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杨
宝鸡市新建路中学 721000
摘要:思维导图是托尼·巴赞创立的,最初是用来记笔记。现在人们开发出了它更多的用处,它的核心思想是将人类放射性思考方式具体化、让人类聚焦图形,形成系统学习和思维的习惯、开发人类的右脑,让人类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抽象思维在构造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进行开发。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化学课堂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学生学习的深度。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应用研究
前言:
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会觉得自己理解了,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麻烦。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忽略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这一信息,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然而在初中化学的课堂中引入思维导图就能够很好得解决这一难题。现就笔者的相关实践经验开展思维导图应用以提高课堂效率的讨论。
一、可以在课堂上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生对于世界的本质总是充满好奇的,但是如果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枯燥无聊的,他们对于外界的兴趣会随着一次次的填鸭式教学被一次次掩盖。即便是暂时地明白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慢慢忘却。思维导图是一个有助于发散初中生思维的方式,它是以树状图的形式来展示思维的整个过程,清晰明了,易于被学生接受,而思维导图的制作也比较便捷,对于教师来说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初中生想要在做题的过程中比较顺利,他们必须对事物的本质有一定深入地思考,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探究。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思维导图辅助,他们能够更加清晰地明白自己发现的是什么,能更有逻辑性地探究其内在本质。当自己的疑惑得到解答,他们会回顾整个利用思维导图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对记忆的加深,也是对理解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会被激发。
例如在进行《制取氧气》的相关学习中,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制取氧气”四个字放在中间,以它为中心进行发散继续列举出“方法”、“原理”和“实验装置”等内容,然后再将“氧气”两个字作为另一张思维导图的中心,再发散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验证方法”等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的作风和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效率
初中生的阅历不够丰富,知识储备不足,他们难以理解抽象的事物,所以也就难以在短时间内对新知识形成自己的认识。思维导图作为帮助学生思考理解的工具,能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为学生理解抽象的事物提供策略。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形象的事物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也就是所谓的“百闻不如一见”。零散的知识往往难以记忆而将零碎的知识结构化,学生就能够轻松记忆。思维导图就是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整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记忆兴趣,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效率。
在进行《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用思维导图以旧引新,在中间写“氧气”两个字,再发散出已经学习过的有关氧气的方程式,最后再引入这节课要学习的有关“氧气”的方程式,这对于学生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有很大的好处,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协助学生归纳总结书写方程式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如何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如何让自己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对旧知识加强巩固。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更加尊重客观事实,更能遵从唯物主义的原理。
三、可以在课堂上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逻辑能力
思维导图可以作为教师系统化设计教学的一种方式。通过制作这样的一张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在发散自己的思维的同时能够将学生分析的过程和教学目的紧密结合,构建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在思维导图中,教师可以展现自己思考的过程,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并按照思维的过程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也可以学习到教师的思维方式,并灵活地应用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这对于他们培养自己的逻辑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以下问题:(1)已知溶质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解溶液的质量。(2)已知溶液的密度和体积求解溶液的质量。首先,教师应当协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将“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整理到一张思维导图中,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质量”和其他四个量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整理化学概念,理清概念联系,通过一步步发散和联想,最终回归到化学问题的解决中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得到提升,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四、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
思维导图可以将人类的多种思维方式呈现出来,例如思维的连续性、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类比性、思维的深刻性等。人类大脑加工信息的方式都是树状式的,这和思维导图的表达形式是一致的。同时思维导图借助简单明了的图形将复杂的思维过程具体化,这些文字、图像和线条让这些知识可视化。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形象的思维导图活跃自己的思维,能够更轻易地进行联想,能够捕捉思维中的细节以及在思维框架以外的东西,这就体现了思维导图的灵活性,而每一个个体的联想内容必然有所不同,这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极大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应当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对于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进行针对性解答,这对于每一位学生在概念上的理解都大有裨益。
总结: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可以作为一种学生可以逐渐培养的思维方式,然后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地使用这种方式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有意地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性地思考,也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思维导图应用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于学生清晰地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加强自己的表达能力都大有裨益,这对于学生终身的学习有着不言而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金俐.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文渊(高中版),2020,(1):946-947.
[2]于培海.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中的实践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2):97-98.
[3]薛淑琴.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化学有效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下旬,2019,(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