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佩珍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大许中心幼儿园,浙江 金华 322200)
摘要:在“全民运动”的时代召唤下,体育锻炼活动作为有益健康、强健体魄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了幼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但在实际展开中,由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年龄小,身心发展尚不完全,意识不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常常因为累而逃避体育活动。基于此,幼儿教育者需要选择合适的生活化材料、采取游戏化的趣味方式让孩子在玩耍中体会运动之美、运动之妙。
关键词:幼儿教育;体育活动;游戏化
一、培育师幼关系,丰富活动目标
为了促进体育活动的组织效果与顺利开展,幼儿教育者往往在活动中扮演主导者的角色,以单一化的活动目标带领幼儿进行体育活动,而幼儿往往是以跟随者的角色按照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活动步骤进行着被动式的活动,丧失了活动的自由权。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幼儿的活动范围与动作学习的进度,使得他们的创造力发展受阻,也逐渐消磨了对体育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积极主动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尊重孩子的能力发展需求,设计交互性强且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体育活动。如笔者在进行绳子游戏设计时,考虑到孩子们对于小动物的好奇心十分强烈,便设计了“小猴摘月”、“小猫揪尾巴”、“小青蛙跳荷叶”等结合肢体运动与思维运动为一体的绳子游戏,并主动融入到孩子们中,成为游戏活动的一份子,逐步培养师幼之间的信任与友爱。
在体育活动的实际开展中,幼儿教育者往往将提升学生的动作协调性与体魄素质作为唯一的活动目标,而忽视了体育活动与知识技能的结合,造成幼儿教育在设计活动环节时常常思维受限,游戏环节变得单一枯燥。笔者在实际的活动组织中观察到多样化的活动目标能够促使活动环节的丰富完善,便在活动中预设了以脑力和体能为中心的两大类活动目标。如在“小小青蛙跳荷叶”这一游戏中,笔者便将提升孩子的弹跳力与平衡控制力作为他们的体能目标,依据孩子的体能特点使用不同长度的绳子围绕成不同大小的“荷叶”并设置荷叶间不同的大小距离,让孩子们通过有规律的单脚、双脚交替向前跳跃;而脑力目标则通过孩子哼唱《小小青蛙》的歌谣训练语言能力与韵律感,引导他们在小青蛙护庄稼的故事扮演中自发展开观察学习与模仿行为,并了解青蛙的动作习性与为人类提供的帮助,进而使得孩子对人与动物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认知,产生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责任意识。
二、贴合生活实际,创设游戏环境
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即教育。”这句话强调了幼儿教育的实现与实际生活无法完全割裂开来。倘若游戏没有很好地贴切生活,也没有与幼儿的日常认知与实践经验相接轨,那么即使幼儿一开始对于游戏的内容十分感兴趣,后面也会因为难度过高、了解甚少等因素产生畏难心理与回避行为,使得游戏活动无法顺利展开。长此以往,幼儿一提起体育游戏便会面露难色,对其十分抗拒,游戏的教育意义便无法真正实现。
因此,幼儿教育者在进行活动材料选择与游戏环境创设中要立足生活实际,弹性组织幼儿活动,开设室内室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幼儿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游戏中。
三、考虑幼儿兴趣,挖掘多样活动
平等、轻松、愉悦、欢快的且带有感召力的体育活动氛围能够促进孩子们对于体育游戏活动的参与欲望,并能够激活他们温习在过往的运动中所获得的活动检验与基本技能。而这样的氛围营造需要幼儿教育者将自己放在与幼儿平等的活动地位上,构建起师幼间的平等交流,并通过观察与实践经验发掘孩子们在不同阶段的活动兴趣点,以此为中心汇总整合幼儿的活动兴趣导向,灵活运用科学的活动组织方法推动多种多样的体育游戏活动的积极展开。
笔者在助推幼儿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摒弃了“以老师为纲”的片面化观念,转而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喜好为发掘点并以访谈、投票的方式邀请孩子们参与到活动的最终选择中去。如选择绳子为活动主材料的原因正是因为孩子们现阶段因为动画与绘本的影响对于线条特别感兴趣,常常在绘画作品与手工作品中以线条为基本要素展开创作:小芳用各色棉线拼贴成了雨后的美丽彩虹,小凡在绘画《我的家乡》时,以简单的线条绘制成家乡的人和物。观察到这些,笔者便设计了“跳舞的水草”、“摇摆的浪花”等活动,以信息技术作为展示的媒介,让孩子们在自己想要参与的游戏名称上上鲜艳的小红花,并以花朵数目为依据选择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对于自己选择出来的游戏便会更加感兴趣,以更加高昂饱满的状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大大提升了活动的实际效用。
四、注重观察指导,及时反馈调整
幼儿教育者作为体育游戏活动的设计师与组织者,需要兼顾参与者与观察者的双重身份,其作为参与者时需要能够将自己认同为孩子的伙伴与帮助者,为他们示范游戏玩法并给予模仿榜样,成为推动游戏开展的指引者。但与此同时,幼儿教育者更应当注重观察者的身份,时刻观察孩子们在游戏中的状态与表现,在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的同时及时点拨他们在活动中遇见的疑难问题,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与反思,为下一次的活动设计与组织积累经验。
如在开展“小猴摘月”的游戏中,部分孩子对于模拟出来的“水面”仍然有些恐惧心理,迟迟不敢迈开步子,笔者观察到这一行为后,便及时调整游戏策略,采用双人的游戏模式,让一部分勇敢的孩子成为“探路者”,牵着部分孩子穿过“水面”,成功摘取“月亮”。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者需要实时学习科学的先进教育理念,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以游戏化的方式培育幼儿的体育兴趣与体育精神,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庄弼,任绮,李孟宁,荆鹏飞.幼儿体育活动及其内容体系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5,22(06):64-70.
[2]林小环.幼儿园体育游戏的设计与组织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11(05):61-63.
[3]肖艺. 体育游戏对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