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6卷2期   作者:叶芳
[导读] 现如今,随着历史教学模式的不断革新,历史故事也普遍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当中
        叶芳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大洋学校 (四川 凉山 615032)
        摘要  现如今,随着历史教学模式的不断革新,历史故事也普遍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当中,不仅可以很好地丰富教学内容,还能通过新奇有趣的故事内容,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探究历史的热情,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运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灵活运用历史故事,使得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学习氛围也会更加浓厚、活跃,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分析了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提出了几点个人见解,以供参考。
一、历史故事在导入环节的运用——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活泼好动的同时,还有着较强的叛逆心理,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直接给学生呈现出所要讲述的历史内容,则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更如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只能是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造成教学低效。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有着极为重要的中作用,犹如电视剧一般,如果序幕足够引人入胜,不仅能够快速吸引观众注意力,还会促使观众在观看序幕之后,自主展开丰富的想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导入环节,巧妙地引入一些富有趣味的历史故事,以此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学习更多历史知识,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有关“贞观之治”的内容时,虽然很多学生都熟悉这一事件,但并不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因此,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先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旅居国外的华人,经常被外国人称为‘唐人’?”学生们纷纷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与探索,逐渐与教学内容接近。学生得出答案之后,我再次进行提问:“在当时来说,唐朝可以说是最为繁荣昌盛的国家,那么当时的唐朝盛世又是谁一手开创出来的呢?”通过此类提问式的引导法,学生探索课本知识的积极性很快就被充分调动起来,再加上由浅入深的引导过程,有效的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丰富教学内容
要想让学生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就必须要极具吸引力。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都是照本宣科,再加上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迷失方向,昏昏欲睡,最终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甚至无效。基于此,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教学与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给他们呈现相关的历史故事,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很好地补充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更加丰富。
《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给学生介绍了以青铜器和甲骨文为典型代表的商周文化是一节文化史课。然而,如果在教学中,只是单纯地给学生讲解该部分的知识内容,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听课兴趣。

因此,我在教学本课内容之前,现在课前给学生讲述了“司母戊鼎”的相关故事:1939年,安阳吴培文的祖坟中出土了国宝——司母戊鼎。当时,为避免其落入日本人手中,吴培文为保护司母戊鼎,想尽了一切办法,甚至想将其打碎,一块一块地运送出去。然而,事实上,这个大鼎即便是用钢锯,也只能是在其表面划出一道道深浅不一的痕迹,根本无法将其割裂。之后,用大铁锤砸,却也只是砸下来一只鼎耳,用尽了一切办法,收效甚微,最终吴培文只能选择用赝品代替,以此躲避日本人的搜查。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在南京展示了这一大鼎。国共战争时期,蒋介石一度想带着整个大鼎一起逃往台湾,但不知受什么原因影响,最后也没有带走这一大鼎。直至1959年,这一大鼎又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进行了展览。与此同时,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在现场考证了这个大鼎,通过查阅大顶上所刻有的铭文,“司母戊”三个字被最终确定下来,从此成为这一大鼎的专属名字。这一历史故事,不仅讲述了司母戊鼎的坎坷经历,其特性也包含其中,促使学生对青铜器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三、在课程结尾运用历史故事——深化理解,加深记忆
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运用于课前导入环节和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还能合理运用于课程结束阶段。我在教学《秦统一中国》时,利用“孟姜女哭长城”和“焚书坑儒”的故事作为拓展延伸的内容。通过讲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反映出秦始皇时期的苛刻暴政,并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长城的建立,从历史意义方面来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当时来说,长城的建立,是一个很好地抵御匈奴侵略和偷袭的重要军事防御重地。而“焚书坑儒”则是秦朝为了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和加强思想统治的一种极端做法,这也是秦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历史故事去评价秦始皇:他是一个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的始皇帝,更是一个苛政猛于虎的残暴的封建统治者。最后,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处,我再次对历史典故进行合理运用,对历史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与评价,帮助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加深学生记忆。
在教学《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中“商鞅变法”的内容之后,我在总结的过程中给学生讲述了《史记·商君列传》的故事,以此引导学生对商鞅变法进行客观评价。学生通过商鞅受自己变法内容的影响,被迫逃亡魏国的故事,知道了商鞅的变法虽然深入到了秦国的每一个角落,使得秦国逐渐变得兴盛,但却无法拯救自己,最终因变法而死。如此,学生客观的去评价商鞅,对商鞅变法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学会了如何去评价历史人物的功与过。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历史故事,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历史故事可以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风趣幽默的语言有效的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整体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历史认知能力,最终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许芹.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11):25-26.
[2]褚夫梅.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探究[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306.
[3]王建华. 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信阳师范学院,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