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碧晖
福建省南安市柳城小学 362300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随笔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工具。教学随笔是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总结,通过教学随笔,一方面可以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正确做法给予肯定,帮助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督促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积极地再次应用实践;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反思,教学随笔就像一面镜子,教师在教学随笔中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失误,与新课改的要求相违背的地方,使得教师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开展自我批评,认真修正自己的欠缺点,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促使自己的教学走上一个新的台阶。积极书写课堂随笔,会使教师受益匪浅。但是很多时候教学随笔却仅仅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出期待的作用。这要求教师应当意识到教学随笔的重要性,还要基于课堂实际,认真思考,使得教学随笔真正成为可以辅助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
一、教学随笔的重要性
很多学校都意识到了教学随笔的重要性,要求每名教师课后都要书写课堂随笔,并且定期进行抽查。但是这样写出的教学随笔却往往发挥不了什么效果。经常看到不少教师将书写课堂随笔当做一种额外的负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为了应付检查,勉强草草完成。这些教师的课堂随笔要么格式如出一辙:先写不足——再写感悟——最后写应用,简简单单几行了事,根本不会进行一点反思价值。部分教师的课堂随笔只是罗列教学流程,洋洋洒洒千余字,看不到一点感悟,使得课堂随笔成了教师的“流水账”。这些教师将课堂随笔流于形式,为了书写而书写,不仅起不到效果,而且造成了宝贵备课时间的真正浪费。
1 记感悟反思
现在不少教师都意识到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积极转变自己的思想。为了改变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教师都偏好于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但是很多情况下新型教学方式的确形式新颖,但是这些教学方式是否真的能够发挥期待的效果,是值得教师思考和探讨的课题。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手边的教学随笔,随时记下自己的思考和验证。
案例1:突然有一天,本人好奇随笔记录方法是否真的有效呢?在之后的课堂随笔中,笔者随手写下了几个问题:“课本剧是否真的使所有同学都参与到其中了呢?没有参与的学生怎么办?”“课本剧是否真的使学生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了呢?学生又是否会在课后找出古代名著认真阅读呢?”并决定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验证。
在学习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本人选取了我国古代四大名著的几个精彩部分,讲述该单元时,为了提升学生对古代名著的阅读热情,包括很多教师都采用了让学生自由分组,表演课本剧的方式。课堂表演气氛热烈,学生的情绪也的确被调动了起来。本人对课文当中的一些细节内容的考察、对人物感情的思考问题,以及课后阅读情况,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分发给了学生。
在自由分组的过程中,一部分比较内向的学生仅仅充当了旁观者的角色,教师应该在分组前明确每名成员的责任。
本人接着将“小组成员责任”补充进了笔记之中。另一方面,设计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好的回答,但在课后阅读方面就不怎么积极了。证明课本剧的确增进了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但为了推进学生课后阅读,教师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办法。笔者随即在教学随笔中的“课后阅读”旁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通过书写课堂随笔,教师增进了对教学方式有效性的思考,并在下次教学中积极改进,使得新形式教育不只是流于形式,还可以产生真正的效用。
2 记语言运用
任何学科的授课都离不开讲述。对于以提升语言能力为教学目标的语文学科来说,则更加考验教师对于语言的应用能力。尤其是在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的过程中,适宜得体的语言运用会使学生易于接受,显著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千万不可以忽视。而且小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初期,极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作为除双亲外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成年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一点,借助教学随笔,反思改良自己的语言运用方式
以笔者为例:本人即使掌握了记录的一些心得,习惯于课前动笔将问题写出后进行验证。在书写教学随笔时,一般首先列清自己的课堂教学脉络,清晰的脉络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思考,而且还可以使得整堂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具有更强的完整性。当然,不同的教学层次生硬衔接,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讲的也不顺口。所以笔者接下来会在教学层次旁边,写几句引导学生的重要提示语,方便自己分析运用。
通过教学的随笔记录,一些教师的故事、教学内容,可在脑海中重新梳理一遍,并且对于自己经常使用的关键语句进行了二次思考。在一堂课结束后,笔者一般也会将实际的教学效果和反思添加在教学随笔中,随时翻看,为达成更加高效的教学不断努力。
3 记学生状况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惑的地方,这时,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不同的学生家庭环境和学习基础不同,对于知识的理解也各有差异。这需要教师随时总结,摸清学生的实际状况。
在教学笔记中,会以学生名单为基础,将全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的情况一一列入笔记中,并且根据每次的测验或是学生交上来的作业,随时添加补充自己的分析思考。久而久之,本人笔记成为了每一名学生的“档案”。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会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性,有意的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针对性教育。同时,教学随笔中的“档案”也是笔者实施课后评价的依据,改变传统“一刀切”评价的弊病,班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升。
总结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学随笔不要求字数,要求的是教师的感悟和思考。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伴者,在面对着陷入学习困境,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疑惑的学生时,一定要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这需要教师一方面努力学习,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需要利用好课堂随笔这个得力助手,在教学中多想多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主动行动,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受到感染,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回应新课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