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四川省攀枝花市大河中学校?四川攀枝花617061
摘要:合理安排运动量不仅对于体育锻炼还是运动训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安排运动量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训练效果的形成,所以在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必须要合理安排运动量。中学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是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项目的关键时期,如果在中学时期能够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对于培养优秀运动员是非常有帮助的。在中学生业余田径训练过程中,应该合理的安排运动量,使运动量技能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也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他们的运动水平。本文将针对如何安排中学生业余田径训练合理的运动量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中学生业余田径训练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中学生;业余田径训练;合理;运动量
1、合理安排运动量的重要性
在中学生业余田径训练当中,提高运动量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安排的运动量过小,中学生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完成训练,在此过程中没有发挥他们的潜力,对于提高训练水平是没有效果的。不仅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而且锻炼的效果十分微弱,对运动训练产生错误的理解。如果安排的运动量过大,在一定程度上会超过中学生的承受范围,学生想要达到目标,就必须要拼尽全力,可能会对于中学生造成一天的恐慌感。而且如果长期处于高压式的训练状态,会使学生产生恐惧,从而拒绝训练。这不仅对于训练目标的实现不利,而且还会严重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在中学生业余田径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于运动量的安排,应该在了解学生体质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使运动量在学生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逐步进行训练量的增强,进一步提升训练效果。
2、正确认识合理安排运动量
由运动产生的疲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合理安排运动量不是让学生尽可能地避免疲劳,而是让这种疲劳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疲劳不仅是一种保护性的机制,而且是一种运动量的标志,只有通过体育锻炼产生疲劳之后才能够超量恢复,从而提升中学生运动的潜力。通过合理安排运动量,可以让学生产生正常的疲劳,在下一次的训练过程中,学生能够承受的疲劳程度将提升,有利于身体锻炼。当然,要尽可能地避免由于运动量过大而引起的疲劳,对于超出中学生承受范围的运动,要及时调整运动量的安排。
3、中学生客观生理指标的测定
在对中学生业余田径训练运动量的设定中,应该根据相应的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目前常用的测量指标主要包括:锻炼前后及安静时的脉膊、血压、体重、肺活量、心电图、尿蛋白、血色素等指标。通过客观的测定,更加有利于运动量标准的制定,对于训练目标的实现是十分有利的。
4、教练员的主观安排
4.1、依据训练的内容安排运动量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较小,对于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并不是很高。所以在训练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训练的内容,合理的安排运动量。对于新技术和新内容的训练,运动量应该较小一点,使运动量能够在中学生的承受范围之内。对于比较熟练的动作,在加强中学生训练过程时,可以适当地增强运动强度,可以提高中学生的训练水平。
4.2、掌握心理活动规律
在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的实际身心发展状态。中学生的身体各部位都很敏感,各器官系统生长发育较快,机体代谢能力强。
所以在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对新技术动作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这一特点,快速有效的进行技术训练。在学生兴奋状态下进行训练,可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训练的效果。同时,对于学生体能活动能力的训练应该是由浅入深的,有低到高循环进行,这样既可以保证训练的强度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且可以尽量避免学生对于训练的抵触性。在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加大对于运动量的安排,当运动量达到峰值时再逐步降下来,既能够保障在最大范围内实现训练效果,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于负荷产生适应。在训练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盲目的追求训练速度,而忽略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应该循序渐进,找到最佳的训练方法。
4.3、区别对待男女生
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应该根据男女生性别的不同,安排不同的运动量。这是因为男生和女生在体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程度的不同,不能按照女生的标准训练男生,也不能按照男生的标准训练女生,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对于不同的项目应该根据实际的状况对于男女生进行区别对待。总的来说,女生的体质一般弱于男生,在同一田径项目的运动量安排上,应该使男生的运动量在一定程度上大于女生的运动量,这种方案的实施更有利于训练效果的形成。
5、注意运动负荷
一般来说,人在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称为运动负荷。由于产生刺激性质的不同,运动负荷又被分为两种,一种是负荷强度,另一种是负荷量。但是在实际运用当中,这两种没有明确的划分,通常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是彼此互为存在的条件,缺少一个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一定量的负荷强度才能产生负荷量。在中学生的业余田径训练当中,应该根据实际个人承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运动负荷。
5.1、掌握自己从事各种练习的极限强度
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所安排的运动量,中学生应该根据实际的运动需求,等我测试掌握自己从事各种练习的极限强度。这种极限强度是指在各种训练项目中的最好成绩,比如说长跑,短跑等所用的最短时间,负重深蹲,半蹲,举重等的最大重量以及俯卧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再多次数。通过极限强度的测定,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所能够承受的运动量的范围。可以增强学生进行自主练习的动力,也对某项训练安排强度的确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在项目训练过程中,通常是先考虑各项练习所能承受的强度后,再分配以相应的负荷量。
5.2、运动负荷阈
刚刚能引起机体产生训练适应的最小负荷强度,在运动训练领域常常被称为运动负荷阈。运动负荷阈对于新手来说,大概是个人现有的最大负荷能力的30%;运动负荷阈对于运动员来说,大概是可以达到个人现有最大负荷能力的70%。但是由于个体差异比较明显,这些数据只是一个参考。对于缺乏训练的人,用10%左右的强度进行一定数量和时间的练习就可以有明显的锻炼效果。但是对于经常锻炼的人来说,要想大幅度提高训练效果是非常难的。所以在中学生也有点训练的运动量安排上,要实际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掌握和把握学生个人的运动负荷阈值,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标准,确保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
结束语: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学生的身体结构发展仍然不够成熟,对于运动大承受负荷能力较小。所以在业余田径训练的安排上,教练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运动量的安排,对于学生的各项素质掌握清楚之后,再循序渐进地开展运动训练。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客观生理指标,观察学生对于训练的反应,及时调节运动量的安排。如果学生反应运动量过大,应该及时进行调整,适量降低运动量,在学生适应之后再进行运动量地提升,确保训练效果能够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伟杰,探析中学生业余田径训练合理的运动量[J]体育教学发展,2019,3-7
[2]张鹏宇,中学生业余田径训练合理的运动量的研究分析[J]运动发展,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