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妤
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高桥乡中心学校 443715
摘要:青少年品德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项热点。在初中教育阶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认知规律等信息,将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对学生的“三观”的树立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等均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就主要针对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教育展开分析,希望借此可以为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德育;初中英语;学科渗透
引言
在中学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学大纲不仅对文化知识的传授、综合能力的培养做了详尽的要求,还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师除了需要根据各年级的教学大纲以及英语教学组制定的工作计划设计各个单元的教学方案,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习得情况,还需要在英语课堂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给予正确的引导,借由情感层面的熏陶,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但落实到教学实践,英语学科渗透德育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制约因素,过于关注学生的应试能力,片面强调词汇、语法等的重要性,忽略德育目标的渗透,给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全面渗透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1 初中英语课堂绽放德育之花的意义
自新课改目标确立以后,德育工作就成为初中英语课堂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以强化学生道德水平、加强思想意识号召等为目标,英语教师需将英语学科与德育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在英语课堂将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德育工作的要点来看,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工作,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平,促使其树立正确的观念,而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正确的“三观”又可对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过程、学习动力等带来积极影响,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英语学科知识的丰富性以及语言本身的艺术性[1]。因此,在英语课堂渗透德育工作,不仅是为适应新课标目标做出的调整,也是促进学科教学、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的重要路径。
2 初中英语课堂绽放德育之花的路径
2.1 以习惯用语为载体,实施文明礼貌教育
英语是基础教育阶段重要性较高的一门语言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注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意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等多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在英语学科体系下,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而德育教育的一项基本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习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文明礼貌,让学生在今后的交际活动中能够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而文明礼貌教育的实施,也是确保现行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的基础性条件[2]。对此,在英语课堂渗透德育工作,应当重视文明礼貌教育,将文明礼貌教育与词汇进行衔接,是一种可行的策略。从初中英语教材的编写特点来看,教材中涉及到文明礼貌的词汇、语句,多选自西方国家日常交往的习惯性礼貌用语,如早上见面时说的“Hi”与“Hello”,以及课堂中常用的“Good morning,teacher”等句子,在讲解此类与日常交往中的文明礼貌用语有关的词汇时,教师可考虑将其与德育工作相联系,创设相应的日常交往情境,并让学生体会礼貌用语背后蕴含的道德美。此外,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应用礼貌用语,也是实施文明礼貌教育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早晨第一节课,教师主动向学生问好,“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此时学生可能会有意识地完成对话,“Good morning, teacher”;或者在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时使用礼貌性习惯用语,“Would you please have a try”。就教学效果而言,礼貌用语的应用,不仅对渗透文明礼貌教育有积极作用,还能逐步构建起更加轻松且适宜于学生、教师之间“无阻碍”交流的课堂氛围,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2.2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培养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教育是促使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重要环节。从课堂实际出发,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将文本与道德情感之间的关系做客观分析,制定行为规范培养的实施方案。整理初中英语各个版本的教材,不难发现,多数教材选用的文本中含量比较丰富的道德情感内容,挖掘教材文本的内涵,将文本内容与道德观念的关联呈现在课堂上,利用文章的情节去打动学生,往往能够给学生的带来情感上的共鸣,并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体会道德感[3]。以人教新目标版《Go for it》七年级unit2中的“Lost and Found”为例,失物招领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情景,在讲解寻物启事以及招领启事的基本写法等内容的同时,深挖文本与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等精神之间的关联,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取材,选择恰当的案例,向学生宣传拾金不昧、团结友善、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从而影响到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
2.3充分利用教材,渗透爱国情愫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英语课堂,引入与西方文化背景有关的材料,让学生体会西方文化特色,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学习西方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同时,渗透爱国情愫,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增强学生民族使命感的有效方法,对其健康人生观的形成也有突出作用。 例如,在学习奥运会相关课文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国家综合国力、整治地位的提升相联系,组织与奥运会历史、中国申奥有关的素材,让学生从举办奥运会以及奥运赛场上中国运动健儿夺冠等事件中感受民族自豪感,助力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而初中英语教材中能够与爱国主义情愫相联系的文本较多,需要教师在深挖教材文本、组织相关素材的基础之上,适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并在良好的氛围之下,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4 遵循实效性原则,强化传统美德宣传
在渗透德育工作时,适时适度是保证德育质量的重要一环。具体到实践,要保证英语课堂联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可将“Teachers ' Day”、“Father's Day”、“Mother's Day”、“The Dragon Boat Festival”、“Double Ninth Festival”等节日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联系,在临近节日之时,除了向学生介绍节日的由来,筛选与庆祝佳节有关的文本素材,还可以加强传统美德的宣传工作,让学生深刻体会节日的内涵,尤其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蕴藏的丰富内容。例如,在父亲节、母亲节前夕,可组织“孝敬父母”、“报养育之恩”等相关主题的教学活动。从某种视角来看,将节日与传统美德结合起来,在节日前夕组织开展主题教育,不仅符合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原则,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以及情感共鸣的引发都有促进作用。而要切实发挥传统美德宣传的作用,助力学生品德提升,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师德修养,做到身体力行,将传统美德融入到自身的教学行为之中,并以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品德与行为,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3 结语
德育工作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在初中英语课堂渗透德育工作,让德育之花绚丽绽放,关系着学生今后的全面成长。遵循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英语教师当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度挖掘教材与学生品德培养之间的关联,将德育教育巧妙地融入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 邓玉梅. 试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14):68.
[2] 张艳芬.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J]. 山海经:教育前沿, 2020(2): 50.
[3] 俞立萍. 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尝试[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9 (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