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的创新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6卷2期   作者:徐暑灵
[导读] 当今,随着我国教育业的快速发展,在教育信息化不推进与发展中
        徐暑灵
        萧山区银河实验小学   浙江省杭州市   311200

        摘要:当今,随着我国教育业的快速发展,在教育信息化不推进与发展中,互联网+的应用为小学科学教学水平提升注入新鲜血液,有效推动了小学科学教学改革。融合互联网+的科学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对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互联网+引入小学科学教学的应用原则、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思路,以及实践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创新?
        引言
        如何把小学科学课堂变的更加高效,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教师要抓住网络时代的契机,将小学科学课堂进行改革与完善,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互联网精神。
        1小学科学教学中互联网+视域下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飞快发展,小学科学学科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在当今这个互联网的世界里,教育者也应顺应社会潮流,将互联网应用到教学中。小学科学与当今的互联网密不可分,这门学科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可以启蒙学生的思想,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互联网是科技的产物,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努力升级,发展互联网+的产业形势,只有顺应社会潮流,才能不被社会抛弃,才能更为具体的获得成效。因此,教师要顺应科技潮流,将互联网+小学科学的教学形态探究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这门学科。
        2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思路
        2.1活动内容设计
        在开展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需要明确探究内容,为构建活动环境、设计活动过程做好基础准备,为有效提升科学教学效果,合理选择活动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过程,如果只是依靠教材单元知识点的累加,并不会起到提升关键能力提升的作用,主要是因为科学素养的提升需要通过探究、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科学知识而得来,最终会转化为学生个人能力,形成科学素养。在互联网时代下设计的科学活动内容,一般多为多元化、开放性特点,注重的就是学科知识能够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知识,在知识中体验到生活。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所言“生活即教育”,缺乏生活的教师是缺少灵魂的。因此,在设计小学科学活动内容时,需要通过对应的内容起到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有效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科学现象与问题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出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而后以活动设计和实施作为载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帮助小学生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容易理解的生活性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得到提升。
        2.2课下利用网络交流平台进行沟通交流
        小学科学课堂往往就是上课老师讲一讲,学生课下就不学了,这样是没有效果的,教师应让学生动手实验,科学这门学科就是建立在实验上的,只有亲身做了实验,学生才能体会科学的奥秘。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课下的实验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协助。这时互联网+课下交流就非常必要了。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聊天工具进行建群教学,教师可以在群里发布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再发一段自己实验的小视频,让家长通过群里的指导方法辅助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家中进行实验探究。例如,在进行“热胀冷缩”课程实验时,教师就可以在群里发布:第一步,准备一个瘪了的乒乓球和热水。第二步,将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并观察,发现乒乓球又恢复了原样。第三步,帮助孩子总结,气体在受热后会膨胀,进而使乒乓球恢复原样。注意事项:1.乒乓球不可有破损。2.使用热水时小心烫伤。通过互联网+实验的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增近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茁壮成长。


        2.3激发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啊,兴趣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而作为老师的我们,要是想教好科学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的学习,可以事半功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他们意识到由科学学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枯燥无趣,培养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去研究探索关于科学的那一份特殊美丽。科学是自然界一种神奇的存在,通过探究使学生更加地喜欢科学以及科学课堂。所以对于兴趣的培养是教师能否教好科学的关键所在。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乐于学习、想去学习,课堂的教学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对于兴趣的激发也是提高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因素。
        2.4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教学需要不断创新
        “互联网+教育”逐渐成为新常态下教育方式的新模式,它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尤其是在乡镇地区,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更是有效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作为新时代下的农村小学科学教师,除了教师必备专业素养,还须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利用互联网,拓展科学教师的知识视野,学习新型的课堂教学手段,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
        2.5活动环境构建
        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构建出科学知识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知识,同时,也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记忆。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外部环境转化为学生可探究的学习环境,进而有效发挥了外部环境的教育意义。例如,教师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观测、探究数字农植园、校园气象站等,在物联网技术作用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概念,为学生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良好服务,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的解决了传统活动中受到场地、物质条件、活动安全性等方面影响,而无法开展活动的情况,对小学科学探究教学带去了极大的动力。
        2.6课上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和多媒体教学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所以理解能力就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应该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的教学形式,进行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在教授理论知识时,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还不太健全,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的原理,这时教师应通过互联网进行知识的搜集,然后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讲解,通过视频、影音等方式进行授课,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快的理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兴趣和课堂氛围。例如,在讲解“沉和浮”时,教师可以找一个潜水艇上浮下沉的视频进行讲解,这样可以更加直观的让学生明白: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发生变化时,物体的沉浮有可能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个定义,而且还扩展了潜艇的基本工作原理。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出一个小故事来进行扩展,比如曹冲称象的动画,这样学生就能知道故事里的曹冲就是利用“物体的质量增加时,沉浮也会随之变化”这个科学原理进行称象的。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资源会更加丰富多样,彻底了突破以往传统课堂局限性。通过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融合,教师自身还需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而更加灵活的使用到教学活动中。但在引入互联网技术时,教师仍需理性思考,寻求一个平衡点,从而推动互联网+小学科学教学,更好发展,发挥科学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樊世静,王家乾.“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9(10):22.
        [2]吴东相.跨界与融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教学实践探索[J].宁夏教育,2017(06):73-75.
        [3]高青松.青岛鞍山二路小学“每时美课”“互联网+”让教研模式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9-06-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