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丽霞
广东省惠州市中洲实验小学 广东 惠州 516001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剧是一种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本剧编写、选择角色、制作道具、参与演出、多元评价等一系列环节中展开教学,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课本剧,是把语文课本上具有大量情节、人物个性特点鲜明、思维延伸拓展较为宽广的课文改编为适合学生演出的戏剧。但课本剧编演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把一篇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剧本,需要熟练掌握文本精髓,在此基础上反复再构思,再反复排练,最后搬上舞台演出。一出精彩的课本剧需要准备大量的前期工作,较适用于“六一”或者元旦文艺汇演,所以笔者以部编版《西门豹》一课教学为例,浅谈编演小型语文课本剧组织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型语文课本剧 课堂教学 策略
一、课本剧的编写
把课文改编成剧本是课本剧表演的首要环节,教师应该采取多形式的朗读方式把课文读通、读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课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在理解透彻的基础上能融入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 整个编写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掘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内在语言,同时把书面语言改编成学生日常说话用语。总之,在不改变课文主旨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灵活创编。
课本剧的编写应该立足课文。教师带领学生用多形式朗读法,读通读透课文,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感悟文中人物的情感,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才能让课本剧的编写更顺利、学生的表演更到位。《西门豹》开头,笔者让学生反复品读西门豹与老大爷的对话情节,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使得学生能很好地感悟到邺这个地方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的原因。
1.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转变为表演台词。课文中西门豹与老大爷的第三回对话,老大爷的话较长。笔者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老大爷,你会怎么回答西门豹的问话,因势利导,把学生的话语自然地就转为表演台词了。在不改变文章主旨的前提下,尽量把文本中的人物书面语言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拉近文字与学生的心灵距离,为课本剧的成功表演夯实基础第一步。
2.挖掘潜在性的语言。文中有一些潜在的情节以及人物的内在变化,需要我们进行深度的解读,不但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而且能增加一些配角戏份,从而更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对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编写课本剧的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对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深入的挖掘,发挥学生的想象,创编人物对话,在《西门豹》一文中,新娘子和巫婆都是没有对话的,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设计出新娘子和巫婆这两个角色的语言与动作,使得学生能很好地感悟新娘子及其当地平民百姓的痛苦,同时又展现了巫婆的恶毒与狡猾。
总之,在编写课本剧这个环节,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指导,为后面的表演环节做好第一步。
二、角色的分配
改编好课本剧之后,就要对角色进行分配。课本剧对学生而言是好奇又新鲜的,学生参与的热情自然高涨。笔者采用了毛遂自荐、小组推荐、集体讨论等方式确定了人选。当时想参演的学生太多,笔者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不但让同一个角色的不同演员有了对比,而且也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参与面。这为后面的多元评价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笔者也设置了不少的幕后角色和配角,比如观看的群众、官绅头子、西门豹的士兵等等,使得全部学生个个都能参与其中。
合理的角色分配,是确保表演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了,很多学生都争着要做主角,毕竟主角露脸机会多,能更好地展示自己。这时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做心理辅导工作:每一次成功的演出,都需要配角和幕后人员的付出,红花需要绿叶的衬托,如果没有配角的精彩对戏,主角的表演是黯然失色的。总之,教师应该做好学生心理工作,让甘当绿叶的学生也高兴地接受角色。
三、道具的准备
为了再现故事发生的情景,也为了让课本剧更加充满舞台性和趣味性,表演前我们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下场景,添加一些小道具。
首先,可以自购或自制一些小道具。《西门豹》、《晏子使楚》、《将相和》这些文章被改编成课本剧后,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模仿的古代人物要符合其身份特征。在《西门豹》一课中,笔者事先网购了一些一次性且较为廉价的古装,使得课本剧表演更精彩、富有美感。当然,也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头饰,或者画一些跟主题相关的背景图画。在做道具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和人物的理解,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对应的表演角色中,更利于表演的顺利开展。
再者,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相关教学平台的资料创设表演条件。在《西门豹》一文中涉及的场景有田庄、河流,通过网上搜索相关图片,模拟具体的故事情境,也可以利用这方法转换场景,突出了情节发展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最后,还可以利用背景音乐渲染环境、深化主题等。笔者在《西门豹》课本剧表演中,当新娘出场时采取忧伤的旋律,突出姑娘和家人生死离别之际的悲伤之情。
总之,在课本剧表演中, 教师既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辅助性的道具,同时也可以利用手头一切有利的资源,力求让课本剧的表演更加惟妙惟肖。
四、课本剧的表演
课本剧表演活动正式启动,由于形式新颖,学生表现出高涨的热情,教师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为学生顺利进入角色创造条件,确保表演活动正常推动,这样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组织水平,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锻炼。在《西门豹》课本剧表演时,笔者让小组抽签决定出场顺序,然后给出一些具体要求:
表演课本剧,参演的同学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既不能严肃拘谨到放不开去演,同时又不能随意到上台闹笑话,需要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教师也要对观看的同学提出要求,安静、文明观看,精彩处及时给予掌声,对表演不到位的同学也不能喝倒彩。
为了戏剧效果更连贯完整,教师可以设立一个主持人,能够很好地串连其故事情节,推动戏剧的顺利发展;同时也可以适时地增加互动环节,调动气氛,活跃课堂。
五、课本剧的评价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学生表演完课本剧后,教师要给学生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也可以组织学生充当评委进行集体评价,还可以将学生的表演拍成视频,上传到微信家长群,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让更多的家长能够参与评价。让学生在表演中不断地获得进步。
2、评价内容多样华:可以评价学生的参与态度,或者可以评价他们的表现能力,或者针对性地某个学生在某个环节的表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多关注内向型、自信心欠缺型学生,让他们能勇敢地踏出第一步。
对课本剧开展多形式的评价,利于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和接受批评。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有些平时成绩很好的同学,由于紧张、拘谨,表演得并不到位;而一些平时并不引人注意的同学恰恰因为出色的表演,感受到了从所未有的自信与快乐。班级表演《西门豹》时,一位平时成绩很普通的女生,在演绎巫婆这个角色时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最后被评为“最佳女配角”。她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真是高兴啊,竟然被评选为最佳女配角,语文课本剧真新鲜,我对学习语文更有兴趣了!”
六、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课本剧编写、表演活动开展教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可以较好地应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选取适合的文本教材,适时布置课本剧编写、表演活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课本剧编写、表演活动中提高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晓婵.小学语文教学中编演课本剧的意义探索[J].课外语文(下),2018,(10):25.
[2]陈艳.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漫谈[J].魅力中国,2018,(25):73.
[3]唐靖霞.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剧的使用[J].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读写),2018,(6):68.
[4]李巧荣.“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38):195.
本文为广东省惠州市市级课题《小学语文课本剧编演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编号2019hzkt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