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指引,学趣体验——社会实践活动课堂指导思考

发表时间:2021/4/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3期   作者:江立成
[导读] 社会实践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社会实践研究的内容应当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授社会实践时,可以通过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出发,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来实现社会实践研究的育人目的,培养关键能力。本文以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课例来讨论社会实践活动课堂指导采用的一般模式。

江立成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213000
【摘要】社会实践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社会实践研究的内容应当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授社会实践时,可以通过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出发,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来实现社会实践研究的育人目的,培养关键能力。本文以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课例来讨论社会实践活动课堂指导采用的一般模式。
【关键词】社会实践  课堂教学  教育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5-074-02

        一、问题驱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情景导入,发现问题
        首先,社会实践活动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活动。学生的选题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才能让学生在自由活跃宽松的氛围中关注生活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社会实践课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创设的情境应当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目的是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有话可说。
        其次,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考虑问题与当前环境的契合度。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的时间对情境的选择也是不同的。例如每年的三、四月与九、十月是外出旅行的热潮,天气适宜,正是体验祖国山好水好的大好时机。学校也会带着学生外出旅行。但是在以往带领孩子出游的经验可知,学生在出游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在旅行过程中孩子遇到的晕车、意外受伤、走丢等安全问题,或是在小队游玩过程中的合作问题等等,都是极可能发生的情况,这些问题常常给学校师生带来了困扰,影响了出游的愉悦心情。以这样一个情境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合时宜的。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考虑,当前的热点问题或热点事件都可以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讨论情境。如近期非常火热的垃圾分类问题。常州地区刚刚开始局部实行垃圾分类,以这样一个背景为讨论情境,相信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最后,在创设情境时还可以考虑情境的可操作性。社会实践是一门重实践的学科,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成长学生能力。在学校出游前开设一节关于旅行准备的指导课,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出行物品、如何小队合作、如何高效安全地游玩等等,在活动前指导,在活动中实践,对学生来说体验更加丰富,对于社会实践能够有一个可触的认识。
        2.合作交流,研究问题
        在创设情境、发现问题之后,就可以围绕问题进行研究。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如果学生不能够把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他人的合作性互动之中的话,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是失败的。”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存在着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但是在课堂学习中所占的比例往往不高。而真实的社会环境会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工作其核心都是协力配合。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分工、调节都是实现合作的重要因素,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一项能力。而课堂教学专注于知识与技能的教授,忽视了这一项能力的培养,是与现实社会脱节的。社会实践以生活问题展开,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生活问题,不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前期的合作性学习议题的选择,合作分工的设计,合作困境的解惑以及合作成果的评价,是开展一次有效的合作学习的必要条件。
        二、方法学习,维系学生探究欲望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方法的指导,为学生解决合作学习的困惑。
        1.案例学习,解决问题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身心发展尚不成熟,抽象的学习内容不能够适应,那就要求教师以直观可感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案例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采用丰富的形式将案例进行归类并呈现。如:表格案例、图片案例、文字案例、视频案例等等。以《秋游,你们准备好了吗?》一课为例,教者选择了三种不同的形式来呈现案例。运用图片案例呈现三个小朋友在秋游物品上不同的选择,进而讨论三者在物品选择上的优劣。图片案例直观,形象,运用在课堂中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接着教者运用了文字案例,三段简洁的文字呈现三段关键信息,与图片案例相比较,信息更丰富,对学生提取信息的难度更高。最后运用的是表格案例,两组表格内容将两份比较复杂的信息通过清晰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方便学生提取信息的同时,对两则表格内容进行比较,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呈现不同形式的案例,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借鉴了案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总结提炼的方式,从案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2.逐层推进,演练问题
        除了案例学习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外,还可以通过演绎的方式去再现问题,寻找方法。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学生面对的始终是单一的书面材料,不容易与生活实际和个人经验结合起来。


通过课堂上演一演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对于问题情境产生代入感,自觉将自己放置到问题情境中去,为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便利。
        演绎的方法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代入情境?并不是。在对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教师进行指导过后,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演一演的方法还能在社会实践的课堂上发挥怎样的作用呢?其实,通过演绎的方式还可以对讨论得出的方法进行检验,便于师生进行评价。
        无论是通过案例学习还是演绎的方式学习,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代入情境、发现问题、寻找方法。在方法的选择上,教师需要始终坚持的是目的不变,形式多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参与到问题情境中来,进而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对学生成长有益的学习。
        三、实践体验,引导学生产生问题
        在社会实践课堂指导中,我们探究的问题是他人经验总结而形成的问题,或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或是社会常见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社会经验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解决具有一般性、共同性的社会问题,对学生成长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很少是学生真实体验。还有一些问题我们称之为“个人经验问题”,是个人在社会经验问题下引发的,由于个体特殊生活环境和经验造成的问题。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使用“社会经验问题”作为范本,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培养学生能力。
        1.任务设计,设置问题障碍
        在社会实践探究过程中,通过讨论单一的问题尚不能得到比较全面的结论,为了让课堂内容更丰富,教师需要在情境中给学生设置其他问题障碍。为了能更好地推进课堂,问题障碍也可以进行巧设置,如教师追问、使用任务卡片、模拟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
        2.小队行动,触碰复杂问题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依靠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这就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例如以《秋游,你们准备好了吗?》一课为例,在探究“怎样才是会游玩的小队?”这样一个问题时,教师呈现了两组表格,表格列举的是两个小队对一次秋游的过程的总结,内容包含游玩时间、项目、路线、安全情况。在处理这样一个大数据文本的过程中,依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小队头脑风暴后,班级小队间互相补充后,由单一的探究出的一点一直延伸到秋游准备的各个方面,整个课堂也因为小队热烈的讨论而绽放出了更亮眼的光彩。
        四、反思总结,引导学生经验再造
        1.反思过程,产生新问题
        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伴随着另一个问题的产生。通过回顾课堂、梳理问题、反思过程,对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进行再补充、再提问。由于学生经验于能力有限,往往讨论出来的结果是片面的,甚至是存在错误的,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就可以借助学生已经形成的结论进行再讨论,在进行了有效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从现有结论出发,反思过程,最后发现新问题来补充或改变结论。
        2.体验对比,解决新问题
        在《秋游,你们准备好了吗?》一课中,教师选择并组织两个小队对他们小队的秋游方案进行模拟体验,结果他们模拟后的满意度截然不同,对于这两个小队来说,秋游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体验,一个小队玩得不亦乐乎,另一个小队满腹抱怨,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两种体验,才会产生值得探究的问题。在课堂中,通过小队模拟,再现秋游情况,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体验中通过往往会产生新的问题,例如满意度低的小组中一个队员对他们小队选择的路线提出了疑问。虽然这条路上能够经过好几个游戏项目,但是却没有考虑到路程长度以及班级集合时间。为解决问题,他们估计了路程长度和相应花费的时间、项目排队和游玩时间、结束地点到集合点的路程和时间等等。通过小队估量和借鉴别的小队的路程设计,这个满意度低的小队改良了游玩路线。因为一次体验对比,从已有结论中再发现新问题,让课堂变的灵动、有活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结方法,完善新方案
        社会实践源于生活,最终也应该回到生活。虽然经过课堂上师生热烈的讨论,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学生也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方法是零散的,落到实际中时学生仍然可能不知所措,所以需要教师将学会的方法进行汇总,形成可以落到实处的计划或方案。如物品的选择、小队的分工、游玩的计划等,通过在课堂中学会的方法进行个人和小队方案的策划,真正让学生从课堂中学有所获。
        结束语
        教学始终应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社会实践以问题为指引,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注重学生生活体验。教师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问,进而发现问题。通过合作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反思总结方法,形成能运用于实践的方案。社会实践有趣的方式不仅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还行成了活动方案,这是真正回到学生中去,这也正是社会实践的魅力所在。
        (此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小学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的建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C-c/2020/02/06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