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舜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教工幼儿园 浙江 衢州 324000
华爱华教师在《学前教育改革启示录》一书中对幼儿园环境创设提出三个关键词:尊重——满足孩子的所需、信任——开放孩子的手、发展——给孩子以挑战。在游乐园式室内体育游戏的创设中,坚持以幼儿为主,落脚在促进幼儿发展上,充分利用室内有限的空间。
(一)聚焦“游乐场”式室内体育游戏的运动空间
1.“现有场地”的挖掘
现有场地的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场地空间有限的问题,从实践中发现,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室内原有的各个空间,进行充分挖掘后,为幼儿室内运动所用。因此我们积极“创设”和“利用”运动环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把室内的每一个角落都变成幼儿可以玩耍的场地,当室内体育活动时,教室、衣帽间、走廊都是定点运动的场所;专用室和宽阔的公共区域是跑跳、钻爬等运动的锻炼场;门框、天花板上进行悬挂使触碰、投掷结合起来,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兼顾了运动的需要;大块的墙面变成拓展系列,装上攀爬装置——给予幼儿综合力量的挑战;走廊的护栏和麻绳结合,锻炼了手臂的力量;长长的楼梯加上垫子,锻炼了幼儿的平衡能力等。运动场地的设置从里到外,从空中到墙面到地面,三维立体的都变成了幼儿锻炼的游乐园。
2.设施多元的运动区域
我们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幼儿运动经验、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对运动区域进行预设,来满足不同幼儿的活动需求和兴趣。我们将运动点划分为三大版块运动区域。竞赛区、核心区、游戏区,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补充。
竞赛区——竞赛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方式,多功能厅主要为竞赛类运动内容,称为竞赛区,即培养孩子们的竞赛意识以及竞技能力,以中大班孩子为主。竞赛区、游戏区是为了补充核心区,丰富孩子们的活动,同时又缓解中大班幼儿活动空间的密集。
核心区——中大班教室为核心区,即每个教室要设置以遵循幼儿运动的核心素养设置游戏内容,并且每个班都要以一种核心素养为主、其它素养为辅的活动内容。将班级区域变 “单一”的核心训练为“多样”的运动模式,避免单一乏味的动作。
游戏区——小班教室、走廊、楼梯和大厅处均设置有游戏情节的综合运动,称为游戏区。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综合性游戏来提高趣味性。大厅、楼梯、走廊也分别设计了游戏区。
3.因地制宜,巧妙收纳
“游乐园”式的室内体育游戏,需提供便于幼儿使用并随手可得的运动器材, 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合理选用体积小或易折叠的体育器材,并根据材料特点巧妙收纳,便于幼儿独立取放及整理,减少教师的管理压力。(1)吸附式。利用磁铁特性,在墙面上设置磁性底板,将金属的游戏器械直接吸附于墙上,或用金属盒子固定在墙面,用磁铁辅助制作游戏器材。(2)悬挂式。用S形挂钩固定于走廊栏杆或网片上,利用粘勾固定于瓷砖墙面,直接悬挂于S勾上。(3)夹取式。用绳子穿上塑料夹固定在走廊栏杆,可用夹子固定,容易幼儿取放。(4)自制收纳盒式。利用外形较扁、不影响过道的容器固定于走廊上,将适合的游戏材料收纳起来,既整洁有序,又便于游戏及整理。
(二)聚焦“游乐园”式室内体育游戏的组织形式
幼儿园的体育游戏应该做到“小强度、大密度、短时间、快节奏”,以有助于幼儿在运动中保持合理的负荷。幼儿正处在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不适合高强度、高难度运动,若运动负荷过大,反而会影响幼儿的生长。
因此,教师只有把握适宜的运动强度和难度,遵循运动前检查——热身运动—— 器械搭建——幼儿自主选区——微运动进行——运动中检查——整理器械——放松运动——运动结束的原则,考虑“层次性”“自主性”,以满足不同幼儿的活动需求和兴趣,从而促进幼儿肌体的协调发展。
1.活动前——熟悉“游乐园”式体育区角及玩法
在游戏创设时,由幼儿参与“游乐园”式体育游戏的创设,从玩法到规则的确定,把游戏全权交给孩子,让游戏成为幼儿自发的产物,确保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在活动前,以班级为单位带领幼儿参观各个班级的游戏区域,介绍每个班的游戏分布、游戏的材料、游戏的玩法、游戏的人数等。对于比较复杂的游戏,可以树立游戏介绍展板和游戏裁判员来进行重点讲解、演示。
2.活动中——自主游戏,玩转“游乐园”
在“游乐园”式体育游戏中,我们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及参与性,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意愿、兴趣选择玩伴和游戏场馆,教师不做过多的干涉。在与同伴一起“逛”游乐园时,因各年龄段幼儿在同一栋楼内,幼儿可以结实新的朋友,在于同伴的交流、协商、合作中又创造出了新的游戏体验,营造了游乐园式的快乐,愉悦的氛围,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在互通性游戏中,因为没有了老师的管理,对幼儿能自主选择器材与整理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音乐就能作为一种很好的暗示手段。结束音乐响起,幼儿就自觉的将器械归为,回到各自班级,教师只需巡视并指导即可。
3.活动后——交流分享,积累经验
对幼儿的游戏,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及时记录并进行反思。教师采用照相、录像、观察记录表等,注重“多看、少说和真帮助”的策略,全面、客观、综合地了解幼儿活动表现,同时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过程,性格品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力的发挥,以及伙伴之间的互动所取得的经验等。例如“你玩了什么游戏,在哪个班门口”、“你和谁一起玩,玩得怎么样”、“有什么新的玩法”、“游戏中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等等。也可通过引导幼儿通过绘画的方式回忆并记录在“游乐园”中的游戏故事,教师用文字加以解说,展示在体育区角内的相应展版上,幼儿可任意时间自由观看并交流。 记录的内容重在玩法的创新,以激励幼儿在室内体育中更乐于探索“一物多玩”,保持对体育器械的持续兴趣。
(三)聚焦“游乐园”式室内体育游戏管理方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在实践中我们积极践行“五制”互通策略,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积极创造以及合作意识,体验到共同游戏的乐趣。
1.区域承包制—实现教师指导互通
为了能有效管理和及时介入幼儿的游戏,我们实行游戏场地责任制,即全园11个游戏区,每个游戏区都固定了家长志愿者及教师负责游戏的管理与指导(见表1)。我们还设定了教师的观察区,保证教师有最佳的视角与距离。教师对自己负责的“游乐园”进行包干式管理。包括了游戏情境的创设,游戏材料的提供,游戏介绍的展示等等,保证互通混龄游戏有充足的游戏材料及有序的游戏规则。
2.游戏保障制——实现常规管理互通
“游乐园”式室内体育游戏打破了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界限,孩子们看似更自由了,但是由于陌生感与游戏水平的不同,也给教师的介入带了的挑战。因此在游戏前,教师就与孩子一起商讨、确定各“游乐园”内游戏的注意事项,并让幼儿自己设计规则牌进行展示,使幼儿在自由、自主、有序的游戏中活动,富有弹性地执行规则,使游戏更安全、更切近幼儿,更富有童趣。
3.幼儿混龄制——实现游戏伙伴互通
在游戏中,我们时常发现,不同年龄层次的游戏在玩同一个游戏,他们自行进行分工合作,都能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遵守着游戏规则,并且相互合作。在他们的自由自合、互帮互助中,每一个孩子都全身心的投入在游戏中,玩的乐此不疲。因此在游戏前,我们鼓励幼儿去寻找新朋友,在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游戏层次的孩子中寻求社会领域有健康领域的有效结合。