探索发展进程中的失误与不足,不承认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是建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的事实,他们肆意歪曲党史国史,抹黑诋毁领袖人物甚至无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样的恶意渲染误导部分涉世未深、阅历不足的大学生对党史国史的认识理解片面化。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感造成影响的原因
        (一)社会教育尚有缺失
        社会教育是一种灵活的教育,以其丰富性、深刻性以及形象性具有一定教育优势,其对大学生影响深远。就本文而言,笔者认为社会教育有待提高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社会教育深度不足;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认知多停留于表面现象,研究者通过现象分析其特点及其危害的居多,而深入挖掘其在本质的并不多。在这般社会氛围的影响下,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大多数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二是社会教育广度不够;社会上,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相关内容宣传较少,大多数情况下局限于专业相关人士,受众面狭隘,没有向全社会覆盖,普通大众对其认识不足。三是社会教育力度不及;历史虚无主义的教育在校园中以课堂为主,但学校教育的效果有限。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力度不足,容易让历史虚无主义有空可钻。
        (二)学校教育还需加强
        大学生了解历史虚无主义的途径,除了通过网络外,还有史纲课堂。可见,高校是史纲课对于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本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史纲课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校教育还有待加强。第一,一些高校历史教育与学习存在碎片化倾向。部分教育者在进行教学时,迎合学生趣味,满足其猎奇心理,主要讲解学生感兴趣或者考试重点考的历史内容,对其他“非重点”的历史理论、历史知识、历史细节简而言之甚至避而不谈。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对历史形成整体性认识,也不利于大学生增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自觉与行为自觉;第二,部分高校未能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有学校教育资源。这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导致功利化倾向,也不利于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第三,一些高校对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政治辨别力意识不强。学生自身特点决定需要高校对其理性思维能力和政治辨别力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三)网络环境存在弊端
        除了学校教育外,新媒体也成为了大学生了解历史虚无主义的新阵地。互联网逐渐普遍化,净化网络环境刻不容缓。在笔者看来,网络环境不清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信息污染。为博人眼球,网络垃圾信息、网络虚假信息屡见不鲜,“标题党”更是层出不穷;二是网络乱象频出。历史虚无主义者借机恶搞红色经典,颠倒革命历史,弱化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如某媒介平台视频将李鸿章抬高到圣人的高度;恶意篡改《黄河大合唱》,将《铁道游击队》的队员变成了脏话连篇的青歌赛选手,将经典演绎为笑点。历史虚无主义以娱乐化的方式迎合了部分大学生的低俗趣味,让他们对红色经典模糊化,其背后更是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解构。经典不能恶搞,历史也不能虚无。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下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对策探析
        (一)以新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社会教育
        1.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阐释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武器。长期以来,国家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予以高度重视。在马克思看来,“新思潮的优点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4]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肯定其他思潮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不断从中汲取养分以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党最终“守得云开见明月”的制胜法宝。基于部分大学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动摇的现状,各级教育部门也需要承担起信仰教育的基本责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地位,展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所在。我们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坚持党的正面引导,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升对国家的认可度。
        2.形成学习马列经典著作的社会氛围。氛围犹如连锁效应,参与者越多,传播力度就会愈大,传播速度也会越快。学习亦是如此,需要拥有良好的氛围,才更有可能带动更多的人自觉参与其中。由于面临学业压力大、时间有限、阅读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课余时间几乎不会选择主动去阅读马列经典著作,亦或阅读了也不能做到长期有效一如既往地坚持。毋庸置疑,这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当全社会重温经典,形成全民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良好风尚,大部分人能够灵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时,历史虚无主义就会无处可钻,最终邪恶将被正义所战胜。历史经验也表明,只有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学以致用,才能不被历史虚无主义的表象所迷惑,透过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假表象看清其危害本质,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二)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强化学校教育
        1.把握史纲课堂进行系统历史教育。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理想信念的铸魂励志工程。中国近现代史纲是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学习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党史、党情以及国史、国情重要来源。因此,高校及教师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由于历史课给一些学生留下了不好的刻板印象,在史纲课堂上,学生听课效果并不佳。通过收集资料、访谈学生了解到,学生并不乐于教师在课堂上教授中学阶段已学习过的知识,长篇大论地空讲或者过多阐述理论而不结合现实事例做进一步的讲解。因此,需要史纲课教师创新形式以激发学生对史纲课的兴趣,更好地进行历史教育。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全面发动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力量,线上线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四史”,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从而达到提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目的。借助史纲课堂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历史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增强历史思维和政治辨别力,帮助学生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本质,形成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以其资源优势、环境优势以及服务优势在学校教育占有重要席地,是师生学习交流理想场所。高等院校竭力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馆藏资源,专门为学生们开展图书馆相关信息和资源使用培训,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和学术讲座,是学生努力提升自我的理想场所之一。然而,部分大学生并未对图书馆资源进行有效充分利用,临近考试期间便能深刻体会到图书馆人满为患的感觉,平时的图书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鲜有人问津。高校及教育者应该正面引导,引导其自觉接触学习党史、国史等相关文献,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思。图书馆知识资源的背后是党和国家庞大的教育资金投入。安宁的社会、良好的环境,丰富的资源,这些都是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带领下创造出来的。身为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我们,应该怀揣感恩之心,珍惜并利用好这些教育资源,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面临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挑战,我们更应增强自身硬实力和软实力,与国家同战线,共批驳历史虚无主义。
        (三)以网络安全法为依据净化网络环境
        1.加强网络媒介的监管与正确引导。《网络安全法》是国家竭力确保网络安全、着力规范网络秩序,净化优化网络环境而提供的坚实法律保障。网络媒介的发展也给良莠不齐的思想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果不加以监管与正确引导,会对人们的思想体系形成一定的冲击,更甚者腐蚀人们的思想。通过网络监管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把一部分消极的,虚假的,反动的不良信息过滤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依据《网络安全法》加强对网络媒介这一思想主阵地的监管力度,规范不良的传播行为,引导其积极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势在必行。网络虚拟空间的受众广,因其时效性和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备受大学生的青睐。因此,发展自媒体平台的同时也要加强网络媒介的监管与正确引导。以2020年国庆档火爆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为例,国家抓住了引导新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在宣传的过程中把凝聚思想共识放在第一位,体现了对网络媒介话语进行引导的主动性,同时也表现出了国家对自媒体在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正向作用。
        2.创设大学生国家认同健康的网络环境。大学生由于自身心智发展不健全、缺乏辨别能力、对新事物感到新奇等特点,容易接受通过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想,错误思潮通过网络平台推而广之,其传播的力度和影响的广度将会提升。不良思想和网络环境,容易腐蚀人们的心灵,从而使人消沉堕落,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健康的网络环境是大学生培育和提高国家认同感的重要场所和主阵地。因而,国家需要继续坚持依法治国,打击不良社会思潮,为大学生国家认同创建安全健康网络环境。净化网络环境,国家有关部门也不断在进行探索和改良。2016年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降妖除魔”净化网络,传递正能量;2018年习近平又出席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共筑网络安全防线;2020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这些都体现了,净化网络环境,相关部门并非语言上的矮子,而是行动上的巨人。
        结语
        教育从来不应该成为一个人的孤军奋战。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感,不仅需要发挥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作用,也要有效利用自媒体的优势为政治服务。历史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瑰宝,是政党发展成长的历史轨迹和历史纪录。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予以高度重视。大学生应肩负起历史的重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切以客观历史事实为出发点进行历史研究,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参考文献
        [1]刘颖.“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研讨会综述[J].中共党史研究,2017,(12):119-121.
        [2]孙旭红,夏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新时代国家认同的消解及其纠治进路[J].理论导刊,2020,(10):91-97.
        [3]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7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