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云南锡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个旧 661100
摘要:在当前伴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以及建筑行业的有序发展,BIMM技术成为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一部分,本文则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简单分析了BIMM技术的概念,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究了BIMM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BIMM技术;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应用
现阶段在时代的发展下,BIM技术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其中在建筑领域当中,拥有着十分突出的有效性,尤其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方面,BIM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弥补传统工程造价管理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除此之外,BIM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了时代的趋势,也是加速建筑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其加以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BIM技术的基本概述
从概念上分析,BIM技术主要是指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严格按照建筑工程的各种数据与信息,应用数字模型展现建筑的真实状态,完成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其中在内容上涉及到了主建模、仿真、优化、模拟现实四个因素。BIM技术具有真实性以及完整性。自上个世纪末端,在美国提出之后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逐渐成为了我国建筑领域当中不容或缺的一部分。
从优势上分析,BIM技术的作用与优势众多,体现在四点,第一是测试,通过BIM技术在开工之前可以对工程项目有全面的了解,以数据的形式验证建筑设计的科学与合理。第二是沟通,以相应的软件制造模型,保证每一个施工环节都能够获得细致的观察与理解,促使各分包商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第三是检查,通过BIM技术可以对造价预算查缺补漏,解决其中所存在的不良现象与不合理问题。第四是模拟,以施工目标为基础,通过模拟的方式保证施工进度,提高施工质量。
2、目前建筑工程造价所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建筑工程造价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是缺少全面性,在近几年时代的不断发展下,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然而因为受到多方面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建筑行业面临现代化进程过慢的问题,其中在工程造价管理上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且施工周期过长,施工方对工程造价难以进行掌管。另外,部分建造商缺乏全面管控意识,部门之间没有做好沟通与交流,如此一来则会导致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呈现出混乱性。
第二是信息未做到协同共享,在建筑行业的有序发展过程当中,工程造价管理机构越来越多,但是每一个工程造价管理机构所采取的规章制度不同,机构之间缺乏关联性,工程造价人员则无法满足信息的协同共享,无法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质量,当然,还有诸多工程造价管理机构所采取的格式以及技术存在缺陷,导致工程造价效率过低。
第三是数据分析能力欠缺。一般而言,在工程造价管理当中,施工具有阶段性,并非所有的工序都要统一完成,对于数据分析、预算、结算而言,数据内容过于独立,缺少联系,这样阶段性数据信息在编制过程当中难以进行,进而影响了工程建设活动。同时,建筑工程影响造价的范围比较广,需要做好全面评估,尤其是建筑材料,其价格会依据市场环境产生波动,建筑企业一般会沿用定额数据,数据更新不及时也会出现报价与实际情况脱节的现象。
第四是未做到模型数据的共享,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建筑行业缺少互交平台,在条块分割方面存在缺陷,严重阻碍了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交流,此外建筑工程项目数据信息呈现出零散化的特征,信息难以进行整合与共享。
3、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BIM技术的应用途径
3.1建模算量平台
毋庸置疑,建模算量平台是BIM技术应用的主要基础与载体之一,加强对建模算量平台的有效应用,能够对其工程量进行模拟与计算,针对性的形成结构化数据库。除此之外,建模算量平台还能为工程造价的精细化提供相应的信息数据,保证其质量与效率。
3.2造价分析软件
工程造价管理当中造价分析软件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加强对造价分析软件的应用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尤其在建立BIM模型数据库之后,可以促使相关人员对整个建筑工程造价进行综合分析与模拟计算,于无形当中提高工程造价的科学性。
3.3 EDS系统
从理论上分析,EDS系统能够实现对信息数据的全面管理,所以EDS系统是BIM技术的核心数据库,应用EDS系统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对建筑工程进行全面分析,也能够有效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效率,所以在新时期积极提升工程造价管理,应用EDS系统意义重大。
3.4数据分析
BIM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功能,能够让相关的造价管理人员通过全面观察建筑工程模型的方式,对信息数据合理利用与综合分析,除此之外,借助于BIM技术的数据分析,可以实现对数据资料的整合与管理,对成本的分析与管控,帮助工程造价人员实现全面分析。
4、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技术的应用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对工程量进行准确计算与合理框架,在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在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当中加强对BIM技术的有效应用,需要从实际角度出发,认真梳理建筑企业工程管理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且在此基础上要结合企业自身技术优势,积极融入BIM技术,发挥其优势与作用,弥补各个环节所存在的问题,构建全面的工程造价管理机制,其中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当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在决策阶段的有效应用
在前期的决策阶段要严格按照建设的规模、指标、目标等要求,制定切实有效的方案与计划,应用BIM技术可以通过估算的方式进行主动控制,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的各方意见进行协调,在结合各方技术强项与项目经验的同时形成完整的工程方案。此外,在方案对比阶段,因为同一个工程项目会存在着多种投资方案,为进一步提高投资估算的有效率与准确率,选择最佳的经济方案可以加强对BIM技术的有效应用,针对备选方案展开对比分析,此外还要结合历史数据与相关指标加以对比研究,在决策之前,投资估算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BIM技术具有数据库的作用与功能,能够实现对历史数据的整合,此外在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的同时,能够实现对项目的投资估算,这样让建筑工程造价人员作出正确的决策。比如面对拆迁项目,可以加强对BIM技术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的应用,以此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估算,也能够为拆迁方案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在与传统估算方式的对比中可了解到BIM技术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从本质上满足估算的要求,也能够降低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换而言之,建设单位也可以加强对BIM技术应用,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全面对建筑的使用功能进行分析,比如日照、装饰等等,这样可以寻求最佳的绿色方案,能够减少方案变更而产生的诸多影响。
4.2在设计阶段的有效应用
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分析,均可以清楚的了解到设计阶段往往关系到了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水平,并且所占据的费用比较低,技术在设计阶段同样至关重要,能够从本质上降低设计概算的不稳定性,增强造价的价值。一般而言,投资方对限额设计加以重视,然而在传统模式下大多数设计需要工作人员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完成,无法及时发现问题,而且也无法保证造价的准确性,甚至还会产生失误,将BIM技术应用可以从本质上解决这些问题,严格按照造价数据库对各项数据加以分析与管理,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调整,作出数据的估算,提高造价的准确性。当然,在此背景下还能实现信息的整合,保证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经过部门讨论的同时得出最佳的方案,提高施工整体设计质量,减少成本浪费现象的发生。
4.3在招投标阶段的有效应用
严格意义上分析,招投标阶段的造价工作十分的繁琐,特别在大环境下,无论是投标方还是招标方,都需要对工程量进行多次计算与复核,如此则导致工作人员的劳动力增加,同时工程量的计算结果也未必准确,BIM技术有效应用下可以从本质上改善这种现象,特别是在招投标工程量复核的时候,通过BIM技术可以对建筑工程进行实物工程量计算,在装配式建筑当中可以对每一个构件进行准确的定位,降低失误率,减少各类纠纷的发生。在与传统计量软件的对比中可了解到BIM技术可以快速计算建筑工程量,并且能够导出实物量清单,对工程量进行校核,如果其中存在问题能够及时的处理解决,这样为工程造价的精细化与全面化奠定基础。
4.4在施工阶段的有效应用
通常情况下,在施工之前可以加强对BIM技术的应用,满足建筑的净高要求,以及分析其中所存在的潜在问题,及时处理与解决,避免发生工期延误。其中在构建模型时可以将时间维度参数及时参与其中,并且以动态的形式进行表现,进行全面模拟,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方案。在施工阶段,需要构建完善的沟通机制,BIM技术的有效应用下可以减少设计变更,在图纸会审以及碰撞可以通过BIM技术的可视化特点进行专题分析,提高了施工方案的科学与合理。另外,在施工现场还可以加强对BIM技术的应用,同时结合轻量化管理平台,对各方信息进行分析,实现变更信息进度信息与成本信息的整合,并完成多维信息模型,协作平台的方式,为相关的采购以及其他人员提供数据支撑,为后期建筑工程造价的精细化带来帮助。
4.5在竣工阶段的有效应用
在竣工阶段中BIM技术同样得到有效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工程造价的公开性,减少纠纷的发生,技术可以存储大量的数据,将信息资料集成到模型之上,对完整的数据进行对比,奠定数据基础。异形体工程量备受争议,通过技术与三维扫描技术,针对争议加以处理,在施工当中还可以通过BIM技术与点云数据做好对比,对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质量进行管控。比如在某建筑工程当中双曲面施工质量管控与工程量结算主要采取了BIM技术以及三维扫描技术,两者的相互整合能够实现参数化模型数据的对比,以此完成工程量结算。
参考文献:
[1]马索菲娅,赵子琴. 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住宅与房地产,2020(29):105-106.
[2]王亚婷. 试分析现阶段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BIMM技术应用[J]. 居业,2019(01):37+40.
[3]叶小建. 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及应对分析[J]. 四川水泥,2019(09):95-9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