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教育合力,助力健康成长——农村特殊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3期   作者:周强
[导读]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健全的家庭环境,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本文“农村特殊家庭心理环境”特指农村地区由于进城务工、家庭贫困等问题形成的特殊心理环境。对于身处这种环境的农村儿童而言,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是成长中最大的绊脚石。学校要发挥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培养 “四有好老师”队伍;要发挥教育桥梁性作用,构建孩子与家庭沟通联系的渠道;还要发挥协调性作用,凝聚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教育合

周强  重庆市大足区龙水镇沙桥中心小学  402368
【摘要】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健全的家庭环境,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本文“农村特殊家庭心理环境”特指农村地区由于进城务工、家庭贫困等问题形成的特殊心理环境。对于身处这种环境的农村儿童而言,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是成长中最大的绊脚石。学校要发挥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培养 “四有好老师”队伍;要发挥教育桥梁性作用,构建孩子与家庭沟通联系的渠道;还要发挥协调性作用,凝聚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教育合力,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农村特殊家庭  儿童成长  心理环境  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5-085-02

        一、引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事实上,自2000年左右开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为了摆脱贫困,选择了进城务工来贴补家用,这种热潮一直延续至今,无数进城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尽管他们为城市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随之而来形成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尖锐和深刻的问题,直到今天都难以消磨。
        留守儿童家庭一方面造成了儿童心理上的创伤,导致许多儿童难以建立起成熟的亲密关系,父母角色的缺失、隔代抚养使得他们没有办法接受正常的家庭教育,无论是个人思想方面还是适应社会的方面都有所缺失。一方面有家庭认识不到位的原因,认为只要通过自己打拼赚钱,让孩子衣食不缺就行了,或者只要孩子在学校,自己出了钱学校教育管理就可以了。另外也有教育无奈的原因,父母自己在外务工,孩子的监护权交给了祖辈亲戚,存在文化水平不高,没有教育能力,或者家庭亲情氛围不浓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艺术等。
        面对这样的问题,农村学校单方面的施教收效甚微。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教育合力,也许能为这些儿童找到一条可行的救赎之路。本文将简要分析农村特殊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以及从学校方面要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缓解这些问题。
        二、特殊家庭心理环境的现状及对儿童的影响
        现阶段,特殊家庭主要包含三类:一是由于外出务工、父母因意外离世等原因造成的父母缺失的家庭;二是由于负债、自然灾害、疾病或残疾造成的极度贫困家庭;三是由于离异、服刑、分居等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程度不同,儿童所要面对的问题与压力也不同,形成的心理问题也有不同。
        对于第一类特殊家庭,最主要的问题是父母角色的缺失和隔代抚养。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于儿童的早期品格教育和亲密关系教育,父母可以说是儿童最初的老师。但目前来看,由于外出务工等原因,儿童在这方面的问题非常严重。主要的表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精神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儿童产生非常强烈的被遗弃感,部分儿童甚至会产生负罪感,认为是为了自己父母才要外出,这种精神问题的情感缺失轻则导致儿童失去与父母的亲近感,严重时甚至导致儿童对父母产生仇恨感,在未来与他人的相处中,也更加不容易建立起亲密关系。二是隔代教育也显示出巨大的影响。祖父母与外祖父母的抚养方式往往是放任式的,遇到问题也不会与儿童及时的沟通和解决,而往往采用打骂的形式,这给特殊家庭的儿童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创伤。
        对于第二类家庭,父母将自己的生活重点放在如何提升家庭收入水平上,进而忽视了儿童的身心成长。这个问题表现出来的并不像城市家庭中的一些校园霸凌现象,而往往是儿童必须过早的背负家庭的重担,必须帮忙务农或打零工补贴家用。


这种情况下,儿童过早地迈向成人世界,很容易形成认知上的偏差和极端意识,他们还没有来得及理解规则、秩序就直接面对社会竞争和利益评价,这会极大的造成他们的世界观偏差。
        对于第三类家庭,亲情关系存在不和谐,很容易导致孩子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形成异常暴躁和冷漠、胆小和退缩、焦虑和孤僻的情绪等心理缺陷,孩子不愿与人沟通交流。
        三、以学校为主导的家庭心理环境补偿对策
        对特殊家庭的儿童而言,学校主导的教育管理也许是能缓解他们问题的有效方式与途径。尽管解决特殊家庭问题最好的方法往往是要补全缺失的父母角色,但这个解决办法涉及到结构性的经济问题,在此不做赘述,笔者更想讨论作为学校我们可以做什么。
        首先,学校要发挥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推动者。因此,需着力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更好担起特殊家庭环境儿童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师专业化建设中要求教师能够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和培养,将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融入对孩子的管理过程中。面对特殊家庭,为了弥补父母角色的缺失,教师往往需要担当起一定的父母的角色,这就需要教师本身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到儿童。在这个阶段,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开展各种思想德育教学工作,也要尽可能地带学生体验温暖和充实的感觉。
        其次, 学校要发挥教育桥梁性作用,构建孩子与家庭沟通联系的渠道。学校要主动作为,提醒孩子和家长要定期进行联系交流,帮助他们创建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在父母与孩子沟通交流中,要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怀,体会到父母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并在沟通交流中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同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阵地,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等方式,教育、引导外出务工的父母,让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是不能缺席的。父母要做孩子的正能量榜样,减少冲突,平等与孩子交流,尽量向孩子传递正面情绪,减少孩子的焦虑心理。学校应帮助父母掌握这些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与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精神世界不出现较大的问题。
        最后,学校还要发挥协调性作用,凝聚起家庭、社会各方的教育合力。面对特殊家庭环境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种挑战,家庭、社会都有责任。学校可以与社会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时和镇村社区、儿童家庭构筑起一整条联络与沟通的守护线。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周边环境的治理,不断优化农村地区儿童生活、成长的环境;学校还要积极呼吁,让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力较大的适合少年儿童活动的乡村少年宫、德育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等,加强乡村、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建设,通过提供场地和条件,组织开展一些健康有益、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服务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鼓励和引导家长及孩子共同参与一些亲子活动,帮助孩子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从而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特殊家庭给儿童的成长带来的问题是必须要全社会关注的,仅仅依靠学校是绝对不够的。这是儿童家庭、学校和全社会都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只要能构筑起一条成熟的沟通渠道,合作探索,就能使特殊家庭儿童所受的伤害降到最低,帮助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黄俊霞,周春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6):106—107.
[2]李丽辉,赵丽丽,张金峰,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J].医学与社会,2008,21(3):40一41.
[3]熊维娟.潭秀利.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初探[J].两江月, 2013(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