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文
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
摘要:在高中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日常教学、生活指导等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及深化,给高中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及心理负担,进而易引发心理健康层面的问题。本文以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问题成因,并提出相关干预对策,希望以此改善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并为高中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现状;问题成因;干预对策
教师,本属于受人尊重的职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风气的浮躁,加上受到生活压力、经济压力等多重影响,使得部分高中教师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显然,在难以改善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程度的情况下,则会进一步影响高中相关学科教学工作的质量,不利于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1]。由此可见,为了改善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促进高中教师职业发展,本文围绕“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与问题成因”进行分析研究价值意义显著。
1.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概述
从现状来看,部分地区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在一、二线高中学校,大概有17%的教师存在人际关系敏感,存有不同程度焦虑症状的占14%,抑郁症状占11%;此外,从现状来看,不同地区的高中教师还存在不同严重程度的偏执、敌对、强迫等负性心理症状[2]。显然,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当教师的心理行为暴露在学生、同事、领导面前,则会对日常教学工作、人事关系处理等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此外,相关学者表示:在一线城市,尤其是超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等),高中教师受到城市经济的影响,自身薪酬偏低,在家庭经济的压力下,精神状况不佳,进而易出现心理亚健康的状态,使教师的工作效率及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高[3]。
2.问题成因分析
高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不利于教学工作的质量,进而会影响到教师的职业发展。而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2.1家庭层面的压力
从家庭层面分析,男教师受到的经济压力影响较大,尤其是70后、80后为主体的高中男教师,在家庭层面存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尴尬局面,而高中薪酬和其他一些职业薪酬比较起来,处于“中等偏下”的状态,在面对赡养老人、孩子上学等问题方面,承受着很大的经济压力,进而会造成心理、精神层面的问题。从女教师角度分析,则在学校扮演着教师的角色,在家庭扮演着妈妈、丈夫的妻子等多重角色,不但需要考虑教书育人的问题,还要考虑孩子健康成长、衣食起居等问题,长期以往,使女教师在身心上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2.2工作环境层面的压力
相较于小学、初中阶段,高中教学工作繁忙,不但承担着高中学生“应试教育”带来的繁忙工作压力,而且还承担着高中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在繁忙的工作中,使高中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高中教师还面临与同事、领导之间的沟通交流相处等问题,在教学理念、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易引发矛盾问题,不利于工作和谐关系的维护,进而影响高中的心理健康。此外,教师除了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以外,还承担着一些社会责任,在繁忙的教学工作当中,教师其他方面的社会技能难以得到与时俱进地更新,面对一些新生的事物,尤其是智能化产物,在认知及掌握不足的情况下,易产生焦虑感等负性心理症状。
3.相关干预对策分析
如前所述,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成因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从改善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态,促进高中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则有必要针对其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对策。总结起来,具体干预对策如下:
3.1教师自身层面
高中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对于教师自身来说,需引起重视。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高中教师需采取有效方法,缓解或消除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增强自我职业认同感,面对学生、同事、领导,重视幽默诙谐方法的应用,以微笑、幽默的态度与学生打成一片,赢取学生信任和尊重,从中感受到教学地自身带来的乐趣;在和同事、领导相处过程中,多换位思考,以平和、理智的心态解决教学工作带来的问题,达到与同事、领导和谐相处的目标。又比如,在教学工作之余,周末可以多陪陪孩子,带孩子出去郊游等,改善自身心理状态,感受家庭孩子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此外,还可以采取伴乐疗法,多听自己喜爱的音乐,缓解身心心理压力,进而达到疏导、改善心理健康的目标。
3.2学校层面
对于学校来说,需对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充分重视起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组织全体高中教师参与,分析讨论日常教学工作潜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有效的解决对策,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使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大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此外,还可以组织教师开展团体活动,比如在校内举办教师运动会等,让教师广泛积极参与到篮球比赛、足球比赛、书法比赛、100米赛跑等比赛当中,以体育娱乐、竞技的方式,疏导教师的心理压力,使教师感受到学校的良好氛围,拉近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教师的心理健康得到有效改善[4]。
3.3社会层面
要想提升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及社会认同感,社会相关部门需发挥介入指导作用。比如当地财政部门,需考虑教师的薪酬问题,将教师职称与薪酬相挂钩,适当提升教师的薪酬水平,减轻由于经济问题造成教师心理压力大等现象。此外,社会相关部门需为教师提供学习、提升自我的平台,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使教师的知识体系不断更新,不断尝试新鲜的事物,使教师的职业自我认同感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促进教师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且主要原因体现在家庭与工作环境两大方面。因此,教师自身需采取有效方法疏导自身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学校则需要采取有效方法,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社会层面,则需从教师的薪酬、技能提升角度多考虑。总之,需发挥教师自身、学校、社会之间的协调作用,为高中教师的职业素质发展提供有效建议及帮助,使高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郭艳海.高中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J].教书育人,2020(25):44-45.
[2]潘瑾,耿希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分析及建议[J].决策探索(下),2020(07):67.
[3]姜晔.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8):85-86.
[4]刘晓琴.高中心理教师的角色职能分析与解读[J].心理月刊,2019,14(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