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力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俎店镇联校
摘要:在新时期下,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想要加强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拓展小学生的视野,提升文化内涵和修养,就要加大对他们阅读能力的培养,但目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就是语文教师比较关注的问题了,本文会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小学生拓展知识含量,还能促进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但就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形式来看,仍有很多的弊端,仍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任何的创新,想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老师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真正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阅读时间短,教学容量小
小学生的年龄尚小,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弱,而且每天的阅读量也达不到一个合格的标准,不能从根本上提高阅读水平。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更是把语文课本作为唯一的阅读教材,很难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语文老师不能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加以利用,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而部分小学会开展课外书阅读活动,但因为没有合理地规划而导致效果甚微,长此以往,阅读教学也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了[1]。
(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小学的语文阅读课程模式仅仅是对语文课本的讲解和分析,教学模式非常单一,且教师处在一个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很被动,课堂氛围也是较为压抑的状态,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很大影响。小学生在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下,对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能有所提高,教师只注重自己的讲解分析,忽略了真正需要加大阅读量来提升自己理解水平的小学生,被限制了阅读量,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就在无形之中被削弱,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也是一落千丈,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发展也将止步不前。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传授学生阅读的技巧
在阅读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首先要摆脱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脱离出语文课本,通过一些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外书籍来开展阅读课,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来使其体会阅读课真正的魅力所在。
首先,在阅读时,教师需要给学生讲解不同的文章可以使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先用略读法快速有效的区分出一些篇幅较长文章的中心部分,对文章想要表达的意思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就是需要用精读法来细细感受文章都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在处理细微的感情变化时是否细腻,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或者有探究价值的句子可以标记出来,与同学之间互相分享探讨,推敲作者的写作意图,使阅读教学体现出应该有的价值和存在意义[2]。
(二)创新阅读教学方法
有了良好的阅读技巧之后,教师就需要创新阅读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有时候不能完全跟上老师的课程进度,只有满足学生的兴趣点,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在课堂中活跃起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有助于集中他们的精神和注意力,从而保证阅读教学目标的落实,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比如在文章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之间分角色扮演朗读文章,感受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情绪,进而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全面深刻地了解。这样的阅读教学法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爱上对文章的阅读探索,还能活跃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更加享受阅读课堂,并且在这种愉快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提升起到很大的作用[3]。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们创建出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来增加他们对阅读文章的学习兴趣,对待不同的文章老师可以采取“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在小学阶段,虽然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但好奇心很强,老师可以借助小学生的这个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时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尊重并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积极踊跃的提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予耐心中肯的解答,保证语文课堂有良好的互动,不限制任何一个同学的想象力,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知识的兴趣,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增强发挥了很大作用。
结语:总而言之,只有通过有效性的策略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重视起来,虽然在如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性有所流失,但是语文教师要对阅读教学进行有效地分析并制定教学策略,使阅读教学更具趣味性,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宇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2]陈静怡.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3]孙庆春.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