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旭丽 马玖琳
宁波市东钱湖镇仙枰幼儿园 315122
【摘要】家庭结构小型化、少子化、不当的教养观念与行为等,造成了学前儿童交往频率低、交往质量差等问题。作为新时代建设者的后备军,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自己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担负起社会责任、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都至关重要。幼儿阶段的社会性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更为重要。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品德,以提高幼儿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本文围绕幼儿社会领域中的核心经验,结合具体情境化区域内容进行阐述。
【关键词】社交 核心经验 情境化区域
一、核心经验和情境化区域互相促进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有五个十分重要、关键的概念:自我意识、人际交往、亲社会行为、社会认知和归属感。这五个核心经验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它们不但是学前儿童现实生活中所要学习的内容,更是其未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经验。学前幼儿在社会学习中的显著特点就是情感驱动性和实践性,教师设置生动具体的情景化区域如娃娃家、钱湖医院、图书馆、星巴克、建筑师、天然舞台等,能更好的支持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认知体验。
在情境化区域中融入社会核心经验,不仅能更好地帮助教师选择区域材料和内容,还可以更直观地发现幼儿在社会性发展的情况,两者相辅相成。
图1:社会领域核心经验与情境化区域关系简图
二、情境化区域里的核心经验
幼儿的生活经验在情境化区域活动中得到极大的丰富。例如小班阶段的幼儿急需丰富生活经验,但他们理解能力却处于相对不强的阶段,这让教师在教授他们生活经验时光说很难让他们理解。这时候教师可以设置各种生活区域,让幼儿们在所创设的情境中体味种种的生活场景,亲身实践摸索在各种生活场景中应当如何去做。
(一) 核心经验:自我认知
区域设置:《娃娃家——今天我当家》
区域环境:小房间的布置,简易分隔餐厅、厨房、卧室
区域材料:小床、小椅子、锅碗瓢盆、仿真食物、扫把等
小班幼儿普遍生活能力较差。让他们学会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是必须的。他们急需丰富生活经验,但理解能力却处于相对不强的阶段,光说不操作完全没有用。这时候教师设置娃娃家的效果最显著,娃娃家,就是一个微缩的小家。幼儿在这片区域中以游戏的形式模拟家庭日常生活,在这里他们尝试着煮菜、招待客人、打扫卫生等,亲身实践摸索。在潜移默化中,他们练习了生活技能、丰富了生活经验。
不仅如此,他们在娃娃家里会分配角色,“变”成他们的爸爸妈妈照顾宝宝,比如为他们洗澡、喝奶等。他们还常常会教育宝宝,现在是睡觉的时候了不能玩,或者吃饭不能讲话等等。这个区域为幼儿重组零碎的生活经验提供了机会,他们在回忆模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作为孩子自己应该怎么做,作为主人怎样招待客人、怎样打扫卫生等。
(二)核心经验:亲社会行为
区域设置:《钱湖医院——医院真忙呀》
区域环境:医院诊室的布置,简易分隔会诊室、配药窗口
区域材料:医生服装、药品盒子、听诊器、针筒
医院是小朋友从小接触到的地方,他们既害怕又很喜欢去模仿医生。小朋友通过他们的行为,反映出他们平时去看医生的流程:打针需要先用棉花棒消毒,听诊器是挂在脖子上的。还有看医生先要挂号,配药是从窗口取的。幼儿通过体验医生的工作,会发现:当病人很多时,医生很忙没法休息;遇到不排队的病人,医院一团乱;遇到不仔细听医生的话,叮嘱需要重说好几遍等等状况。
不单单是医生,还有很多职业,比如教师、厨师、服务员等,儿童通过模拟和体验多种职业和角色来了解和接触世界。
通过体验不同工作不同身份,在亲身体验中去感受心境的不同,从而到体会父母以及身边人的不容易,学会尊重、体贴父母,怀有一颗感恩父母的孝心和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的爱心,从而对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工作以及责任有了一定的意识,并进一步产生亲社会行为。
在以上情境化区域中可以看出,幼儿自我认知和亲社会行为是逐步发展的,是从身边亲近的人到熟悉职业的人。这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但是生活中这样的条件会出现却并没有给幼儿体验的机会,这让幼儿认知形成较为缓慢。情境化区域则将这种合适的环境频繁的呈现在幼儿面前,同时相对于真正的生活又降低了一定的难度,适合作为幼儿逐渐适应生活、理解生活的教学手段。能让幼儿能够快速养成社会认知能力。
(三)核心经验:人际交往中的交往基础
区域设置:《图书馆》
区域环境:温馨安静的环境
区域材料:故事内容的具体操作手偶、头饰等
交往的前提是会倾听和表达,只有听懂了会说了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沟通。倾听和表达作为幼儿语言领域中的核心经验,在幼儿交往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是实现幼儿正常交往的基础。
如何搭好沟通的桥梁呢?一个良好的可供幼儿喜欢说大胆说的情境化区域尤为重要。首先,可以在区域内播放故事,幼儿在这片区域一边听故事,一边尝试自己说。推荐设置故事台,鼓励向同伴们复述故事,自由地表达、改编故事,从而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其次,可以根据图书内容具体布置区域环境或者是操作环境。例如:《拔萝卜》时需要一个大萝卜,老爷爷、老奶奶、小黄狗、小花猫等头饰,让幼儿融入故事中。故事盒子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幼儿可以和朋友分配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讲故事。模仿故事中的角色对话中,幼儿提高了规范语言沟通的能力。
(四)核心经验:人际交往中的分工合作
区域设置:《建筑师——我们的城市》
区域环境:地毯、够大的搭建场地、有搭建主题配套的小物件
区域材料:积木、纸板等
到了中大班以后,情境化区域的物质环境影响稍微减弱,幼儿开始为自己的区域活动增添“心理情境”,他们会在一起玩的时候进行讨论,然后开始共同游戏。他们开始尝试分工,这是合作的最初形式。合作能力是幼儿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情境化区域活动时体现更为明显。幼儿会被合作能力强的小朋友默默吸引,默认他是这个区域的“老大”,跟着他的设计走。反之,合作能力差的小朋友的提议可能不被接受
分工合作最初不可能一帆风顺,常常会有互相指责或者争抢一件材料的情况。这时候就白板来帮忙。教师可以在建构区放一块白板,先让幼儿根据主题构思想要搭建的形状,并在表格上填写哪位小朋友负责哪个部分,这样简单明了。也让小朋友明白了分工合作的前提是要分清楚各自的职责,然后做好自己的事。
在分工合作时,提醒幼儿们最后作品搭的好是小组共同的成绩,不好也是小组共同的责任,分工并不代表各干各的,而是需要在做好自己的基础上尽力配合他人。当作品完成以后,要引导幼儿们接受共同劳动的结果。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亲身体味和他人共同做一件事的过程,也体味和他人共同为一件事情负责的结果。
三、情境化区域里核心经验的发展
核心经验帮助教师确立数学教育的目标和重点,情境化区域活动是为核心经验服务的重要手段。情境化区域活动不仅对社会领域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亲社会行为、社会认知和归属感有重要的作用,对激发幼儿探索欲望、丰富感性认识等也有着显著而快速的提升。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幼儿教师擅用情境化区域可以提高幼儿的对各种事物现象等的兴趣,对贯彻幼儿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也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明洪.学前儿童社会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2
[2]王迪.关注材料核心经验,创设情境化学习内容[J].基础教育论坛. 2019(08)
[3]王丽娜.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评价行为刍探[J].成才之路. 2017(22)
[4]汤菊玲.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师指导方式的分析[J].内蒙古教育.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