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书法教学中的临帖问题

发表时间:2021/4/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2期   作者:郭仕泓
[导读] 目的:分析书法临帖过程中的心理探索和技术方法,找到提高临帖效率的途径。 方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析书法教学临帖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从书写者的心理进行分析到形与神的技术层面分析。 结论:加强书法临帖教学对提高学生书法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掌握正确的临帖方法是小学书法教学的重要环节。

郭仕泓   成都天府新区华阳小学  四川  成都  610213
【摘要】目的:分析书法临帖过程中的心理探索和技术方法,找到提高临帖效率的途径。
方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析书法教学临帖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从书写者的心理进行分析到形与神的技术层面分析。
结论:加强书法临帖教学对提高学生书法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掌握正确的临帖方法是小学书法教学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临帖  心理  技法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5-093-01

        一、书法临帖的心理过程分析
        学习书法要多临帖,那么书法教学中的临帖怎么回事?这是个书法技术问题,不理解学生临摹字帖的心理是很难融会贯通的。一定要对临摹的流程有所分析,我认为过程是这样的:
        (下笔处)对象--看(观察)--体验--心理传递--手部反映--落实纸面。然后,对照--纠错--再次心理体验--加强记忆(收笔)。最后,再一次重复临摹练习,反复练习重复下去。这是一个无数次的"尝试--修正"的过程,任何的临摹都不能百分之百等同于原帖,只能说是尽量接近原帖,因此可以说任何临摹都是意临,真正的百分之百形似只存在于理想中。
        临摹的最大意义是通过准确重复古人的书写而达到与古人接近的书写状态及心理状态,临帖入古深浅就看这了。因此,这么看的话,形的逼真非常重要,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没有逼真的笔触模仿是根本无法体验古人的书写情境和心理状态,就是不能入古。所谓的造假的模仿我也认为很有必要,起码是检验书写者的能力的一个考察手段。
        二、书法临帖的“形”与“神”的问题
        书法中的"神"本来是不存在的。任何的神都依附于物质基础--形。不存在神似而形不像的临摹,但存在形即使不似而神不错的临摹作品。分析来看,不同效果的神都对应不同的形。通常认为的"神似而形不似"只是读者的一种误度,一种心理认同。
        形不是指表面的,书法作品的形应该有肉、筋、血等,这样神也随之而生。在临摹中一般使用"形-神"是一种模糊的大方向,是中国人思维方式决定的对书法一种描述。有时非常实用,有时却会被这种概念所误导,这对概念在具体的运用时还要很多内容要补充进去,才能丰满。
        古人或传统的最好东西都凝聚在经典书法里面,不论是以前,现在或将来,人类精神生活的好东西就在那里。现代人善于夸大某些感觉,以为那就是现代精神,并崇拜它,搞一些艺术的造反,也确实是反映现代精神的,但这种现代精神的意义和价值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还大有问题。人类是渺小的,真正值的尊敬的艺术价值也许不多,而这种价值很可能不存在现在或将来,也许就存在于以前。所以,某种意义说,我们尊古是对人类真正意义的回归,和一种传统书法的崇拜。至于其他如创造性之类的追问就变得没有意义。



        造就一个书法大家的程序或学习史的起点肯定是日常书写,而中间是日常书写的技术积累,最终是日常书写达到艺术性的高境界,就是历代书法大家所达到的水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达到那种水准?临摹大概是现在书法活动中解决此问题的不二法门。那怎样的临摹方式才能最有效呢?我觉得这是我们的焦点问题。
        很多大学的书法专业逐渐已形成一套有效的训练方法,但任何事物一旦发展为一种模式,也会渐渐暴露出不好的倾向。而有时候给人一种感觉是,用那一套流水线培养越来越多的写字工具。个性在日益让位于共性,历史上的学院派最后都是从革命走向保守僵化。
        书法的形来自与人心里一种共通的美感和心理同构,而历代经典是这种东西的积淀结果。也是衡量你的书法造型的源泉、潜在标准。谈技术,节奏,就是速度问题,是能否准确的极为重要的环节,一般人都不注意。临摹的话就看你临什么,结合性情选择,笼统的说,少年时比速度,越快越好,只有手快才反映活(即脑袋好用,手听话),标准是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难的动作,要有意思训练这个,当然也应该会慢 。年纪大了,就比谁能写得慢下去了。我怀疑少年时不会快写而老了能慢写好的人,也怀疑老了还在拼命快写的人会写的好。
        关于临摹的逼真问题。一般的形似要求是没人怀疑的。由于人们习惯于用"继承=创新"、"古-今"、古人--自我"等二元论思考问题,对逼真的程度可能会时刻反思。到底如何算临摹得像,怎样的度才算标准呢?答案每人会不同。比如有些书法家的临摹,其本人已认为作品很入古,怀疑他的创作,担心他太入古,再下去就是奴隶,找不到自己。而他本人却认为尚是基础阶段,还差得远,这种分歧在书法临摹者身上也很有意思。
        三、书法临摹的心境和状态问题
        具有独特的思考和感觉方式的书法家,他在入古这条路上比别人走得更彻底,这不仅仅指他的书法,而是他的整个人的心境和状态,这从他有意识得排斥某些现代化的东西的行为中可以看出。敢毅然决绝地把自我的火种掐灭,置之死地而后生。入古在他那里已成为自律的事情。别人担心失去自我,而他怕有自我。他决不理会一般人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他也许觉得没意义,也许他比任何人想得更通。他的焦点问题很简单:学赵子昂,多写小楷,拿好笔,找些适合的工具。这些常人眼里最简单,最基础、最一般的问题在他看来是严重的问题、根本的问题,而他能把这些问题一直深化下去。
        临摹的效果决定于认识,决定于对范本的心理体验程度。心理体验中有个心理筛选问题,人们面对范本,总是注意到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总是看到或选择其乐于接受的东西,视觉的发现要经过心理的过滤,这就是筛选。
        任何人都会存在心理筛选问题,因此任何人在临摹时都会有局限。好的临摹应该克服因心理筛选而忽略的信息,临摹中"视而不见"的情况太多了。
        针对被忽略的信息要经过感觉系统的反复检验修正,即培养"修正的眼睛"。很多人临的不像,不会看帖(观察),甚至临写得一塌糊涂还自鸣得意,这不奇怪,只因为他没训练"修正的眼睛"。
        总之,书法的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我们在追求形似的过程中,不断的重复练习,思考和探索,假以时日就能达到心手合一的境界,就可以写出形神兼备的书法作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