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男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河中心幼儿园,浙江 温州 325024
摘要:自主游戏作为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学习活动,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更在幼儿园游戏中占据中心地位。《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教师要“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伙伴和材料,支持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开展游戏,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满足。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身体、认知、语言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然而,实践中部分幼儿教师的不当引导却导致其功能的失效。因此,幼儿教师有必要采取明确自身角色定位、观察适时介入、隐性指导为主、及时反馈评价等策略,来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自主游戏;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作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活动和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在幼儿园中占据中心地位。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可以获得独特的“游戏性体验“,实质上这是一种主体性经验,包括对活动内容的兴趣感体验,对活动过程的自由感体验,对活动角色、进度的支配感体验,对活动结果的胜任感、成就感与满足感体验等,是对幼儿主体地位的肯定,有助于幼儿自主性的发展。当前,幼儿园在开展幼儿自主游戏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教师在幼儿自主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教师主导幼儿的自主游戏
在幼儿自主游戏中,有些教师往往以成人的眼光、指导者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游戏,急切地希望孩子在每一次的游戏中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于是教师会寻找一切有助于存进幼儿能力提高与进步的教育机会,见缝插针地强加教学任务。还有的甚至完全以游戏成员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一旦发现幼儿的行为偏离了事先设计的教育目标,教师就会设法对其进行引导与匡正,还按自己的意愿安插有关品德、知识教育方面的内容。
(二)教师视自主游戏为自由放任的活动,没能及时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
幼儿教师除了要教授幼儿知识外,鉴于幼儿在身心发展都不成熟,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幼儿进行照顾。面对着相对繁琐、辛劳的工作,很多幼儿教师都把幼儿自主游戏时间作为自己短暂休息和调整放松的机会,进而对幼儿自主游戏的开展重视度不够,没有完全摆正教师在自主游戏中的位置。
(三)自主游戏的干预行为失当
自主游戏的主体是幼儿并非教师,教师的干预行为,不只是当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发生冲突时才出现的,它除了游戏介入的时机之外,还包括介入的策略问题。不恰当的干预行为会中断幼儿的自主游戏的进程,由于其他事情的干扰,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和转移,使得游戏难以继续下去。教师常常是在幼儿游戏中出现问题、遇到障碍的时候,才着手进行干预。
三、教师指导幼儿自主游戏的策略
(一)在游戏开始前,要理清自身角色和地位
在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指导幼儿开展游戏,这样才能提高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独立能力,从而满足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幼儿自己去选择游戏的主题,让幼儿做游戏的主导者。
(二)在游戏进行中,要善于观察、进行隐性随机指导
1、观察游戏,掌握介入时机
(1)观察作为幼儿教师的必备技能,被广泛地运用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在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才能对幼儿活动的整体状况深入了解。教师在幼儿自主游戏时,要及时对材料的投放进行增加或减少,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采取整体与个体相结合的观察方法,观察幼儿的行为,找准适当的时机介入游戏,给予幼儿有效的指导。
(2)根据游戏内容,选择介入方法
教师可以用多种具体的方法介入幼儿的区域游戏,主要分为言语类和非言语类。其中言语类介入的具体方法主要是以语言交流为主要媒介对幼儿游戏进行介入的方法,包括描述、询问、提问、评论、提示、建议、重述等具体的方法。非言语类介入的具体方法则是指教师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眼神、手势、动作、肢体等手段来支持幼儿游戏的方法,这类方法包括不注意和注意、微笑或不悦,动作提示、示范、提供材料等具体方法。
(三)在游戏结束后,注重反馈评价
幼儿对自主活动的评价既是对本次活动的回顾和概括,也是对他人的赏识。在自我评价时,教师一方面要教给幼儿自我评价的方面,如“活动组织最满意的地方”“哪个小朋友表现最积极”(对别人的赏识)“你觉得自己哪个地方最好”(自我赏识、自我肯定);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幼儿的“评价”做出“评价”,教师在评价中应该努力做到:
1、表达自己作为“旁观者”的自豪
对每一位幼儿的表现给与充分的鼓励和表扬。
2、表现自己作为“参与者”的快乐
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孩子,让孩子感觉到老师在参与他们组织活动中的快乐心情,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3、表明自己作为“同盟者”的见解
对幼儿自主游戏的评价应该既注重感性评价,也注重理性的评价。理性评价还是对幼儿从小进行理性思维的训练,在教师经常性的这种带有思辨色彩的评价中,理性思维的种子也会在幼儿的心田里扎根。
四、结论
总之,自主游戏虽然是孩子们自发组织的游戏,但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采取适当的情景引领,不仅能让幼儿获得强烈的游戏性体验,情感上得到极大的满足,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性意识,以及在团体活动中灵活解决时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3】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4】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教育局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