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家校共育策略探索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第2期   作者:余鑫
[导读] 《道德与法治》是门引导学生思想意识的学科,其教学质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余鑫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镇中小学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门引导学生思想意识的学科,其教学质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学生家长的观念及言行,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力度甚至要大于教师。在这种情态下,《道德与法治》实施家校合作对学生思想及行为习惯进行引导就成了一个客观需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家校共育的策略方法,主要有借助信息技术搭建平台、以家庭为教学资源、改进评价的内容和形式。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家校共育;策略
        
        《道德与法治》这个学科比较特殊,因为是一门引导思想意识的学科,教学质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比如数学,教师教,学生学,基本不需要外在因素干预,外在因素也很难对教学产生实质性影响。而思想意识则不同,教师与社会其实是在同时对学生施加影响,社会上的不良思潮很容易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而在社会环境中,对初中生思想意识影响最大的,就是家庭。如果,家长的思想理念是正确的,那么就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正面促进作用,而如果家长存在着价值观方面的错误,就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通常来说,因为初中学生还没有参与社会生活,对家庭的依赖度比较高,因而也更信任家长。所以,家庭的影响力甚至要大于教师。如果教师不将家庭纳入教学体系,就会使自己的教学陷入被动。这样看来,与其他学科相比,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家校共育是一种客观和必要的需求,并不是可有可无。
        下面,基于经验探讨几种有效落实家校共育的策略方法。
        一、用信息技术搭建平台
        家校共育首先是教师与家庭之间能够进行顺畅的沟通交流。因为是有教学需求,与班主任组织家长共育区别是对沟通频率的要求比较高。因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家校联络,必须有一个专用平台。如果只是一个学期请家长来校交流一两次,意义不大。在过去,思品教师与家长进行高频率沟通条件是不充分的,落实家校合作的难度较大。而现在,信息技术已经相当普及,教师只需要利用微信或QQ等通讯工具即可搭建起一个专用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重点是与家长沟通几个方面的内容:今天(或一段时间)讲了什么课程,主要内容和核心理念是什么,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相关思想意识问题及其危害性(这一点很重要,其实是在对家长的思想理念进行引导和干预,使之建立正确的观念)。教师还可以利用平台与家长们进行自由讨论,既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家长的思想,又可以对家长们进行思想干预,还可以教家长们一些有效对孩子进行思想引导的方法。

比如在教学生学了“法律在我们身边”后,教师在家校群里抛出一个有趣的话题,“公交车上给老幼让座,和现在有些老人强制要求别人给他让座,哪个是法律问题,哪个是道德问题,或者说都是道德问题?”通过这样的话题,既能摸清家长的法治素养水平,又可对之进行“指导”,从而使之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二、以家庭为教学的资源
        教师和家长通过信息平台进行交流为家校合作创造了条件,但是,毕竟教学的主体活动是在课堂上。那么,是否可以把家庭“带”到课堂教学中来呢?之所以有这种需求,是有几个方面原因:第一,家长存在着对学生的错误引导,那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家庭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纠正;第二,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将家庭元素引入课堂,其实就是生活化教学,使学生更容易将所学理念迁移到实践上;第三,家庭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力很大,利用家庭的正面引导力量,可提升教育的效果。把家庭带入课堂教学的方法,主要是两个:一是请家长为教学提供资源,二是让学生讲一讲家庭故事。比如在学习“亲情之爱”时,我在课前请家长们说一说,“你的家庭家规或家训是什么,如果没有家规,请把你的治家理念谈一谈”“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到孝亲敬长?”把家长们回复的内容作为教学资源,生动、亲切,更有说服力。讲家庭故事,就是让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让家长讲家庭故事,然后回到课堂讲给同学听。
        三、改教学评价内容形式
        《道德与法治》教学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理念落到实践上。所以,教学评价应不仅是对学生测验和学习表现的评价,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言行表现的评价。在这个方面,教师可采用比较开放的策略——即,将家长也纳入评价体系当中来,让家长参与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因为校外的表现家长最清楚)。此外,为了激励学生和家长,还可创新地进行“道德、法治教育明星家庭”评选活动,从学生表现、家庭积极性以及家庭教育理念、做法等方面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评选。需要注意的是,家庭参与对自己孩子的评价会存在隐藏缺点和夸大优点的现象——这没有关系,其实采用此法的目的,在于发挥家庭激励作用,而且家长会根据评价指标对孩子进行警示。
        综上所述,由于家庭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比较显性,《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主动将家庭纳入教学体系,以家校共育的方式来保证学生道德法治意识的良性发展。特别是,家庭是学生实践的场所,家庭参与德法教育,利于学生将理念落实到行为习惯上。
        
        参考文献:
        [1]陈月蓉, 林英发. 基于家校合作视阈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研究[J]. 当代家庭教育, 2019, 000(007):4-4.
        [2]晏林.家校结合,破解《道德与法治》难点[J].教育科学论坛,2018,(25):62-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