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江斌
轮台县恰阳水利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841600
摘要:水利工程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加上国家对河道治理整治力度加大,取得了显着成效,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如何提高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效果,更好地促进生态水利的应用,是当前摆在水利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提高轮台县防洪的应急能力,加强骨干工程建设,打好防洪工程主动仗,明确迪那河防洪的发展方向势在必行。本文对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梳理,并就如何提升管理水平,加快河道治理的应用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字: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问题
一、河道基础情况
迪那河为轮台县境内的九条山溪性河流之一,发源于南天山支脉科克铁克山的南坡,水源补给以降水为主,融雪次之。流域集水面积达2029平方公里,河源至出山口段长98公里,出山口后于进入平原的山前冲积扇上分为三条河流——红桥河、卡尔塔河、老迪那河。河流年径流量3.37×108立方米/年,是轮台县年径流量最大的河流。
二、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重要意义
轮台县迪那河每年6月即进入汛期,地处迪那河流域的轮台县城,该流域人口占全县人口的65%,经济占全县的70%,迪那河出山口后,河道纵坡为1/30~1/50,水流集中,流速较大,水流夹沙能力强;处于迪那河两支流卡尔塔河和红桥河之间,两河仅能承受600立方米/秒以下的洪水,据上游枢纽水文站40年的实测资料,该河平均约12年将发生超过600立方米/秒的洪水周期,迪那河防洪的首要问题是缺乏控制性的永久分洪工程,各河支流的洪水流量已直靠自然分配,对下游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如1995年由于卡尔塔河无控制性建筑物,洪水造成了一座渠首和水库水毁;进入灌区段,河流无较固定河床,河道纵坡变缓河面逐渐变宽,主流摇摆不定,河床两岸为第四纪松散堆积物,造成河床内形成大片滩涂、沟壑。
中游农区成灾流量以上洪水对全县80%人口、40%的耕地以及全县交通、通讯、水利、塔指油井、房屋等设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和直接威胁,受灾范围包括全县各乡(镇)、场及下游油田。仅以2002年洪灾实例:2002年6月6日~8月5日期间发生的七次洪水,造成全县8个乡(镇)475户1684间民房裂、塌,受灾人口1.3万人,314国道2座过路桥桥基掏刷严重,冲毁引水设施2座,防洪堤冲毁3675米,道路11.4公里,洪水造成各种设施损失总计达4088.61万元。
下游出灌区段,河道蜿蜒曲折,水流左冲右撞,缺少护岸工程,洪水年年都侵蚀两岸耕地和树木。
二、河道治理成因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经过全县几十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每年汛前须投入20万元,全县各族群众依靠推筑土坝、卵石压梢等临时堤防来保护自己的家园。由于建设标准低和结构不优的原因,处于年年冲毁、年年修复的局面。再加上近几年开发建设与水争道,原河道被人为缩窄等原因,造成洪水不能及时下泄,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1995~1999年全县累计修建各种类型堤防96公里。迪那河洪水发生条件主要受三个因素的控制:
(1)融雪洪水:春洪属融雪性洪水,漫长的冬季里,在山区中,低山带大量积雪,与气温等热量情势有关,是随着气温升高由大面积融雪所形成的洪水, 一般发生在4月底~5月,这类洪水水位涨落缓慢,流量涨率与气温的升降有关,有明显的变化。
(2)暴雨洪水:一般系骤降暴雨形成的洪水。降雨面积大、强度大,洪水中携带大量悬移质与推移质泥沙和漂浮物。
(3)暴雨和融雪混合型,一般出现在夏季6—8月,气温急剧升高,山区大量冰雪消融,中低山带发生降雨或前山区有大量积雪,发生降雨时气温高,融雪与降雨迭加形成洪水。
三、加强河道工程治理管理的具体对策
1、首先要更新观念,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人们已形成控制洪水的观念,而且主要依靠修建工程控制洪水的观念,然而,无数实例已证明:人类是无法完全驾驭和控制洪水的,长此下去将会出现更多的负面影响,以致社会经济达不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沉痛的教训告诉人们,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给洪水让路,实现开发建设与生态防洪并举,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政府要尽快组织编制防洪总体规划。进一步落实全县防汛行政首长责任制,明确各河流域
所辖区各乡(镇)、场防汛责任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防汛指挥部具体部署、指挥防洪抢险,一切单位和个人做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强化了对抗洪抢险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了全社会的的凝聚力。
3、因势利导控制主流,疏通河道在迪那河道整治中应根据其特点和演变规律,处理好滩、槽堤间的关系,既要做好堤防工程,又要做好护滩工程,对影响行洪的河道、通道进行疏浚。另外必要时采用生物措施,有计划的在河漫滩及堤前坝后植树造林,栽植柳树桩、种草,起到固滩护堤的长久效果。我县2003年5月下旬在阿克萨莱乡月堂村5小队采用生物堤防,建成生物堤防960米,具体为树沟开挖采用机械挖方的形式,在红桥河岸边种植柳树,株距0.5米,行距为2米的规格,种植柳树3500余株,成活率达到90%以上。起到汛期固堤和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工程的成功实施,对我县今后各流域内推广该堤防形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验表明,在种植护岸植物的河段发现虽然遭受洪水的冲刷,但该段河段主流仍很稳定。
4、选定合适的河床整治宽度。河岸整治宽度不易过窄,避免束窄水流而加大流速,冲刷两岸,从上游已建成的3公里多防洪堤看,河床宽度在600米左右时,基本无冲刷,对于河道规划区以内的所有违章建筑物要按计划全部拆除,对于堵塞河道的垃圾要限期清除,对于随意围耕河道、人为任意缩窄河道的行为要立即恢复原貌,严禁任意侵占河道、与洪水争道的行为发生。河堤50米范围内的沙石场、洗石场、轧石场停止一切采沙石和动土施工活动;所有拉沙车辆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拉沙运石。
5、选定合适的护岸建筑物的结构形式。目前我县防洪护岸结构主要以打桩树梢坝、马槎坝、铅丝笼装石坝、浆砌石坝、埋石混凝土坝和混凝土坝等形式。打桩树梢、马槎坝在防洪工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这种结构形式简单易行,技术简单,投资较少,可就地取材,对应急防洪起到一定作用。铅丝笼装石坝既有刚性抗洪能力又有适应沉陷的能力,施工简易可就地取材,但铅丝笼易生锈,但不能作为一种永久性的河道整治建筑物。编制袋压梢坝可就地取材时,但易风化,造成重复投入。以上几种坝型除临时护岸遇大洪水时损坏外,大部分坝型都还在运用中。因此在选择坝型时尽量提高防洪标准。
6、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提高河道建设和治理力度。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已经成为全社会背遍关注的重要课题,政府高度重视并逐渐出台了系列措施加大河道治理力度,但是当前河道治理经费还不能满足城市建设要求,所以要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尽可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来进行河道治理,为河道整治长期稳定开展奠定资金支持。
7、明确责任分工,提高河道治理维护水平。河道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涉及到很多部门参与所以要加强组织管理,建立专门的河道治理小组,配足配齐人员队伍,明确参与部门和具体责任,对于职责交叉等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明确具体负责人和负责部门,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避免出现职责混乱出现多头管、无人管的现象,一旦出现问题严格追究责任。同时要建立现代化管理机制,加强部门间协调,加强人员素质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从而确保河道治理工作科学稳步推进。
四、治理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人类不可能完全控制洪水,必须使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起来,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防洪的双重目标。在河道整治中应沿整治线修建永久性顺坝或当地材料坝以抵挡洪水的冲击,达到整治的目的。
顺坝这种坝型较为理想,特别是这种坝型因顺水流布置对对岸群众和设施的损害小,但为了增强这种坝型的抗冲刷能力,要求其基础放在冲刷深度以下,也可采用一定数量的丁坝,配合顺坝的使用。采用挑流坝虽然可节省材料和工程量,但存在该坝型有束窄河道影响行洪的问题,且对对岸群众的农田等设施危害较大,故在河道宽浅时适当采用,但挑流长度不易过长,挑流角度不易大于30°;在轮台县迪那河河道边采用此类型坝型较多,经过使用后发现,丁坝长时,则挑流能力增强,保护堤岸也长,产生回流相对也长,反之,夹角大时,则选用较短的丁坝,过长和角度过大的丁坝对堤岸本身、彼岸和下游本岸都不利,主河道因此经常摆动不定,使原来不受冲刷的河岸地段也遭到冲刷。
据此,建议应修建短丁坝为主,以不超过河宽的10%比较合适。迪那河上游塔尔拉克乡一大队上游岸边,修建丁坝每处长度均为15米,此处河宽600米,丁坝长度为河宽的2.5%,对岸未遭到冲刷,丁坝自身运行也较为安全。另外丁坝的夹角不宜太大,一般在30°以下即可。对于防洪堤工程宜采用重力式坝型抛弃马槎坝。用水平防冲代替传统的垂直防冲,轮台县在重要险工险段修筑的早期防洪堤也是马槎坝形式,但由于近年来连年遭遇大的洪水,造成了年年修、年年冲的后果,老百姓苦不堪言。2001和2003年县上集中财力、人力和物力,在修一段、成一段的思想指导下,使防洪工作走上了一个良性发展的道路。在今后的10~15年内,建成数公里的高标准防洪堤,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将成为轮台县今后在建设迪那河防洪护岸工程中的指导思想。
总之水利工程河道治理要采用现代化施工技术和管理体系,树立生态水利建设理念,从而在施工和管理维护中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科学管理,实现生态环境与水利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徐彦斌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4)?:204.
[2]王军.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8):192-193.
[3]吴俊和.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T程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6?(03)?: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