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4/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6卷2期   作者:莫世洪
[导读]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迭代,借助网络平台及移动平台可以多角度
        莫世洪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迭代,借助网络平台及移动平台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数据信息记录,通过数据挖掘、抽取、转换分析及模型化处理,可以找到教育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发现常被人力忽视的要素,并科学预测趋势,较好地为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当然,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融入应用,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理念先行,要突显从纯粹的学习评价转向“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不能让先进的技术手段与落后的评价理念错位,也不能让先进的评价理念与滞后的技术手段错位。
关键词:信息技术赋能 中小学教育评价 改革 思考
引言
        教育评价是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与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都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一、化“繁”为“简”,建立学生成长图谱
        成长档案是对学生进行长期、动态、持续评价的有效措施和载体。实际工作中,可以围绕学生学习生活,有目的地收集学生基本信息、学业成绩、体育运动、阅读记录、活动表现、行为习惯、个性偏好等情况,真实客观地记录学生成长历程,洞察学生表现以及追踪学习进步的路径,为评价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依托信息技术把成长档案电子化,既能节省物理存储空间,又能通过统一电子模板实现数据信息规范,还可将图像、声音、视频等素材有机结合,生动形象地还原经历场景;利用互联网还可调动多方参与,丰富评价的信息来源及实施方式。目前市场上有较为成熟的学生成长档案解决方案,小规模学校可直接应用,规模大、情况复杂的学校可定制开发学生成长电子档案平台,根据学校要求及学生实际,设计相关功能模块、展示栏目,对接微信、QQ、钉钉等通讯App,打通手机与电脑桌面端,链接学校官网和公众号,方便数据录入和查看。在数据信息记录模块设置上,一般应设置学生、教师、家长三大模块,每个模块赋予不同的修改查看权限,相互独立又彼此连接。电子成长档案袋对接中小学生的电子学籍号并作为唯一代码,伴随学生整个学涯。随着学生成长记录数据不断累积,即可形成可视的数字化图谱,生成学生各阶段及全学涯成长大数据报告。
二、“三为指向”:实现数字教育评价新生态
        教育数据为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和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供了科学保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监测和评估的数据也是教育教学改进的基点。一是探寻数据和教学的结合点,为促进课堂形态变革助力。依据学习前数据的采集,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聚焦学生差异设定目标;课堂上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可以助力教师教学过程的动态分析,有助于教学手段的及时调整;课后以技术融合为手段,创设梯度任务,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学习途径。二是探寻数据和学业的结合点,为推动学生个性发展助力。

借助大数据分析,基于对学生知识图谱的学习诊断,通过目标的精准确定,教师可以采取分层练习、个性化作业布置、线上线下个性化辅导、个性化学习资源库建设等方式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三是探寻数据和教研的结合点,为提升教研效能助力。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教研需求,通过数据确定教研主题,驱动和优化教研的关键环节,精准分析教研数据,助力教育教学改革。
三、行政部门要审慎规定升学依据,建立综合性学生学习发展信息系统
        在评价结果使用中,教育行政部门位高权重,稍有不慎极有可能将分数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导致简单量化、分数滥用、“应试教育”的教育肿瘤滋生。对教育评价而言,“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打人才”,行政部门要引导社会机构、各级学校根据具体社会实践领域与自身状况来构筑特适型评价内容与方法系统,努力克服权威性、专断性、单一性评价对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带来的负面效应。为此,行政部门要在育人立人精神指导下,引导学校在新生录取中灵活使用分数、注重分数背后信息、坚持多元择生依据,确保录取到的新生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特长与特点,以此实现“人——校”间的最优化匹配,实现“人——校”间的共生共赢发展。
四、化“虚”为“实”,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教育评价是指挥棒,必须回应国家和时代的要求。当前,要正确运用评价“指挥棒”,破解“唯分数”导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比如,对于学生思维品质,一般难以用纸笔作答、量化诊断,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设置数字化模型素材、仿真问题情境,在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中记录试错过程数据,既透视其思维“梗阻”,全面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多元思维水平,又可精确指导学生“刻意练习”,促进思维良好发展。此外,各地各校要加快推进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场所建设,本着适用、够用、实用原则,融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教师、学生、学校等主体以及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各环节赋能,及时收集和记载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数据信息和情境,按照对评价对象全面、整体发展评判的要求,通过综合设计评价指标、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运用新技术实现评价数据共建共享,建立动态反馈和及时校正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及创新型人才培养。
结束语
        教育只有正确导向结果,关注教育增值,重视成长过程,考查素养综合,促进发展全面,才能真正破除教育的“五唯”顽疾,让教育回归本质和初心。
参考文献
[1]陈拥贤.信息技术赋能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思考[J].教育家,2021(02):34-35.
[2]甘树职.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J].学周刊,2021(02):55-56.
[3]王本中,李志民.创新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关键点分析[J].创新人才教育,2020(02):63-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