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一题多解能力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6卷2期   作者:曾芳莹
[导读] 一题多解的数学解题形式多变,
        曾芳莹
        (江西吉安吉水县乌江小学 江西 吉安)
        摘要:一题多解的数学解题形式多变,教师在执教时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及剖析相同的数理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掌握学习方法。一题多解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动手动脑的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一题多解;教学
数学新课标强调“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许多教学实践也表明,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以解决常见问题为例,通过多样化的解题方式来使学生的头脑更加灵活变通,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不断提升自身对数学问题一题多解的能力。
        一、引导打破固化思维,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路
数学思维能力包括数字运算、数学想象、逻辑推理和数学应用能力,这些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数学探究能力。但是,在解题过程中,一题多解往往反映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发展的水平。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多解训练,,既要激发学生多解思维,延伸学生思维广深度,深化新知的认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敢于求异,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舒适区和瓶颈,树立创新意识,摆脱过去一贯的思维模式。
例如:以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例,笔者引导学生归纳出求解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后,为学生展示了有关长方体的物品,并提出问题:“倘若这个长方体少了一个底面,请大家想一下这个面的面积公式?若前部少了一面,那个面的面积公式又如何呢?若个底面少了,那个底面的面积公式又如何呢?个底面被删除,此时实际只需要什么?哪个物体只需要个面?通过讨论,学生们很快就能说出个面的面积计算公式,知道少了个底面,实际仅需要长方体的侧面积,通风管就是只需要个面。以此为基础,通过实物与教学工具的应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不仅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还促进了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多思多解决的能力。
        二、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提升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尽管应用题教学应以解题为主线,但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多种途径,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就会产生不同的解题思路,而在各种不同的解题思路中,肯定存在着最优思路。这就要加强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使其不要满足于“标准”答案的解法,而就此“浅尝而止”,善于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大胆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性,发展其一题多解的能力,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多角度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通过对学生“一题多变”的训练,使学生从“变”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现象中探索“变”的规律,达到了触类旁通的学习目的。
例如:学习“十以内的加减计算”内容为例,笔者老师给学生演示了卡片内容:“”,对两个数相加等于的算式来说,孩子们的想法往往过于单一化,有不少学生写出一个算式就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便会放下笔,等待老师检查,或是等待其他同伴填完。这样单一化的学习心态,在小学生中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此时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剖析,笔者就进一步做出了引导:“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可行的平衡算式?”以此用来指导学生发散思维,从而深入进行知识的拓展。这样,在笔者的启发和点拨下,学生们在写出一个算式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就会不断有学生写出一个新算式:“……”最后,笔者在点评环节,特别肯定和表扬思维敏捷的学生,从而引发群体效应,在后面的练习中全部采用一题多解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成效。
        三、口述解题思路及解法,增强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口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只是要求学生说出不同的(或叫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而不必具体地去做。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在单位时间内,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应用题的多种解法,提高一题多解训练的课堂教学效率。实践教学中,全班学生就某一道应用题分别口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一人一次口述一种解题思路。这样,实现了人人动脑、人人口述,有效提高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例如:在实践教学中,笔者曾给学生准备了数学问题,让他们思考:“两地相距公里,甲乙两人从两个地方走,甲先走了天,待走了第天时才与乙相遇,已知每天甲比乙多走公里,问甲乙每天各走几公里?笔者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随后,笔者请学生们口述自己的问题解决思路。有人回答说:“甲行天,乙行天,假如乙每天比原来多走公里,速度就等于甲的速度。则甲行天,乙是4天,相当于 甲行天),这样他们所走的距离和将是(公里),也就是说,甲天的行程为(公里),这样甲每天的行程就可计算出来。也有学生口述:“甲走天,乙仅走5-1=4(天)。假如甲每天比原来少行 公里,则与乙的速度相等。那么甲行天,乙行天,就相当于乙行 (天)?,这时两人还相距(公里)。乙 天,一共行了, (公里),乙每天走的就可以求出来了。乙每天走多少公里知道了,甲每天走的也就可以知道了”还有同学想到了用列方程来解……”这样,同学们就积极求解、各抒己见,他们通过简短的口述表明个人的求解思路,使班上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增强其解题能力。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数学教师改良传统标准答案的教学方式,应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的发散思想,探寻合理可行的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一题多解的练习,初中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尝试着寻求更多的解题法来领悟数学思想,以此开启学生的一题多解的思维模式,使其在数学学习中头脑灵活,而且能够触类旁通,对数学知识进行更好地活学活用。
        参考文献:
[1] 禹志中. 一题多解练思维 多解归一探本质[J]. 读与写, 2020, 第17卷(11)
[2] 李万香. 小学数学一题多解的教学分析[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0, (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