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户生计策略变化及其对森林覆盖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4/15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1月下   作者:何威风 苏丽艳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农户生计转向生计多样化转型。农户作为农村地区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单元和行为决策主体,处于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矛盾的核心,其生计策略的动态变化势必对所处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影响。

湖南省长沙第二测绘院, 何威风  苏丽艳   41000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农户生计转向生计多样化转型。农户作为农村地区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单元和行为决策主体,处于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矛盾的核心,其生计策略的动态变化势必对所处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分析农户生计策略的内涵与类型、农户生计策略转型及其驱动因素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农户生计策略转型及对森林覆盖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生计策略;森林覆盖;农户
        在脆弱的自然-社会环境中,人类生计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探讨当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农户作为广大农村地区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单元和行为决策主体,是农村地区可持续行为最基本的行动者,其生计行为对生态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农户生计策略作为实现农户生计目标所采取的活动,在一定条件下,决定了农户对自然资源的作用方式及生计结果。故农户生计策略变化对生态环境、生计可持续发展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1生计策略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生计策略是指人们为了追求生计目标所采取的行动和选择,主要包括生计多样化、农业集约化、农业扩大化、人口迁移等方面。农户生计策略会因外部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及生计资产变化而发生转换。目前,国际上对农户生计策略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计多样化和生计替代两个方面。如,Block S对处于饥荒后期的埃塞俄比亚的研究发现,收入是驱动生计多样化的因子,生计的多样化有利于降低贫困及生计脆弱性。基于社区可持续发展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Ngugi 针对西印度洋沿海社区的人口增长导致人们维持生计的海洋资源逐渐减少的现实,介绍了养鱼、养蜂及野生动物旅游业等地区的替代生计方式。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生计策略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生计多样化方面,阎建忠等对青藏高原东部样带农牧民生计的多样化研究后认为,农牧民所拥有的生计资产与生计多样化水平呈高度正相关,随海拔升高,农牧民的生计多样化水平降低,从事的生计活动类型减少,并认为政府应协助高原区牧民建立发展型生计。农户兼业行为是生计多样性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黎洁等认为,兼业户的生计资产禀赋比农业户更好,生计活动更加多样化,抗风险能力更强,贫困程度较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也更小。作为生计多样化的一种,生计非农化对农户家庭生产生活均会产生较大影响。许多研究也单独对农户生计非农化进行了研究并发现,相对于传统农业活动,非农就业活动往往具有更高的比较收益。因而,随着非农就业程度的不断提高,非农收入逐渐成为农户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并成为农户收入分化的根本原因。此外,许多研究也对农户生计策略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国家政策(禁牧、户籍改革、农业补贴)、非农就业、农户生计资产、土地流转等对农户生计策略变化有显著影响,并介绍各种替代生计的方式。
        不少学者也对农业集约化及边际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农业集约化利用主要体现在平原地区,农地边际化主要体现在山区。已有研究表明,伴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全球粮食产量的增长主要依赖平原地区肥沃耕地上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而山区因人口持续减少,出现农地弃耕现象。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如欧洲南部山区、日本和东欧等,依旧存在耕地弃耕现象。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化肥等省工农具的投入,我国一些区域土地集约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是伴随着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的上升,许多地区尤其是山区农地粗放化利用越来越多普遍,表现在农地撂荒、谷物种植双季变单季等。



        2生计策略变化对森林覆盖的影响
        农户生计策略变化对森林覆被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薪柴消费及人口迁徙三个方面。过去,世界各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程度较低,在人口膨胀和经济贫困的双重压力下,农户生计主要依赖农业生产,为了维持生计而毁林开荒和砍伐森林,造成了森林植被的破坏。一些学者对南美洲亚马逊河谷地区的研究表明,农户为维持生计,通过扩大农业生产来保持粮食安全,大量砍伐森林造成了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在印度尼西亚和非洲喀麦隆、洪都拉斯等地开展的类似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这一现象在中国也存在,如清朝后期山东向东北地区的大移民以及农牧交错带、陡坡地、喀斯特山区、黄河滩区大面积的开垦等农用地的扩张,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均致使土地退化。另外,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农户生活水平低下,商品能源难以获取,使得薪柴成为农村地区主要的能源,但生态脆弱区,薪柴的消耗对森林植被造成一定破坏,引发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一些研究对尼泊尔及我国西藏地区农户的薪材消耗对森林砍伐的影响,认为薪柴过度采伐与消耗的迅速增长是本地区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及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许多国家森林覆被面积有持续净减少转变为净增加。大量文献对驱动森林恢复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已有研究表明社会市场对林木产品需求量的增加,价格的上涨促使人工造林面积扩张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森林保护政策均对森林转型起到关键作用。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农户生计策略的变化对森林植被恢复的作用。国民经济增长创造更多非农就业机会,促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析出,造成劣质耕地的退耕,使部分耕地恢复为森林。优质土地的集约利用,致使劣质耕地粗放化或边际化也间接促使了森林植被的恢复。发达国家 ( 尤其是欧洲 ) 农业的发展 , 提供了支持这一命题的有力例证。如二战以后,商品农业、技术进步及“共同农业政策”促使西欧平原优质土地的集约化利用,而优质农地的集约利用对劣质农地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在山区和旱区出现土地利用边际化现象,水土流失程度明显好转,植被恢复明显。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发展中国家也出现这一现象。如,坡耕地面积较大的中国甘肃省,2006年的农户抽样调查表明,撂荒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为6.78%。此外,农户基于树型结构的土地利用集约化途径也有助于森林面积增加。山区农户种植果园规模的扩大,保护农作物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灌木篱墙等也显著增加了森林植被的覆盖面积[31]。当前经济发展呈现为全球化,在全球化经济的驱动下,人口流转距离及汇款降低了农村土地压力,加之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等均促进了森林植被恢复。汇款促使农户改变传统的炉灶,并提高了购买商品能源的能力,降低了薪柴消费量。农户非农就业及农村劳动力的析出也降低了薪柴消费量,缓解了对森林的干扰,促进了山区生态的恢复。
        3简要评述
        森林植被恢复得益于林木市场需求、国家政策及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对我国而言,1988年以来,退耕还林政策、森林工程政策等实施,使得国家森林覆盖率日益增高,而农户生计策略变化对森林植被恢复作用如何缺乏足够的研究。尽管当前国内外从农地撂荒、薪柴消费等方面研究了森林植被变化的关系,但多停留在定性、定量的描述方面,使用计量方法的研究较少。尽管耕地撂荒有助于森林植被恢复,但是会对区域粮食安全构成威胁。此外,森林植被恢复,有助于山区生态环境恢复,野生动物数量增多,会对农户农业生产及人身安全构成威胁。在当前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政策的情况下,农户生计策略是否做出调整、如何面对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这些问题急需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丽萍, 张镱锂, 阎建忠, 等. 青藏高原东部山地农牧区生计与耕地利用模式[J]. 地理学报, 2008, 63(4): 377-385.
[2]王琦. 宏观社会经济变迁与农户生计策略——以大渡河上游典型村为例[D]. 重庆北碚: 西南大学, 2012.
[3]阎建忠, 吴莹莹, 张镱锂, 等. 青藏高原东部样带农牧民生计的多样化[J]. 地理学报, 2009, 64(2): 221-2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