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故事—— 人物形象应侧重人性的分析与挖掘——由《香菱学诗》引发的教学思考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6卷2期   作者:余娟
[导读] 《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成就推向了一个顶峰,
        余娟
        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育才教育集团育才三中,广东 深圳518000   
        《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成就推向了一个顶峰,个人沉浮、家族盛衰与国家的兴亡交织在一起,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女儿们,她们或才华横溢,或豪爽端庄,或精明干练。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仅有一篇《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其中有黛玉以及众多女儿们,香菱只是其中一个小人物,一个有着坎坷际遇的侍妾,一个令人堪伤、善良美丽的女人。黛玉的存在成为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以往人们阅读这一篇文章,总是将精力关注黛玉怎样循循善诱,香菱怎样虚心请教痴迷作诗上。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的仅仅就是香菱学诗的执着于痴迷吗?
          对于香菱,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感受,不是源于她那凄惨的身世,不是源于她那文弱窈窕招人怜爱的身影,而是她身上那种奇特的沉稳与内敛,甚至觉得有点奇怪。从个人际遇上说,香菱是大观园女子中最凄惨的。自幼被拐,这才是人生悲剧的开始,长大后遇到冯渊,幸福即将成为可能,可是半路上呆霸王薛蟠又杀了出来,令人打死了冯渊,夺去了香菱。失去父母的娇宠,又错过了冯家公子,注定了香菱在人生道路上要被雨打风吹去的。十几岁时被薛蟠强买为妾,虽没有百般凌辱但是也没有多大幸福,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悲惨,很快就被折磨致死。“平生遭际实堪伤”是对她生平最准确的概括。就是这样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子在进入人间世外桃源大观园后,见到如此多善解人意的姐妹后,她怎么就不抱着姐妹失声痛哭,大骂这世道不平,天理不公?或是妄自菲薄,抑郁深沉,整日透出悲哀之气息;亦或是整日尽情玩耍,忘却生活中不快,短暂逃避不幸的生活现实。

恰恰相反,她笑着见过大观园的姐妹,笑着求着黛玉教诗,笑着借杜律李绝,笑着写诗,这从头到尾,离不开一个笑字,仿佛自己是深闺大院里面的不曾经历人间风雨的女子,如此闲情逸致,如此清雅淡定,浅吟低唱,对月成诗,将自己的凄楚身世和内心苦楚消弭于诗歌创作中,好似自己不曾被贩子贱卖,不曾嫁与薛蟠,她就是大观园里面的一位客人,如此而已。
         难道,她就不曾愁过;不曾怨过;不曾痛哭过,在笑的背后,难道就没有一颗支离破碎的心吗?“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对月低吟,顾影自怜。借嫦娥之口吐露心声,立意新颖别致,诗风典雅含蓄。这是香菱作诗的第三首,远比前两首要上乘,香菱的冰雪聪明,天性拔俗从中可见一斑。而且她的悲苦终于显现了。她的悲情诗作恰恰将她从一个超凡脱俗之境拖向了酸甜苦辣杂呈的俗世中,从远离人群的一端拉回到了喜怒哀乐皆有的凡人堆中。原来,香菱和我们一样也有不堪忍受时需要宣泄的愿望,香菱的诗,只是暂时斩除了现实烦恼,寄托了他的精神,她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无纷无扰的精神净土,静静地释放着心中的那一份哀怨,但这不也恰恰解释了她笑前哭后的含义吗?抛开这封建社会女子少见的天赋才情不说,抛开这全身心沉浸在诗中的志趣不说,我只是想问;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如这游走的愁雨,诗也只是临时的港湾,暂时将受伤的心灵停泊在岸。可是当狂风暴雨大作时,这岸也不安全了,孤独的心又将去向何方呢?当饱受夏金桂折磨摧残时,香菱是否也是悄悄寄情于诗中,将一行行清泪化为清丽诗句呢?
         在一个男权社会,象香菱这样的弱女子,她的孤独有谁知,才华有谁赏呢?象一朵娇俏的花,寂寞地花开花谢,有谁叹怜呢?香菱,这一位看似不合常理的女子,其实也如同宝钗,黛玉一样是封建时代大观园里的一处悲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