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1/4/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2期   作者:韦青利
[导读] 小组学习是指完成团队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实践经验,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不断进步,团队的成员负责各自的职务,明确分工,相互沟通,负责接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成员间的信赖度。小组共同学习已成为改变教师教育方式、提高学生数学兴趣的主要教育方法。

韦青利   广西省桂平市石龙镇中心小学  537224
【摘要】小组学习是指完成团队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实践经验,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不断进步,团队的成员负责各自的职务,明确分工,相互沟通,负责接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成员间的信赖度。小组共同学习已成为改变教师教育方式、提高学生数学兴趣的主要教育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5-124-01

        引言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要求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讨论并学习数学知识点,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教师应高度重视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优势,督促学生认真参与合作学习,积累丰富的数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因此,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
        一、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之一就是分组,如何分组才能使效果最大化是教师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情况十分了解,例如,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效果,只有学生之间性格互补,学习效果互相激励,才能达到组间合作,共同进步的效果,才能帮助学生提高成绩,提升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当先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情况下,教师就让前后桌六位学生成为一组,但是这种分组方式简单但存在弊端,因为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一般为前边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后边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种分组方式就导致小组之间难以促进提高,可能学习成绩好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好些,但差生小组就差强人意了,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成绩等多方面进行考量分组,例如,在教授认识厘米、分米、米时,这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教师应当利用起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分组时,可以在每个小组内安排学习成绩存在层次,性格之间存在差异的同学,让他们之间性格互补,成绩互补,这样才可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帮助理解能力弱的学生,他们在课下也可以进行讨论学习,结对帮扶,既可以提高成绩,又可以弥补性格缺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精选合作内容
        对于小组合作而言,对于数学内容乃至问题的提出为其关键所在,学生可经由知识理解及问题解决获取完整的思维框架,并得出结论。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因学生仍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故对于百分数、间隔排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等的理解有所局限,在计算、解题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且学生之间有一定差异性。这就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所予以呈现的效果亦有不同,为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教师需对小组合作内容予以精心地挑选及设计,在利于探究的同时亦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进而唤醒学生内化知识的强烈感情,强化其内在驱动力。



        以“条形统计图”这一内容为例,因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内容仅靠语言讲述或想象难以理解,故教师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条形统计图的内容乃至统计的过程予以直观呈现,使之更为立体和形象,给学生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复杂的内容,恰是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课程,因知识点较多,教师可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相应的数据统计活动,比如说学生们喜爱的体育活动等,组员之间可以通过分工对统计方法及对象予以确定,进而进行统计图绘制,引导其组内讨论所观察到的内容,并进行组间的比赛,以此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提升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使其在小组合作与组间竞争中感知学习的快乐,同时提升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促进综合能力提升。
        三、巧设合作学习情境,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单元起始课或者是新授课的教学内容,举出一些与学生生活经历过的事情为例子,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保证。例如,在学鸡兔同笼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电视中孩子们喜欢的娱乐节目中的环节:陈赫被导演出的一道题目难住了,请了队友来帮忙,我们能帮帮他吗?从这里引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连这么出名的陈赫都做不出来的题目,我们能不能学会呢?再例如,在进行《圆的认识》知识教学的时候,先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圆有哪些呢?这种开放性问题,答案多样,可以引导更多学生的参与。出示答案中轮子的照片,然后问:这些轮子为什么是圆的呢?这样就避免了直接讲解理论知识的枯燥。
        创设这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在小组合作学习氛围中来探究轮子为什么是圆形的数学问题,在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引入数学文化,“圆,一中同长也(墨子)”,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中探究这个数学问题,发散每个学生的思维,通过动画解释“一中”和“同长”,让学生在看动画的过程中回到课前的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形成了首尾呼应的课堂效果,这样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理解会更加深入,学习的效率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可以适当增加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范畴和频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实际学习情况,能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沟通交流过程中主动探究知识点,与同学分项自己的学习成果,同学们共同交流讨论,不仅能够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点,同时还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格,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戴文殷.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考试周刊,2020(93):59-60.
[2]孙本生.浅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新课程(下),2019(01):142.
[3]曹国英.论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小学生(下旬刊),2018(0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