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留守儿童的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6卷2期   作者:杨利
[导读] 由于家庭因素以及个人性格特点的原因,留守儿童性格大都比较内向
        杨利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和平街小学  645350
        摘要:由于家庭因素以及个人性格特点的原因,留守儿童性格大都比较内向,因此,在遇到学习困难时,学困生很少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这又为学困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教师在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困问题时,必须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在思想和教学两方面着手,解决留守儿童学困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引言
        在新改革教育背景下,对小学知识的结构有一定的调整,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就会有学困生的存在。在教学中,学困生的存在是普遍的现象,但教师更应注重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否则久而久之,学困生会出现厌学的情况,故重点探究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关怀,帮助学生建设健康心理
        教师是留守儿童学习和教育的最主要施教者,因此,在留守儿童的学困生教育中,教师担负着巨大的责任,处于十分重要的引导地位。在生活实际中,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农村学生,甚至还有学生处于偏远地区的山区,农村、山区的学校师资力量、家庭教育都比较薄弱,常规的文化知识教学水平都很低,就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关怀。因此,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学困问题,教师就必须提高对留守儿童的重视,加强对学困生的教育关怀,拉近师生距离,激励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考试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得留守儿童在出现心理问题时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导致学生对学习无法产生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情感方面的关怀,以此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当确保学生的心理状态健康时,教师再加强对学生知识的教授,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成绩。教师要重视留守儿童学困问题,积极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共同找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督促,避免因学生自身懒惰而导致数学成绩得不到提升。如果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写信”的方式进行表达,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的困难,学生都可以与教师倾诉,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共同谋求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师不断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保持健康的心态,这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扭转学习困境,提高学习成绩。
二、创新教学策略,以情境助力
        理解对学生来说,小学数学这门课程不仅本身就存在一定难度,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又会遇到许多拦路虎。因学生性格不同,有的学生会选择突破,而有的则望而却步,逐步形成学生和学生之间成绩差异。针对如此情况,教师应学会不断地创新教学策略,拉近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

如,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法、问题提问法等,营造一个和谐的、趣味性的课堂,逐步增强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在生活各处都会存在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程时,需要学生能够掌握分数的表现形式,分数的表达方式,利用分数进行简单的加减以及应用。针对这部分新知识,教师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小红、小明等四个朋友出去野炊,小明带了一块月饼,这四个小朋友都想吃,怎么分才能够更加的公平,每个小朋友能吃多少呢?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就会产生一个月饼的画面,四个人吃,把它平均分成四份就可以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存在的圆刻画出一个圆并剪出来,将这个圆切分成4份。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只是简粗略的将其分成了四份,大小不一,也有的学生将其平均分成了四份。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每一份进行表示,此时大多数学生都犯了难。接着教师就可以引入分数的概念,将四块月饼当成是分母,其中的一块是分子。那么将四份相加则是一块四份的月饼。在这个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逐步获得有关分数的相关知识。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还大大提升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也缓解了学困生学习的压力。
三、增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
        许多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道坎,跨过这道坎,可以给学生们带来巨大的成就感,这也是教师需要做的,带领学生,攻破一道道“坎”,让学生有成就感,觉得数学并不可怕,数学难题是可以战胜的,数学知识是可以不需要死记硬背的,对于学困生的改造就完成了一半,剩下的,就需要学生自己肯吃苦钻研,不仅仅专注于课堂40分钟,在家中也需要对知识进行巩固和预习,才能够吃透知识,真正地掌握知识。而家长和教师在这之中就扮演着鼓励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在学校教授知识,用浅显易懂的话语,尽可能让学生多吸收一些数学知识,学生将这些知识带回去,在课后习题中进行运用。而在此期间,对于学生感到困惑的知识点,在学生完成巩固和预习后,家长应该鼓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充满信心,第二天信心满满地去学校,接受新的知识。如此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学生身心愉悦,就可以保持一个较好的精神状态,来接受新的知识。在这种良性循环圈中,家长们往往低估了自身在幼小孩子心中的影响力,由于学生的心智还未发育成熟,他们本能地会对养育的父母产生依赖心理,此时父母的夸奖会让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加倍,使他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反之,学生受到的是责备和谩骂,对他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足以摧毁一个孩子的信仰。所以说,一句夸奖胜过十次严打。
结束语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学困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习问题都解决后,学生的学困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苏红梅.农村留守儿童小学数学学习后进生转化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22):7-8.
[2]刘体美.基于留守儿童的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7):22.
[3]李强.留守儿童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与转化策略[J].考试周刊,2018(59):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