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6卷2期   作者:任家贵
[导读]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任家贵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第一中学   654600
        摘要:“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式导学法就是立足于这一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教学内容、学情提出一定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解决。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中历史课堂学习中,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 历史教学中 学生问题意识 培养
引言
        在新课改背景下,各学科教师都在探索新型教学手段,以求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面对已经形成了较为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中生,引导其进行高阶逻辑思维训练对其成长十分必要,而历史学科因其庞大的内容与繁杂的细枝末节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训练平台。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发现、阐述、解决与辩护等程序是完备的问题意识呈现,是不断发掘与汲取历史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当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就问题意识培养本身也出现了诸多需要相关教育群体探寻优化途径的问题,唯有通过各类有效措施切实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发挥历史学科的作用并实现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现实必要性
        首先,问题意识作为教育改革的时代产物,其本身的目标就是培养与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并塑造其高阶逻辑思维能力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将问题意识引入学生的历史学习中能刺激与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促使其深入挖掘历史价值从而实现创新式研究。其次,历史是诸多学科研究的主要语境,大多数学科的研究都要遵循历史主义,即沿袭该领域理论的滥觞而依据具体的时代背景做出新的解释,而问题意识便是推动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思维方式,其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将问题意识纳入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中,能帮助学生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并构建严谨的知识体系,而将问题意识内化为其自身发展的思维过程便能促使其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有力掌控,为其将来的社会参与提供坚固的精神基础。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构建历史情境,将问题意识内嵌于还原过程
        历史本身就是多个情境相连而成的完整过程,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有趣手段,即在历史课堂中还原历史事件的发生场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设计相关历史情景剧,在要求其贴合历史并完整呈现的前提下,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来设计剧情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因探究设计涵盖历史事件全部过程的场景而对相关历史进行研究,在掌握历史内容后便会对其间多个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历史人物心境进行深入分析。在如此环环相扣的场景设计过程中,学生在充分体会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逻辑的同时极大开启并锻炼了问题意识,因为只有不断追问才能完全还原历史事件。

例如,学生在还原“安史之乱”这一事件场景时,需要探究当时的经济社会背景和相关历史人物,如唐玄宗、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史思明等人的关系和行为联系,并探究“安史之乱”的间接与直接原因,最终说明这一场浩劫为唐朝发展带来的致命性影响和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力量、结构等变化的意义。
        (二)鼓励学生进行问题交流
        例如,三国是很多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题材,他们普遍深受《三国演义》等文学或影视作品的影响,在学习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多地方都与自己此前的了解不一样,由此心中有很多疑问,但是又不太敢提出来。为了纠正学生的认识,透过艺术渲染去探究问题的本质,教师在进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同时应该将学生分为小组,给他们足够的阐述个人认识与看法的空间,这样学生对历史题材的兴趣就能自然地延伸到知识学习中,进行大胆地讨论,其认识上的误区也能较充分的暴露出来,便于教师进行纠正。
        (三)适时适度引导,为学生搭建广阔的问题意识平台
        为最终将问题意识内化于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问题意识空间,即使其自主发现、阐释、解决与辩护,教师在其严重偏离问题内容或课堂纪律时进行适度纠正与引导即可。为实现对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正向引导,历史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与问题敏锐力。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联社会生活发展现状,通过与历史事件的对比与疑问发掘人类思维共性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定期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正史读物,不断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拓展其历史眼光,促使其在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发现与解决更多问题。其次,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储备和理解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时需要考虑这样的现实情况,而开展因材施教型问题意识锻炼。具体而言,对于知识基础扎实且历史思维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其形成更加开放与灵活的问题,而对于知识基础较为薄弱且暂时尚未拥有较高历史思维的学生,教师需要引导其探究基础知识性问题。最后,教师需要充分把握历史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层层递进式地引导学生形成相关问题,即将相对复杂的历史知识进行分解而形成多个逻辑相关的历史事件,并根据时间或逻辑顺序对学生进行讲解而引导其发掘其中潜在的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与逻辑,而且能良好地掌握教材知识内容的安排,从而为构建知识体系创造条件。
结束语
        教师在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时,必须紧紧围绕问题式导学的内涵,立足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并及时归纳和反思,以全面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海燕.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2020(42):84.
[2]秦永涛.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问题意识培养[J].智力,2020(12):85-86.
[3]赵彬琪.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探究[D].西南大学,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