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倩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贵州贵阳 550001
【提要】法国当代新小说派代表作家罗伯·格里耶将福楼拜的小说创作艺术称之为“新现实主义”。在法国文学史上,福楼拜被视为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文学和末期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桥梁”,本文着重探讨福楼拜成名作《包法利夫人》中折射出的有关作家本人倡导的“客观而无动于衷”创作理论、中立、克制、隐匿作者的叙事角度、语言精致气韵典雅的美学态度,以及福楼拜在19世纪文学史的文学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 客观真实 叙事角度 现实主义
一、福楼拜的现实主义创作主张
(一)“作者退出小说”——“诚实记录”的旁观者
福楼拜是一位对小说创作艺术具有高度自觉认识的作家,他不仅进行大胆的创作实验,而且还提出了较为成熟的小说创作理论,他认为文学就应该像科学一样客观,作家不带偏见,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感情,故而提出了“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他完美的延续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原则,强调“丧失了真实性,也就丧失了艺术性”[ 李健吾.福楼拜评传[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143页]。他不赞成作家在作品中直接阐释和评论,反对将自己的情感喜恶暴露在读者面前,干预读者的判断。为了营造冷静客观的叙述格调,他采用了中立的方式陈述内容。他曾提出“作者退出小说”,这一主张被后世文学理论研究者多次引用,尽管这个主张在今天看来,非常易于接受,但是对于19世纪的文学界来说确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当时的作家大采用的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权威叙述者全知全能的模式,以上帝视角直接对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评判,但福楼拜没有落入俗套,而是充当旁观者,诚实的记录他所看所见,不轻易发声。在《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寥寥数笔写出了艾玛的性格中的矛盾点,艾玛听音乐看文学书为的是享受歌词和文字中出现你侬我侬的温柔桥段,出入教堂为的是能一睹教堂外花朵的芬芳,无论喜爱音乐和文学也好,热衷于礼拜也罢,这些不过是华丽的假象,真实的艾玛是打着文艺的旗号,给不安分的内心聊以慰藉。在对艾玛的形象描绘中,福楼拜没有出现任何直接的道德评价,但我们已经感受到这样的艾玛不甘于现状,压抑的叛逆天性将会后患无穷。
(二)“我就是包法利”——“隐身参与”的叙述者
福楼拜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我就是包法利”,他以融入作品人物身份的方式巧妙地表现了主观性,看似和“作者退出小说”理论相互矛盾,但实际上,互为补充。现实主义关注现实,关注人生,要求按生活的本来面目表现生活,但不是要作家直接表现自己的主观倾向性和理想,而是要求这种主观性和理想的表现深隐于客观对象的描绘中。文学批评学家韦勒克也说:“现实主义理论主要的技巧要求就是非个人化:作者应完全从他的作品中消失,隐藏起他的任何倾向。”[ 韦勒克.现实主义[M].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20页]身为作者的福楼拜化身成包法利夫人,目睹角色的悲剧性之后,他动容地说:“毫无疑问,此时此刻,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正在法国的二十个村庄里——同在受苦,在哭泣。”[ 福楼拜.致乔治·桑的信给[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51页]这代表,福楼拜已将自己的生命倾注于形象,包法利夫人有着普遍的概括性和典型性,她是福楼拜向外观察和向内体察的产物,体现出一股厚重的控诉力量和人文关怀。
二、《包法利夫人》的艺术特征
(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小说的副标题为“外省风俗”,艾玛居住在容镇这样偏僻的小村庄里,在法国有二十个类似于容镇这样的村庄,容镇就是一面镜子,照出时代众生相。
艾玛代表了出身一般,但却心比天高的平民阶层,她渴望融入上流社会,尤其在参加了侯爵家的奢华舞会后,她反观自己沉闷乏味的乡镇生活,看不到任何前途,她成天醉心于巴黎上流的报纸杂志,一字不漏地细读有关首场公演、赛马和晚会的报道,关心每位初露头角的女歌星和新开张的店铺,熟记新款的时装和一流裁缝的店址,想入非非,寻求在幻想中满足欲望。19世纪的法国,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后,资产阶级迅速发展,商业兴起,巴黎迎来了黄金时期,“巴黎,浩瀚胜于大洋,因而在爱玛眼里仿佛在朱红的氤氲里闪闪发光。”[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55页
],巴黎是“洛阳纸贵”的巴黎。19世纪的巴黎,人口结构的改变、“城市化”现象以及空间的扩张等变化被福楼拜尽收眼底,他敏锐的感知到城市和乡村、巴黎和外省之间的对立和差异,前者和后者无论在自然景观和物质条件上,还是生活形式和思维模式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福楼拜通过艾玛这个外省人对巴黎的向往和效仿表现以巴黎为象征的现代意识影响传统价值观念的必然历史进程。
(二)内倾向性与外倾向性相结合
福楼拜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高手,为了把包法利夫人这个人物形象更为彻底,他将她内心世界与外部社会形态结合,仔细和完整的交代了艾玛成长轨迹对她性格造成的深远影响。艾玛13岁被父亲进入修道院学习,因为天资聪慧,修道院的嬷嬷们对她寄予厚望,“让她参加圣事,听布道,教她僻静退省和九日经礼,不厌其烦地教诲他,应该崇敬圣人圣徒和殉教的艺人,苦口婆心地开导她,唯有克制肉体的欲念才能求得灵魂的永福。”[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39页]在人格还未健全的少年时期,艾玛接触到的是修道院禁锢人欲的压抑氛围和不切实际形而上学的教育,她就像一匹给人套了笼头的马,活在虚无缥缈的云端。婚后面对平静如水的生活和不解风情的丈夫,更让艾玛想要逃离,她内心深处:“始终在等待一桩新的事情。就像遇难的水手,在孤苦无告之际,睁大绝望的眼睛四下张望,看雾蒙蒙的远处会不会出现一点白帆。”[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59页
]这样的心态最终把艾玛推向了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婚外情,欠高利贷,她对感情和物质狂热的追逐,想要的越多,结果却一无所有,被自己的欲望反噬,耗尽生命,在绝望中服毒自杀。福楼拜善于通过描写人物外部特征来揭示内心世界,注重对其精神探索过程的追逐描写,有层次的展开心理活动,突出内心情感和心理矛盾的多重性与复杂性,正因如此,才塑造了经典的包法利夫人。
(三)精确语言下的形式美
福楼拜认为艺术的任务就是创造形式美,他说:“没有美好的形式就没有美好的思想”,他强调精确的表达不仅能反映生活的真实,还能创造美的气质,他用词精粹、明晰而准确,特别强调语言的重要作用。为了锤炼语言和句子,常常反复推敲,他花了四年零四个月的时间撰写《包法利夫人》,要求每一个细节都来自仔细的观察或亲身体验,甚至在写到包法利夫人服毒时,他也感到自己好像也中了毒。他视文学为生命,吐语如珠是他十年磨一剑的努力,每一句被世人津津乐道的文字都是他呕心沥血的杰作。
三、福楼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一)推动了自然主义文学的发展
法国当代新小说派代表作家罗伯·格里耶将福楼拜的小说创作艺术称之为“新现实主义”。在法国文学史上,福楼拜被视为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和末期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桥梁”。他对“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美学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倡导,直接影响到19世纪中后期的自然主义文学,19世纪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左拉认为福楼拜是“自然主义之父”。
(二)为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推崇形式美奠定了基础
昆德拉对福楼拜高度评价:“福楼拜使小说摆脱了戏剧的轨道,从而在反诗性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美。”这句话,表明了福楼拜的小说拥有极高的审美意义。作为世界上很多名作家公认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对文学形式美的强调,以及他对严谨精致的语言风格的追求,都为19世纪后期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起到了推波助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福楼拜.包法利夫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韦勒克.现实主义[M].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
3.福楼拜.致乔治·桑的信给[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4.李健吾.福楼拜评传[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