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需要,提高德育教学效率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6卷2期   作者:叶丽瑜
[导读] 在德育教学中,师者同样应该做到因材施教
        叶丽瑜
        惠州市惠城区十一小金榜分校
        摘要 在德育教学中,师者同样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分析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的注定教学目标,尊重孩子们的需要,有效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以及适应能力。鼓励孩子们自主反思,与同学相互学习,相互监督,老师在期中,随时起到监护的作用,避免孩子走进误区。学习过后,还要时刻关注孩子对品德教学的看法和态度,确保其能了解并落实到实处。同时,要重视家校联系的重要性,明白家长与老师之间达成共识后,才能够让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品德修养。
关键字 德育管理者基本素质的提高;分析学生需要;鼓励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监控学习过程;家校联系
        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得可贵品质。德育教学,是每个老师的必修课题。老师们终其一生,在举手投足间,在言传身教间,不间断的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和品德修养。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都围着这个课题深思。并不是因为课题难度大,而是在我们的手上,每年都会接触不一样的孩子以及不断变化的心里问题,于是我们需要学会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具体问题,在各个学生身上找到闪光点,找到盲区,不断的思考与实践,最后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生涯中,修养成品格高尚,待人处事沉稳大方的品格。在我的班级里,我对学生的品德养成教学最为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自己以及书籍上总结的思路,为孩子们的品德养成归纳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分析及尊重学生需要
孩子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其对社会的认知和社队对其的影响力日趋严重,而孩子们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却缺乏相应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他们成长的过程当中,老师需要市场关注到孩子的心里变化,以及他对身边事物的敏感度,接触点等等,为的就是能够在孩子在熟悉这个社会的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以及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
然而,每一个孩子由于家庭成员以及生活环境的不尽相同,他们在接触各类事物是的能力以及观点和态度不完全相同。所谓因材施教,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或者说学生正在经历什么,我们才能对症下药,真正帮助孩子去面对这些问题,以及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所谓尊重孩子需要,指的是每一个孩子都是非常有个性的每一个个体,我们不是要求孩子们成为一样的人,养成一样的品质,而是在保留学生原有性格的优缺上,有针对性的让他们更加完善自己的个性养成。内向害羞的孩子,我们不能勉强孩子成为一个演说家,指挥家;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我们也不能勉强孩子成为一个内敛沉稳的沉默者。因此,在关注孩子德育养成的过程中,要分析和尊重孩子的需要。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不破坏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根据孩子本身的要求,去为孩子做一个最合格的引路者。
        二、鼓励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与师者平日里的常规教学一样,学生在每一次德育课(包括班会课,少先队活动课以及思想品德课)学习后,都应该有一个反思的步骤,知道自己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够好。

通过反思,来鞭策自己平日里的一些习惯作风,以及对事对物的看法的态度是否端正。孩子如果能够在这方面做到常思常想,孩子们就能够在接下来的日常中不断鞭策自己,单纯依靠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下降。因此,我鼓励孩子们常去反思自己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是否都符合文明学生的德育标兵的要求。
        我鼓励孩子们自主反思学习,同时,也鼓励孩子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用老师的话说,也是相互监督的过程。记得我们学校的王校在开学初,常常与我们提及这么一句话:“想懒先得勤。”我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设立了很多小组代表,比如,有仪容仪表检查员,图书角管理员,早餐管理员,文明用语管理员等等,基本上班上的46个学生,都担任着班上的,某某代表。实际上,我是希望孩子们能够积极的参与到集体学习和集体帮助的德育培养中来。在一段时间后,班上的一些日常常规渐入佳境,我不在需要时时刻刻跟在孩子们的后面去收拾烂摊子,而是让每一个人都学会去处理问题,并且正确与他人协商、合作,在交流中审视自己的行为作风,同时也鞭策其他同学,一起帮助班级慢慢走上正轨。
三、监控学习过程
想偷懒先得勤劳,并不是代表在孩子们学会相互监督后,老师便撒手不管,相反,老师们要开始掌控班级的一系列稳定数据。比如说,最近讲粗言秽语的孩子还有几个,迟到早退的孩子还有几个,随地乱扔垃圾的孩子又有几个等等。在这个品德养成的过程中,老师在学校,作为监护者,要随时随地掌握孩子们的一些学习状况和学习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及早纠正孩子们的一些错误观点和孩子们的一些不当行为。最好能够当面指出孩子的问题,或者当面要求孩子进行反思。如此一来,孩子们影响深刻,二来,老师能了解事实真相。
四、检查理解程度
在孩子们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够单纯的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刻板的条条框框别说是孩子,即便是我们成年人,也不见得能够全盘接受。我们要告诉孩子的,不是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而是应该教育孩子,尊重原则,尊重纪律。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尊重集体、尊重原则和尊重纪律的金科玉律,学会去理解为什么要不能随地乱扔垃圾,为什么要讲文明用语。教导孩子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认识自己,这样,孩子们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避免剑走偏锋,盲目跟从。
五、展示理解状况
孩子们对老师所教导的知识是否接受,就看孩子在输出的过程中,是否能够有清晰的逻辑条理以及正确的认识基础。假设孩子们能够明白老师所传授的一切,老师大可布置孩子们,将老师的所言以及自己的所想,用语言表达的方式,传播给自己的父母家人,以及身边的同学朋友。如果孩子愿意做你的传播者,说明他已经能够接受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并且认同你的观点,愿意落实到实处。
当然,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不少孩子已经明白了解了一些规则和纪律,但是他很难去坚持,去维护。这时候,他需要老师的耐心和同学们的帮助,更重要的,还有家长的配合。
以上五个步骤,是我在课堂评价培训中,得到的一些提示,我认为,通过以上五个步骤的教学,能够使我们教育学生时,更加到位,也能多做实事。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然而,仅单纯依靠老师的教学以及以上所说的学生合作,是绝对不够的。教育学中,关于著名的5+2=0的论述,足以证明,老师和家长的相互配合对孩子的教学教育是多么重要。师者应当及时与家长采取各种方式,联系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情况,并且应当尽可能与家长在教育观点上,尽量保持一致。与家长达成共识以后,老师的常规教学,才能够有效展开。
作者简介:姓名 叶丽瑜,性别 女,籍贯(广东省深圳市),单位(惠州市第十一小学金榜分校),单位 广东省惠州市,单位邮编 516001,职称 小学英语二级教室,学历(2015 本科毕业)研究方向:小学英语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