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班级管理始于“换位思考”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6卷2期   作者:徐雪琴
[导读]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提高集体教学的有效性是诸多一线老师关注和研讨的问题
        徐雪琴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裕民幼儿园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提高集体教学的有效性是诸多一线老师关注和研讨的问题,相比之下,如何提高日常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却常常被忽视。笔者以为,关注班级管理的重要意义不仅是教师个体工作的主观需要,同时也是一门结合心理学、生理学、科学的儿童教育理论的实践探究,本文试着从“换位思考”促进班级管理的角度进行诠释,以引起大家对班级管理有效性的关注。
        “换位思考”就是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
        一、带着问题分析原因
        一次,早操的时间到了,小朋友们解完小便,就急急忙忙地来到老师这里排队,突然,整个列队向前挤了过来,我忙提醒:“别挤,别挤,要摔倒的。”刚说完,整队又向前挤了过来。“佳佳,你还在挤!”这些家伙真是越来越不听话了,我批评了再次挤的小朋友。“涛涛也挤了!”佳佳立刻大声地说。“你有没有挤呢?”我立刻反问。“那涛涛也挤了呀,你为什么不批评他,就批评我!”自己做错了,不仅不承认错误,还要说别的小朋友,而且口气还那么冲,我不禁有些生气,再想想有那么多的小朋友在看,我感到教师的权威受到了侵犯,心想一定要把她压下去。不禁语气严厉地说:“可是老师已经提醒你们了,你还要挤,你就是错了!为什么不承认错误,一定要说别人呢!”也许意识到老师生气了,她不服气地低下了头。但她不满的情绪很明显的写在了脸上。
        事后,我很困惑。佳佳平时都表现的很懂事,从来都不会和小朋友闹矛盾,在平时的一日活动中,她都很认真,很配合老师。可是今天怎么表现得那么逆反呢?我把自己放在佳佳的位置,进行换位思考:虽然我错了,我不该挤。但是涛涛小朋友也挤了,老师却不批评他,只批评我。可是老师为什么只批评我呢?老师肯定是不喜欢我的,小朋友们也肯定知道老师不喜欢我……
        想到这里,我非常懊悔,在这件事情上我深深的伤害了一个孩子幼小的心灵。凭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我连忙找到佳佳,好好地和她谈了一次话,跟她道歉。我不该在那么多小朋友面前,只批评她,不批评另外一个小朋友。我也和她约定,以后老师提醒过的事情,一定要记牢。终于佳佳开心地笑了。
        孩子难免犯错误,不教育不行。但教育的目的是让他知错就改。打骂、训斥、恐吓是强烈的刺激,如果经常当着众人的面训斥孩子,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轻则导致教育无效,重则使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引发一些心理疾病。因此,作为幼儿教师首先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了解和尊重他的想法。用一颗赏识、接纳的心和孩子交流,能够使他的心理充满温暖和自信,帮助他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
        二、换位观察发现问题
        笔者曾经看过一则小故事,说的是一位母亲总是带着5岁的女儿逛商店,可是女儿却无论怎么都不愿意去。

母亲觉得很奇怪:商店里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东西那么多,小孩子为什么不喜欢看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松开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突然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可怕景象:眼前晃动着的全是腿和胳膊。于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从此,即使是必须带孩子去商店的时候,她也是把孩子扛在肩上。真是一位细心的母亲!
        我班的婧婧、嘟嘟等很多幼儿,中午起床后,总是拖着被子,平摊在地板上,而这时刚好有些小朋友起床后要解小便,不时会踩在他们摊在地上的被子,发生冲突。“快把被子拿到床上”,可是任凭我怎样提醒和批评都无济于事。孩子们照旧在地上叠被子。我就奇怪了,为什么就不能放在床上叠呢?带着疑问,我换位思考----蹲下来,让自己接近孩子的身高来叠被子,结果我发现,被子大,床小,孩子的胳膊短,力气小,在床上无法将被子完全铺开再叠上,而放在地上折可以走动,自然被子就能铺开了。另外,有的棉被棉胎厚,不容易折平,还有的被套与棉胎不服帖,幼儿睡觉后变成一团,被子就更不容易铺平了。“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其出发点就是与孩子换位。发现这样的情况后,我不再批评孩子指责孩子了,相反,我和孩子们商量摸索怎样能在床上铺被,叠被:先找到被子的一角,沿边将被子的一边捋好,找到另一个角后把被子的一边往中间叠,这样,被子变小了,另外一边就很容易叠了。也可以两人合作帮忙折叠被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幼儿在地上叠被子的少了,促进了幼儿的自理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幼儿动作的迅速性。
        三、对接经验实现有效管理
        教育中,我们也经常在实施一些简单粗暴的做法:孩子犯错时,习惯性地运用责问、训斥、罚站,这样的做法孩子哪会有安全感呢?没有安全感的教育怎么会有效呢?对于一个有处罚体验的孩子来说,他想到的首先就是如何逃避?难怪很多老师在教育孩子之后,没有期待到想象的效果时,也多半觉得委屈,“好心没好报”。其实,这样的大动肝火,不如宽容、谅解和体贴入微的情感感化。?
        教育首先要考虑孩子的现有经验是什么?现有想法是什么?现有体验什么?将老师自己的思考与幼儿的当时想法联系起来考虑,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以关爱孩子的态度教育引导孩子,这样的教育有安全感,有安全感的教育才会有效,孩子才会有自信,才会有追求,才会有奋斗的行动。只有老师给予孩子一分关爱,才能燃起孩子的十分自信。?
        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多年,我经常面对一些非常淘气的孩子,心中常会有这样的想法:“你这孩子怎会这样?”“干吗会这样?”“这孩子真淘气?”其实细细一想,我了解她们的需要吗?事实确实是这样的吗?于是我试着将自己变成小朋友,体验孩子的行为,探索孩子的需要,进行换位思考。
        例如,在晨间活动玩积木时,我们班的孩子经常有离开位置去抢别人积木的现象。我究其原因,发现当孩子拼搭一样东西时,他所在桌上的筐里没有自己所需的材料,所以自然而然地会去抢别人的积木。换成我,也会这么做。于是,我要求孩子采取合作拼插积木、礼貌地向同伴要积木等办法。这样,满足了幼儿渴望游戏伙伴的愿望,使幼儿会在交往需求中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提高与同伴的协调合作能力。其实,如果教师能换位思考,把更多形式的游戏材料投放到幼儿方便的地方,孩子们取放自由,这样,游戏材料则承载着更多的教育目标,幼儿也学会了合作交往,促进了社会性角色的发展。
        幼儿教育,要学会换位思考,幼儿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换个角度为孩子想想,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乐孩子所乐,悲孩子所悲”,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使幼儿感到安全和满足。其实,只要老师细心琢磨孩子眼中的神奇世界,那样,班级管理中,我们每天沉浸其中的绝对不止是一个枯燥单调的世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