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红
(长白山第一高级中学校)
摘要:在全新的教育发展背景下,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在目标和育人方向定位上有了全新的转变,教师在关注基础智育的同时还要深入发掘语文所具有的德育功能,将思政教育有效地融入到课程当中,让学生在参与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提升整体的品德素养。下面,主要探索思政教育在语文课教学中有效融入的意义,以及具体的开展策略进行有效探讨,从而助力语文课程在素质课改背景下实现创新发展。
关键词:思政教育、高中语文、融入意义、策略
前言:在高中阶段语文所呈现的学科作用和地位比较显著,是实现学生人文精神和品质素养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全面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作为教师需关注思政教育的深化落实,将其与语文课程常规教育进行有效融合,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其中所具有的内在含义也能够形成深刻的理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思政教育融入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意义分析
在新时期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全新要求,比较侧重于对素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提出了全新的战略思想,也就是说在组织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开发课程思政的思想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语文课的教学体系,从而保证所开展的教育活动更加规范。而在高中阶段的教育领域,语文是重要的课程,不仅是一门文化课程,同时所具有的德育功能也比较突出,在课程教学活动全面开展的过程中,将思政教育有效地落实下去,能够让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加以端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形成规范性的行为表现,提升整体的道德素养。因此,在确定思政教育所具有的功能价值之后,作为语文教师需要针对课程活动进行合理规划,并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举措,将课程思政与语文课程进行有效融合,促进语文课程实现素质深化改革。
二、思政教育融入高中语文课程中的策略分析
(一)发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内容
在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作为教师需要认识到教材所具有的资源支撑作用[1]。树立全新的育人目标,关注课程思政的发展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教材中所具有的思政资源进行深入发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加丰富和全面的课程内容,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提高思想上的认知和共鸣,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
比如说,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有一定思政教育价值的素材,如《大堰河 我的保姆》、《蜀道难》、《劝学》等,教师要利用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人生观和学习观,并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从自身做起,就日常的行为表现进行规范,从而塑造优质的素质品格。在组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将思政教育得以深入和升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赏析,在情感上进行深入分析,促使学生达到良好的共鸣。例如,引导学生围绕《劝学》中所呈现的学习观念进行深入探索,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端正学习的态度。
(二)运用不同载体培养人文情怀
在语文教学期间,教师需要针对具体的育人载体进行合理开发,从而实现高中生人文精神和情怀的有效培育,将德育目标有效地贯彻和落实下去。首先,加强多媒体的应用,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构建直观的情境[2]。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联想,并通过有感情的诵读,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情感认知,提高综合的领悟力。
比如说,在针对《蜀道难》组织教学期间,则可以根据诗词的意境构建情境,让学生富有感染力地参与到诵读活动当中,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形成坚毅的品格,让学生能够克服畏难情绪。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日记这一载体,引导学生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将自己的真实感受抒发出来,让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能够增强情感体验。
(三)教师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
作为语文教师需要以思政教育为目标,积极发掘和呈现自身所具有的榜样带头作用[3]。首先,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需求,要深入分析目前高中生在品格素养建设方面的实际情况,分析当下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同时,教师在组织授课的过程中,需要以尊重、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之间进行友好相处,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探索当中,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比如说,在针对《故都的秋》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营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探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意识。
(四)依托实践活动提升思想素质
在全面落实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需要积极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并在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领悟和认知。比如说,在组织学生学习《雷雨》时,可以组织趣味的戏剧表演活动,让学生在分角色表演的过程中对不同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格形成准确的认识,并在情感层面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同时,在组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在思政教育的目标导向下,规范开展和提炼多元化的传统文化素材,引导学生积极组织传经颂典活动,如就经典的古诗词进行诵读和赏析,让其能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提升整体的文化素养。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搜集感兴趣的红色文化以及经典读物,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并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结论:依前所述,在全面落实语文授课的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地转变和调整育人的思想和方法,加强思政教育的深入贯彻和落实,并在此基础上与语文课程进行有效融合,构建符合素质发展需求的全新教育体系。在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教材中所具有的思政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并创新载体,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情怀,发挥教师所具有的标榜作用,加强实践活动的组织,让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在针对语文课程进行深入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在思想意识上加以端正,全面提高学生的品质素养,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有效的提升,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娟.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科技资讯,2020,18(33):82-83+86.
[2]柯胜智.如何评价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效性——以高中语文学科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10):137-138.
[3]张彦玖.以情动人,化文为德——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J].科教导刊(下旬刊),2020(09):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