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启柱 吕金成
山东天齐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 淄博 255000
摘要:对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展开持续的研究可以更好地适应城市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忽视混凝土施工技术尚存在的问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综合考虑,不断完善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随着建筑工程生产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不断展开研究,在未来建筑行业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成因;治理
1建筑混凝土结构裂缝原因分析
1.1混凝土配置不合理
建筑混凝土结构在塑造的过程中,首先需针对混凝土进行科学化的配置,而最终的配置搅拌结果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如混凝土配置中,各种原材料配置比存在不合理现象,便会导致混凝土浇筑之后出现泌水现象,这样便会导致结构出现裂缝。而针对这一现象,当前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个别施工单位缺乏对各种原材料进行试验配比的耐心,大都凭借以往的工作经验,直接进行原材料的下料和搅拌。这种做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施工效率,但从混凝土结构稳定性及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而言,必然影响结构使用的长效性。对于建筑混凝土结构建设而言,初期的混凝土配置比例确定是基础,同时也是关键,通过科学的配比试验,多次对比分析,确定最佳的配置比。
1.2浇筑和振捣操作不合理
混凝土结构建设中,为避免结构出现裂缝需实现一次性浇筑,并且振捣频率控制到位。某些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在施工中,振捣过快,未能遵循“快插慢拔”的原则,振捣频率未能有效控制,导致混凝土结构振捣完成后便出现裂缝现象。对于混凝土结构而言,很大一部分工作需进行科学化的振捣。而部分工程单位缺乏对科学化振捣的认识,振捣未能严格按相关标准落实,必然损害整个结构的稳定性。此外,混凝土结构浇筑中,一次性浇筑未能到位,中间浇筑环节存在中断的现象,这样前后浇筑的混凝土初凝和冷凝时间不同,内外部所受收缩应力不同,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现象。
1.3养护管理未能及时进行
建筑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原因很大层面上是由于养护管理工作不到位。对于混凝土结构来讲,强化养护管理,能针对出现的轻微裂缝及时修补,避免裂缝发展成为深度大的裂缝。且在实际养护管理工作中,需从洒水养护和遮盖养护2个方面实现。而部分工程项目在混凝土振捣完成之后,洒水养护可及时实现,但相对的温度养护未能有效进行。如在夏季高温天气下,中午需覆盖一定的草料或土工织物才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到混凝土上,以控制裂缝的出现。
1.4材料选择不恰当
第一,砂石和水泥材料配比不合理。混凝土是由砂石、水泥共同组成的,材料的配比组成深刻影响混凝土质量。从建筑施工发展实际情况来看,混凝土材料配比不合理,突出表现为混凝土强度不充足,拌合料的性能无法满足施工要求,砂石材料质量不合格,最终使得建筑混凝土施工出现了施工质量问题。第二,混凝土中有大量的水分。水分在蒸发之后会加剧混凝土的收缩。同时,在水灰比比较大的情况下水泥砂浆会变得稀少,稀释的水泥收缩性比较大,最终会使得整个工程施工出现比较大的开裂。第三,混凝土粗细骨料含泥量比较大,骨料颗粒级配不合理,最终导致混凝土的收缩增大,最终加大了混凝土裂缝出现的可能。在工程施工中有时施工人员会在其中加入外加剂,但是外加剂的使用量不容易把控,一旦使用不恰当就会增大混凝土的干缩缝,最终加大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2 建筑混凝土结构裂缝处理方法
2.1 表面处理法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表面处理主要包括涂抹和贴补两种方式。对于细小浅显的裂缝很难用浆液灌注,就可以采用涂抹的方法;表面贴补法则适用于出现大面积漏水或者漏水部位不确定的混凝土结构,这时候就可以采用土工膜对该部位进行贴补。
2.2 压力灌浆法
压力灌浆法是以注入的方式来修补裂缝,能够对混凝土结构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修补。其既适用于细微裂缝,也可用于大裂缝,适用范围较广。用压力灌浆法处理后的裂缝不仅可以闭合,而且会起到一定的补强作用。但是,该方法需要借助一定的压力进行灌浆,通常压力在0.2 ~ 0.4MPa,常用的灌浆为环氧树脂和纯水泥。
2.3 填充密封法
填充密封法主要用于宽度较大的裂缝的填充和修补,处理工艺简单易行,且成本较低。当裂缝宽度在0.3cm 以下或者裂缝中存在一定的充填物时,很难采用灌浆法进行处理并取得良好的修补效果,这时就可以选用合适的修补材料对裂缝进行填充密封。
3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
3.1混凝土原材料的控制
水泥石是混凝土重要组成部分,水泥石体积变化会出现混凝土收缩问题。在混凝土中使用粗骨料可以有效抑制水泥石体积变化,起到抵抗收缩的作用。混凝土中骨料含量越多,收缩量越小。粗骨料岩石干缩性较小,可以在混凝土中适当使用,温度对其影响不大,可以增强抵抗裂缝功能。
3.2优化施工结构
避免人员踩踏导致钢筋弯曲。钢筋本身与楼层模板间高度不能太大,模板才能更好发挥依托保护作用。将钢筋小撑马设置在上层钢筋网位置,控制好间距不超过700mm,以保证楼面施工质量。为避免材料吊卸区域楼面产生永久裂缝,需要控制好施工速度,完成混凝土浇筑施工后,持续24h做好养护工作。混凝土浇筑完毕,2~4h之内不能吊运大宗材料,吊运少量材料时要轻卸。浇筑施工完成2~3d后才能进行支模施工,材料要分散堆放,不能让楼面承受过大的荷载,避免产生裂缝。
3.3加强后期养护工作
在进行混凝土养护时,要确保使用的施工材料质量符合要求。制备混凝土以及对混凝土的保温和养护工作直接反映施工材料质量是否符合施工标准,对混凝土进行温度养护,可避免因温度差出现裂缝问题。施工材料内部结构变化会产生裂缝,增强混凝土浇筑块约束能力。混凝土施工中,要充分考虑施工环境,进行养护前要明确混凝土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制备混凝土时,要强化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外界环境会影响到混凝土材料性能,需要做好防晒工作,使用防雨材料覆盖混凝土。进行养护环节时要做好排水工作,避免因混凝土渗入水使材料整体质量下降,会使混凝土产生大面积裂缝。要高度重视混凝土养护,强化养护力度,有效控制混凝土出现裂缝问题。
3.4合理选择施工时间段,控制外部环境不良影响
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中,为有效控制裂缝,合理选择施工时间段,控制外部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当前造成建筑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很大层面上是由于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导致的,因此强化外部环境不良影响管控具有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实际而言,一方面应合理选择施工时间段,夏季施工时选择日出前后或日落前后,避免在中午高温天气下施工;特殊天气下停止施工,并且对已经施工完成的部分做好防护处理,避免雨水的冲刷;另一方面,有效设置防护隔离。在有效控制外部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时,避免施工受到来自人员或其他杂物掉落等不良影响,因此应设置防护屏障,做好相应的隔离防护处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控制裂缝出现。
结束语
建筑工程质量关乎建筑使用安全,特别是混凝土施工中不解决裂缝问题就投入使用,会存在安全问题。新时期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对混凝土施工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依然会出现质量问题,最为常见的就是混凝土裂缝。针对混凝土施工中裂缝问题,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提高施工质量非常必要,有利于促进建筑事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静静.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处理技术探析[J].安徽建筑,2019,26(12):115-116.
[2]吴斌阳.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治理[J].门窗,2019(24):37-38.
[3]林金水.关于建筑混凝土施工裂缝的控制和预防分析[J].大众标准化,2019(18):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