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英1 殷小洪2
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雄壁镇中心学校 655701
摘要: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学科,有着显著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为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还需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以及渗透传统文化,拉近文化与语言的距离,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当前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传授常规知识并让学生理解,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通过对语文课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将优秀传统文化和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渗透策略
引言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如今的国人是吃水人,享受着古人留下来的东西,却忘记了挖井的前人。近些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融入,由于相对比较新奇,部分学生就容易被西方文化吸引了大部分注意力。想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教师就需要将传统文化地渗透重视起来。
一、组织教学活动
小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他们往往不喜欢束缚在一些狭小的空间之中,而向往外面广阔的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如果学生整天都在教室这一密闭空间中进行学习,这难免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厌烦的心理,进而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传统文化之中而获得一种独特的感受和体悟,从而增强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生活联系。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有关“走进中秋”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传说和习俗,并且让学生懂得亲情的可贵,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课堂中所需要使用的有关制作月饼的道具,进而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一起学习制作月饼,从而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蕴。在学生的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中秋节的由来和节日习俗,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比如,在我国古代,一直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周礼》一书中也有“中秋”一词的相关记载。后来,这种活动受到了贵族和文人学士的效仿而逐渐流传的民间,进而形成一种民间风俗。通过这些讲述,能够让学生感受我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而引导学生也说出自己对于中秋节的认识和想法以及所知道和了解的中秋节相关习俗,进而更加深入地感受中秋节的氛围和内涵。在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中,每一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轻松而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掌握了许多有关中秋节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二、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然小学生的年龄小且认知与理解能力较差,但是在反复多次的阅读下学生也能够深刻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寓意和情感。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增加阅读的次数,并且每一次阅读开始前,都要向学生提出1~2个问题来帮助他们加强印象,改善阅读效果,同时也要提示所有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融入自己的情感,事实证明有情感的阅读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较高强度的注意力,并且大脑也能够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这有利于小学生充分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以及作者想要向他们展现的内心情感。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乌鸦喝水》这篇文章时,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本篇文章,并且让学生思考乌鸦是如何成功喝到水以及乌鸦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什么样的精神。实际上《乌鸦喝水》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讲述一只乌鸦喝水的故事告诉学生遇到困难不要轻言放弃,要运用身边可以利用的工具来帮助自己实现目标,遇到困难时要冷静分析,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与才智,创新性地采取多种方式来达到目标,并且也要具备不抛弃、不放弃和坚持到底的精神,在反复地尝试和努力后一定会实现目标。在阅读结束后,小学语文教师要让几名学生重新回顾阅读前设置的几个问题,并表述出自己的答案,同时也适当表现自己对于本篇文章的看法和观点。在反复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就能潜移默化地受传统文化的感染,而塑造自己内在的优秀品质,帮助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协同发展。
三、在国学故事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本身具有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国学故事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听、说、读、写、演等方式开展训练活动,一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来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传统的文化知识。
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的时候,教师可以挖掘出文章中蕴含着的中华传统美德———知错就改、宽容,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时代背景、处事方式,让学生明白做人要知错就改,要心怀宽广,要具备宽容这一美好的品质。这样一来,既可以有效的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有效的完成传统文化的渗透。又如在教学《曹冲称象》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教学前讲述一个简短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对课文的主人公曹冲及其父亲曹操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丰富,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如在教学《大禹治水》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明确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神话故事,但是蕴含着大公无私、忧国忧民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这些进行渗透。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还可以有效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有关于传统节日、成语故事的时候,也可以适当的渗透传统文化。比如《传统节日》这篇文章讲述的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讲解课文中提到的传统节日,还需要详细的介绍其他的传统节日。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又如在教学《拔苗助长》《亡羊补牢》等成语故事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蕴含着的深意,还要让学生了解一定的传统文化。
结束语
传统文化是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基础。国家的发展靠的是未来的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高会霞.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课程教育研究,2020(17):31.
[2]曾春东.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试题与研究,2019(33):11.
[3]李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新智慧,2018(24):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