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分析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6卷2期   作者:陈丽清
[导读]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了
        陈丽清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省 莆田市  351133
        摘要: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了。尤其是对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来说。在我国新课标的改革下提出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创新和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展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们动手操作,以此来不断的,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就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分析这个问题而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科学实验课;小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的成长发育来说是很重要的。对此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操作,以此来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正是培养学生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大胆质疑,自主设计并且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以此来推动课的发展。
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科学教师师资严重缺乏
        很多地方都认为科学这门课程是一门副科。所以愿意教科学的教师相对较少。一般会安排即将退休的老师任教,而真正从科学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是少之又少,有些地方虽然招收了科学专任教师,但都被数学、语文等学科挪用。科学这一学科知识本来综合性非常强,涉及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天文学等领域,如果教师没有专业的学科知识、执着的钻研精神,怎么可能会给学生精彩的科学课堂呢?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只会按照教科书上的步骤教学,让学生们观看实验过程,并且撰写相应的实验报告,学生的科学学习只局限于教材的知识,无法带领学生深入科学探究的本质,也无法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1.2教学方法单一,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
        很多的教师在展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只会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只会给学生们灌输理论知识,并且课堂的主体是教师,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对于实验操作过程,教师也只是口头给学生过一遍。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只会逐渐的降低学生们对于科学这门课程的兴趣,久而久之也无法培养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1]。
1.3评价方式决定学生动手能力的缺失
        小学科学这门课程包括很多的内容,而实验教学占了很大的比例。近几年,许多地方都会为了体现对科学学科的重视,会对科学学科进行测试,一旦以成绩、以分数进行评价,多数老师会选择就“捷径”:在课堂上,本该让学生讨论、思考、动手操作、观察、发现的机会,都变成讲授知识点、背诵知识点,而对于实验教学这一方面,有的教师也只会将一些比较重要的实验讲解给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没有让学生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同时也没有注重培养学生们动手操作的能力。这样的话,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无法提升动手能力,更不用说提升科学素养。
2.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
2.1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小学生动手的兴趣
        教师在展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创新和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激发学生们上实验课程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要不断的增加课堂互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在做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而不断的培养学生们动手操作的能力。

比如教师在讲到《校园的树木》这一课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提前准备好放大镜,然后将全班学生6人一组,分成了8小组,同时还由学生组内荐形成了组长和记录员,而其余的同学都是观察员。在课堂上带领的学生们去参观一下校园里的树木,这样每个小组里有组长组织,四位同学专门观察大树,一位同学详细记录。学生们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每一个小组,并且为他们解答疑惑。或者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大树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每一个部分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可以给学生们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并且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选大树进行观察。观察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同时对学生的汇报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学生的行为在获得老师的评价之后会有更积极、更浓厚的动手探究的兴趣。那些平日里坐不住、闲不住的学生此刻也都聚精会神地观察,整个观察活动有序地进行着。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不仅可以不断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不断的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2]。
2.2明确实验的目的,增进动手实验的有效性
        教师在展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们明确做该实验的目的,以及做该实验需要用到的仪器等。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各组学生讨论实验的方案、步骤、注意事项等,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过程的设计,才能让他们体会到“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主人翁”意识,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每一个实验步骤,并且学生在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的时候,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该如何进行总结,以便于学生可以清楚地明确自己动手操作的效果。比如教师在讲到《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这个主题的实验时,可以让学生们提前预习该实验内容,并且准备好相应的实验材料,如让学生们准备好棉布、塑料、拉链、钥匙、白纸、木块等材料,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享一下自己的预习结果,之后可以让学生们说一下要怎么做该实验、应注意的事项等,教师对学生的想法可以进行补充、引导,做完实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享一下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且撰写实验报告。通过动手操作,让同学生对科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每一次实际动手操作之后,最好要引导学生转化为文字,比如:今天做了什么实验,参加合作的同学,采用的仪器,实验方法、现象、结论都要详细地记录下来,文字不需要太多,只要是自己的想法就行了,学生做有所得受益匪浅。这样的话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学生们的科学探究兴趣,进而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3]。
2.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小学科学实验中的很多知识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对此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实验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以此来不断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讲到《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这个主题的实验时,可以先让学生们回家后和父母共同做该实验,并且记录实验过程。然后在课堂上和教师、学生们共同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完整地再现动手操作过程,再探讨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实际生活与科学息息相关,也可以不断的培养学生们动手操作能力[4]。
结束语: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生们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对此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创新和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学校领导也要购买相应的实验器材,以便于教师可以更好的展开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要不断的和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且自主操作实验过程,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们创设教学情境,联系生活实际,以此来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这样的话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不断的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君玲.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研究,2017(6):60~61.
[2]罗吉伦.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6,(7)63-68.
[3]于子轩.“科技创新实验班”生命科学课程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调查与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8(12)39-42.
[4]洪霜.教师实验能力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宁波大学,2017(03)152-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