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洁涵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丹堤实验学校,广东 深圳 518110)
摘要:目前大部分小学低年段学生存在数学学习效率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弱的现象。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存在客观影响其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因素,比如:良好的学习习惯暂未养成,文字的识字量相对少,对题目语句的理解能力不足等。本文从低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情出发,围绕数学学科内容,提出了培养小学低年段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实施方法。
关键字:小学低年段;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一、以生为本 认清学情
首先要了解低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学情。学生从无忧无虑的幼儿阶段进入到全天的学习阶段,这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从无到有,这个转化的过程是需要时间,需要耐心,不要急于求成。知识的学习,往往要经历四个过程:一是新认识,二是在认识过程中探究,三是在探究过程中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四是领悟过后用练习来巩固知识点,这样才能灵活的运用数学技能来解决问题。
二、立足本质 明确含义
从数学的本质上引导学生,先让学生明白数学符号代表的含义。学生必须很清楚“+、-、×、÷”这四个符号代表的意思。那么如何选对计算符号呢?一起来看看。
.jpg)
三、读懂题意 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只有理解了每一种数学符号代表的含义,才能在解决问题时进行正确的选择。接着教师从读题入手,理解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开始。题目在讲什么,提供了哪些信息,求的是什么?要读明白,一遍读不懂的建议读三遍,边读题边把关键词圈起来。比如:A是20,B是30,A和B一共是多少?此时,就要让学生把“一共”圈起来,这会提醒学生,是相加。再比如:A是20,B是30,A比B少多少?此时就要把“比”字圈起来,这会提醒学生,是相减。遇到“平均分”就要把平均分圈起来。利用关键词提醒学生思路要往加法、减法或除法方向走。
四、激活兴趣 转化迁移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的特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情设计有趣的数学情境,把加减乘除融入到有趣的数学情境中。
(一)学中做,做中学。比如讲解数学题目15减8时,可以让学生画出15个○,再数出8个○,用剪刀减去,这样剩下的就是答案了,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眼到、手到、心到,帮助学生直观的感知结果。不过,在现实中很多学生知道答案是7,往往会写成7+8=15,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这三个数字之间的关系。这时教师要告知学生,“7”不是题目给的数字,是通过数数、画图或剪一刀求出来的,是通过思考得出来的答案就要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通过充分利用身边可用的道具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勇于思考,乐于创造,在自主活动中探索问题,快乐成长。
(二)化难为简,思维引导。在辅导学生做题时,往往教师大人觉得很好理解的文字,到了学生这里,读三遍题目都无法理解!比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里程表”的题目:
因为低年级的学生不认识汽车里程表,而且题目中的数是三位数,偏大,学生理解不了题意。其实本题只需要列5道算式,分别求出每天的行驶数就可以比较出哪一天的里程数是最多的。这时老师可以化难为简,把淘气叔叔的汽车里程表改为学生们熟悉的存钱罐,如:
这样学生不但很容易就理解题意,而且数值小,学生马上就能算出来。这类题型上手后,再讲解里程表的题目就不难了。
(三)数学绘本,奇思妙想。目前,市面上有很多不错的数学绘本,每一本绘本都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选对数学绘本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载体,还可以作为承载数学思想、数学情感等。教师可以选一些推荐给学生,通过对数学绘本适当的选用,可以激发学生数学阅读和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在绘本的应用中渗透数学情感,在问题的思辨中感悟数学思想,在知识的生长中感受数学魅力。
五、问题分类 模式归纳
学生掌握了某一类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后,教师应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方法,学会寻找相同的解题模式。适当的相同题型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在脑海里迅速建立起模式。过段时间再出现此类题目的话,如果学生一时无法解决,可以提醒学生:这种题目是不是解决过,教师当时是怎么解决的?本题的意思是什么?关键词语是什么?请把它们圈出来。如:结余问题。
.jpg)
像这种题目,学完后要让学生反思,明白解题的关键点在哪里。是在于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类似的题目有:修路问题。一条长700米的公路,每天铺230米,至少多少天能铺完?不要以为洗衣机和修路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仔细想想,这里700米长的公路就相当于洗衣机,每天修230米就相当于每一月结余225元。通过引导,学生就知道这也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几天修的数量能到达700米,就可以顺利的解答出来。
六、多梳理 善归类
当学生学会了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后,教师要陪着学生一起梳理知识点,归纳所学的内容。这有助于促进知识的条理化和系统化,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梳理的时候要反思,这些题目的共同点是什么?为什么都是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当初做错了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从小养成梳理、分析、积累的好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就会很强!
七、勤沟通 多关注
低年段学生表达能力不太强,教师要不断地和他们多交谈,引导学生形成较强的表达能力,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多思考多研究。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决学习中的拦路虎,学生就会越学越顺畅,教师的教学也就越有效。
总之,数学是灵动的、生长的、数学学习也应该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而基于最基础的数学教学,更应该从多样化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达成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丽娇.提升学困生问题解决能力.小学教学设计2014
[2]沈洋 陈一茹.基于教材探索教师创作数学绘本的有效路径.小学数学教与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