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中在地性探索与运用策略应用研究——以南京六合NO.2017G19地块项目为例

发表时间:2021/4/15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刘鹏
[导读]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飞速发展,由于对在地性研究缺乏
        刘鹏
        中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 200000

        摘 要:随着中国城镇化的飞速发展,由于对在地性研究缺乏,部分城市在建设发展中形成“千城一面”的格局,居住区作为城市功能基础细胞单元,其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南京六合NO.2017G19地块项目为例,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中对于在地性的关注。项目通过对基地空间特征,地域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在居住区总体布局、建筑形式、公共空间、户型设计、景观元素等多层面表达在地性,以此提升人居环境,体现人文关怀,积极构建“城市—土地—人”之间的最佳联系。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在地性;地域文化;空间特征;运用策略

引言
        居住区是现代城市组成的重要基本单元,是最能直观反应一座城市文化内涵的载体。好的居住区设计,必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思考并反映所在地区独有的特征,找寻适应当地居民生活的最佳形式。
        而城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房地产快推背景下产生了大量同质化的住区产品。千篇一律的立面造型,简单粗暴的户型设计,东施效颦的景观园林,殊不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些严重丢弃了本土性的栋栋住宅建筑,同样抛弃的是所在地区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造成千城一面,风貌趋同。
针对这一现象,尊重地域特征,探索在地性,加强居住建筑与所在城市的联系,传承地方文化特色迫在当前。

1、在地性概述
在地性(IN-SITE),可以从字面理解为“在地方的特性”,在现场。在建筑设计领域,指代的是建筑物在其所处空间的场所性和地域性特点。
宏观层面而言,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不同的地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其自然环境,气候特点,人文风貌,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因素存在极大的差异性;
微观层面而言,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土地,每一寸土地因其所处环境背景的不同,都具有自身的场地独特性。

2、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中对在地性关注的意义
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60.6%,而在快速发展的推动过程中,规划建筑设计中对在地性研究及体现的缺乏,是致使小到住区,大到城市,空间出现“单一化同质化”的重要原因。
1)从城市设计角度,在国土空间规划建立背景下,居住区作为城市的基础细胞单元,是地域文化呈现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的实体名片,直观展示城市形象;
2)从土地价值角度,居住区设计在尊重场地条件,考虑周边环境时,能因地制宜,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并促使产生更高的经济价值;
3)从人文关怀角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居住区设计不应只停留在满足于基本功能和基本审美的需求上,而应在结合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营造社区人文关怀;
综上,对在地性的关注,使得居住区设计能积极构建“城市—土地—人”之间的最佳联系,对创造高品质居住区,提升人居环境,具有较大的意义。

3、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中在地性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地性不是简单的“因地制宜”,基于在地性研究的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需要关注的内容是多元化的,在通过大量的分析基础上,才能解决如何在设计中具体表达。
前期基础研究可以着重于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空间特征,一个是地域文化。空间特征与地域文化的系统性融合,则构成了规划建筑设计中对在地性解构的基本框架。
1)空间特征:侧重实体内涵,主要对自然环境、场地条件、城市格局等的研究。大到以国家、城市为背景,小到以区域、基地为背景。
2)地域文化:侧重精神内核,需从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历史文脉,社会经济,技术基础等着手研究,关注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等。
对在地性的研究内容在最终需要通过居住区规划-建筑-景观,以多层次多元化的方式在设计中呈现。具体表达方法借以下案例加以探讨。

4、以南京六合NO.2017G19地块项目为案例的实践探索
4.1项目概况
本项目地处南京市主城区北部六合区核心区,距雄州六芯汇聚处;基地东侧为现状学校用地,北侧为现有住宅用地,周边交通畅达,景观资源丰富。场地呈不规则形状,地块内部地势不平整。
4.2区域背景
南京属江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作为历史上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文化底蕴深厚。极具特色的南京民国建筑参酌古今,兼容中外,融会南北,堪称西风东渐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传统与现代交融,透露着这个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六合区处南京江北新区,古称棠邑,历史悠久,是中国最早建城的城邑之一,素有“京畿之屏障、冀鲁之通道、军事之要地、江北之巨镇”之称。
4.3设计手法
本案在项目中对在地性研究的具体运用,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4.3.1 总体布局顺应场地特性
因地制宜,尊重场地,是设计中从基地层面对在地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在当前房地产开发快推背景下,最容易忽略的地方。从场地特性切入的整体布局考虑,重点关注的是场地自身条件及场地与周边的关系,可以使居住区设计具备独特的场所精神。
因基地形状不规则,如何弱化场地中央区域东侧尖角给总体布局带来的影响,使得土地利用最大化,是该项目的最大难点。其次,基地周边的用地条件制约,建筑布局日照受限较大;另外,西侧旭光路规划为城市主干路,并紧邻快速路,城市形象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图1)

(图1)
1)基于场地特征:本项目总体布局顺势而为,南偏东8°,顺应场地环境与周边城市肌理,争取最大采光面同时保证最优空间环境。为化解场地东侧内凹的尖角给整体布局带来的不利影响,经多方案比较分析后,以东西,南北两条景观轴线划定地块的规划结构,使尖角正好位于东西轴线之上,并在正对尖角的西侧开设住区人行出入口,将尖角作为景观序列的节点处理,因地制宜化解场地不利因素,使得布局规整,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2)考虑周边环境:为考虑本地块对周边地块影响的同时提升土地利用价值,设计打破常规北高南低的传统布局模式,采用北低南高,西低东高的规划布局。建筑布局通过日照分析结合规划结构等合理定位;北侧住宅的层数由日照计算反推得出,布置8/10层,最大限度降低对北面现有住宅的影响;东侧仅布置少量18F住宅,且位置避让地块外侧学校的教学楼区域,不产生日照影响。
3)融入城市设计:考虑城市主干路的展示性,设沿西侧主旭光路建筑面宽均不超过三单元相拼,可以降低对城市界面的压迫感;而外围10/11F住宅结合内部11/18F住宅布置,则有效形成城市空间层次错落有致;加大的楼间距设计,使城市景观更好的渗透入住区内部。同时通过住宅建筑群体的展现,营造出精致都市居住生活的氛围和形象。(图2)

(图2)
4.3.2 建筑形式传承地域风貌
高品质的社区,必定会通过恰当的建筑形式,建立与城市的对话关系。
居住区的建筑设计风格若单纯从形式上进行模仿借鉴,容易缺乏与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呼应;而多个住区对在地性的忽略,则容易导致一定空间内,城市形象缺乏辨识度,而失去本土生命力。
1)建筑风格:为传承地域文化特色并展现时代风貌,本项目建筑风格选择以民国风为基调的现代中式风格(图3)。一方面在表现形式上与棠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里既有江北要塞之称,又有工业基地的现代与时尚,象征着这片土地开放包容的姿态。
2)立面造型:通过对南京传统建筑形式的研究,并提取文化符号植入建筑细部表达,加强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直观印象。项目注重平面功能与立面设计的完美结合,展现建筑本身简洁大方而又不失细节的风貌;重于功能,精于外表。整体经典稳健的三段式构成,通过对竖向肌理的强调,比例高挑延展,预留空调室外机位置,以保证住宅立面的整齐美观。基底门厅入口、线脚雕刻精细,细部施以中式构件装饰,辅以适当的传统花纹图案;楼身贯穿自上而下的造型,阳台、飘窗、玻璃等细节的有机排布,极简大气;屋顶阶梯式收峰,头部点缀民国风元素符号,彰显庄重大方之势。整体与细部的呼应,典雅渗透肌理,气韵庄重。
3)色彩材料:对南京当地地标性建筑进行颜色提取运用。基座采用卡拉麦里金仿石漆柱基,楼身选用米黄色真石漆搭配深咖色弹性涂料。简洁的色彩搭配同时秉承黑白灰的淡雅,让住区轻松融入江南建筑背景之中,又不失现代时尚感。

(图3)
4.3.3 公共空间体现人文关怀
居住区的公共空间作为全体居民使用的开放性空间,应以满足住户的交往、休憩、活动为前提,作为居民参与社区的载体,其设计的出发点应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回归人文属性,以此适应住户的心理需求和行为需求,便于营造社区有机共同体。
在本项目中,通过在地性研究,关注居住区公共空间层面的住户需求,以体现住区人文关怀。
1)礼制空间:古都文明,东方礼序。礼制空间布局,组团结构明确,缔造中式传统的归家序列。项目通过南北东西两条景观轴线将入口公园、公共景观、组团空间、归家巷道等多重院落串联,建立城市-社区-组团-宅间的空间格局,层层递进。前门为礼,中庭为仪,正厅为序,里巷为和。将中式传统凝入日常生活,传统与创新结合,打造住户体验高尚生活品质的空间场所。
2)城市客厅:快速发展的城市,高楼密布的快节奏生活下,邻里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项目结合南侧沿街商业氛围设置独立的小区入户大堂(图4),打造独具尊贵亦不失人文特色的多功能城市会客厅,并与沿街商业、养老用房、社区用房共同构成了居住区的对外展示界面。
这里是归家必经之路。精雕细琢的民国风建筑,在主入口近人尺度,结合绿植景观,已铺垫了社区人文的基调。这里可以是住区人与人停留交往的公共空间,也是物业社区为住户提供便利的区域。休闲、等待、看护、交流等行为,建筑设计赋予空间内涵,在这里更加人性化。
3)全龄场所:本项目以“家”概念,着力塑造全生命周期社区,考虑各个年龄层次对于公共区域的需求,以此体现人文关怀。全龄段场所结合礼制空间设置,充分利用场地日照条件较好的区域,量身打造适合青年、老人及小孩的四季全天候的活动场所,例如智能灯光跑道,儿童游乐设施,社区健身区域等。这其中老幼活动时间的需求是大于年轻夫妻的,则在公共场所的设置上更偏重于老人和小孩,以此增进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促进交流,增添社区活力。

(图4)
4.3.4 户型设计重视心理需求。
基于在地性研究的户型设计探索以考虑气候特点,景观利用,经济背景,人居使用,心理因素等为背景下的一线城市南京,对中小户型的使用需求。
1)极致面宽:江南气候特点需考虑日照、通风等基本因素,所有户型全部做到明厨明卫,南厅南主卧。阳光就是品质,对于边户82㎡户型(图5)及中间户76㎡户型,均做到2.5南向面宽极致状态,最大程度满足对日照的渴求。
2)景观利用:高密度的城市,对自然的亲近需求更甚。设计中重视对城市外部景观资源的利用,超大的楼间距设计,加强外部景观渗透。西侧沿主干路边户82㎡,客厅采用横厅设计,充分扩充西侧外部景观视野。所有外窗设计满足室内通风面积,设置最大固定玻璃扇,拥有最大观景面。南向全观景飘窗,内外通透。
3)高效使用:一线城市的地价房价较高,相比公摊面积的舒适度,住户更在意使用效率的提高。设计尽量在满足规范要求及符合人体尺度的前提下,设计紧凑,减少门厅、核心筒等公摊面积的浪费。其中小高层82㎡户型达到室内交通空间零浪费的极致状态,做到2.5房2厅1卫;76㎡户型做到2房2厅1卫,并充分利用入户空间组织玄关作为更衣换鞋的过渡空间。
4)双层入户:南京私家车的使用量较大,地库使用率高。故住宅采用一层及负一层双大堂的入户设置,住户从地面及地库均可直接入户,给住户带来更精致的生活体验。
5)功能细分:现代居家生活的理念中,客厅的会客性需求降低,而居住的功能性和私密性更看重,设计以都市人的生活行为规律的基本出发点,充分保证内外、动静、昼夜、洁污分区,符合住户的心理要求。各功能空间具有适宜的尺度,布局方正,餐厨对位工整,户内尽可能增加走入式壁柜等收纳储藏空间。

(图5)
4.3.5 景观元素折射地域文化
自然所赋予的地方特性和环境资源呈现出独特性。基于在地性考虑的景观设计,充分利用场地及当地自然条件,尊重土地独特的天赋,使得居民以真实的情感体验回归社区。
1)层次丰富:不同于北方整体的浑厚,江南园林层次丰富,自然灵动。项目在打造主体景观轴线庄严大气的同时,住区从入口空间,步入中央景区,转到邻里空间,公共与私密兼顾,通过空间的变化形成大与小的对比。在设计手法上巧借场地内部本就高低起伏的地形,打造丰富的景观层次,错落有致,步移景异。
2)本土植被:六合是 “海棠之城,茉莉之乡”。项目选择适宜六合环境生长的乡土植物,合理搭配,保障成活率,添增亲切感。住区内部景观在地下室顶板上覆土1米,保证了各种南方植载的布置,并利用植物的阻隔营造私密的休憩空间。
3)水体景观:江南得水为贵。设计中在重要景观节点,通过镜面水景点缀现代质感雕塑,灵动活泼。局部区域结合地形的起伏设置大面积的涌泉叠水景观,还原水乡之魂。水中树,水中景,水中人,这是对江南最古老的印象,满足了地域性审美的心理需求,为社区注入了活力。

5、结论与建议
对在地性的关注与探索,并非对传统要素的墨守成规,而是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本文通过南京某居住区项目为例,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空间特征、地域文化与人文关怀,思路回归建造现场,找回丢失的场所性和地域性,从总体布局、建筑形式、公共空间、户型设计、景观设计等层面讨论了应用策略。
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基于在地性研究的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解决的不仅仅是城市面貌的同质,社区人文的缺失,土地资源的挖掘,同时对于打造健康、安全、舒适型高品质社区有着重大的意义,能更好的为人类建立抵御自然风险的防护壁垒,也有待我们进一步加强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征宇. 中国建筑设计在地性策略初探[J]. 山西建筑. 2017,43(08):11-13
[2]    韩冬青. 在地建造如何成为问题[J].新建筑. 2014,(01):34-35
[3]    白欲晓.“地域文化”内涵及划分标准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 2011,(01):76-80
[4] 赖德霖. 地域性:中国现代建筑中一个作为抵抗策略的议题和关键词 [J]. 新建筑. 2019,(03):29-34
[5] 何镜堂. 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 何镜堂院士同济大学大师讲坛简介及访谈 [J]. 时代建筑. 2012,(02):126-129
撰写日期:2021-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