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自读课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6卷2期   作者:栾尚飞
[导读] 语文是一项比较抽象的科目,在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中,教师应立足自读
        栾尚飞
        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七初级中学 山东省烟台市 264000
        摘要:语文是一项比较抽象的科目,在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中,教师应立足自读,指向素养,基于对自读课上师生角色的精准定位,明确学生在自读课中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对自读课上学生自读过程的监控与把握,在时间与空间上做足文章,真正实现学生自读。具体教学策略包括充分用好课文旁批等助读系统,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省,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读课;核心素养
        引言
        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这两者都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这也充分地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努力去探索和创新适合语文自读课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构建高效的语文自读教学课堂,从而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提高语文自读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打下基础。
        1语文自读课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重要性
        (一)培养语文自读能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上,大多数情况都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课,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主动发言和思考。这样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导致课堂的教学效率低下。相反,如果初中语文教师能够在自读课堂上强化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当学生在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自身就能够感受到课本文章中的力量。在学生带有自己的情感去朗读文章的过程中,他们就会锻炼自己的朗读能力,同时还能够把听者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之中,从而使语文课堂上充满乐趣。(三)培养语文自读能力,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进行自读,一是能够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学生进行自读的时候,他们要带着感情去读一篇文章,要做到语句通顺和不多字或少字。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要集中注意力和控制好语速和语句停顿,并把握好每个细节的地方。这样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既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语文自读能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变得更加严谨缜密,使学生的语文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文自读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让他们成长为具有高情商、高智商、高素养的优秀人才。
        2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自读课教学策略
        2.1在自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省
        自读是需要能力支撑的,这就需要学生自省自读的过程,看看其中有哪些成功的可取的地方,有哪些不足。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的阅读能力往往可以得到切实的培养,核心素养的落地也将成为可能。例如,在自读课文中,课文旁批其实有不同的意图,批注的方式也不一样。统编教材编写专家陈恒舒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设计思路说略》一文中提到,课文旁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点评式,针对课文内容的关键之处、写作技法、文笔精华等做精要点评。具体来说,包括:1.内容关键之处的批注,如《动物笑谈》的旁批中,有“问题的提出来自于细致的观察”这一批注,这实际上是在提醒学生注意一个要点。(2)文笔精华或语言赏析的批注,如《溜索》中“类似这样干净、洗练的语言,处处可见”等,意在引导学生赏析文章语言。(3)写作技法批注,如《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的“开头直接描写,别具一格”,这实际上是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进行的提示,也可称之为“写法点评式旁批”。

另一类旁批是问题式,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作用在于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批注有利于学生自省自读过程,提升阅读能力。[4]谈到这一点,笔者还尝试让学生围绕批注进行交流,这实际上是通过活动探究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自省能力。有研究表明,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积极开展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为学生创设阅读学习环境,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思路。
        2.2充分用好课文的助读系统
        为了方便学生阅读,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设计了助读系统,包括单元提示、课前预习、课文旁批、阅读提示、课后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补白等。但是,自读课文助读系统不同于教读课文助读系统,不设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只有随文旁批和阅读提示。由课文旁批和阅读提示所构成的助读系统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提供示范、提示思考、概括提炼、思考感悟、补充拓展等方面。课文旁批助读系统的优势在于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思考角度,能够针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加以点拨,或者针对文章的精妙之处进行点评,点评的角度往往是学生在自读的时候忽视的阅读视角,点评的方式要么是陈述,要么是提问,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深度思维,促进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这些点评通常都不会直接提供答案,因此,学生在接触到助读系统之后,必然会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自主发现答案。教师有效利用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将其作为示范和资源,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真正地自主阅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旁批是非常丰富的,从课文开始的“开头直接描写,别具一格”,到“‘举着象牙烟嘴’沉思,多像一幅剪影”,再到后面的“‘喜欢吃硬的东西’,有人说这里暗示鲁迅先生刚硬的性格。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这些旁批去理解课文,走近鲁迅。比如对“喜欢吃硬的东西”的暗示问题,笔者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最终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只是写实,只是说鲁迅先生喜欢吃硬的东西,没有其他的暗示意图;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是写意,用“硬的东西”暗指那些与社会进步格格不入的现象,而这与鲁迅先生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匕首投枪”的风格完全一致,因而这样的暗示是有道理的。学生讨论这一问题时各抒己见,热烈辩论,最终从小组内的争辩升级为全班的大辩论。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仍然没有越位,没有强迫学生接受某一方的观点,而是提醒学生回到课文中去寻找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非常有意思的是,有的学生指出,课文中不仅说了鲁迅“喜欢吃硬的东西”,还说了鲁迅喜欢吃北方饭,还喜欢吃油炸的东西,难道这也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执另一观点的学生则采取了迂回战术,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只是列举并强调鲁迅先生的杂文所体现出来的风格,确实是在“吃硬的东西”。尽管双方都无法说服对方,但学生在陈述观点并寻找论据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拓展了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从而也就保证了自读课的效果。
        结束语
        由此可见,自读课教学也要讲究策略,运用策略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从当前的教育和课程改革形势来看,在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中,还应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基础和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惠芳.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在自读课中的培养与实践[J].新课程,2018(1).
        [2]齐泽宏.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自读课教学———以教学《济南的冬天》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7(10B).
        [3]杨春旺.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举措[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